怎样与别人交往

如题所述

人际交往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自我的发展、心理的调适、信息的沟通、各种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协调,都离不开入际交往。每一个人,都希望善于交往、都,希望通过交往建立起和睦的家庭关系、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同事关系……而这些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使个人在温馨怡人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生活和工作。但在实际的交往过程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
在来访者当中,最常提到的问题如:“我怎样才能使别人喜欢我?”,或者“怎样才能消除自卑感?”,还有“怎样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等等。还有人会问:“我为什么体会不到人际交往的快乐?”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那些在人际交往中颇受好评,很得“人缘”的人一般具以下特点:乐观、聪明、有个性、独立性强坦诚、有幽默感、能为他人着想、充满活力等等,当然,不是说这些特点都具备才能有好的人际交往。而那些在人际交往中不太受人欢迎的人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自私、心眼小、斤斤计较、孤傲、依赖性、自我中心、虚伪自卑、没有个性等等。有了以上的参照标准,大家就可以对照自己,扬长避短。当然,在人际交往中,最主要的是坦诚,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人,不能丧失掉自我。阿谀奉承,随声附和并不能换来良好的人际交往。
如何在人际交往中正确地估价自己和别人。古语说得好:“人贵有自知之明”,何为“贵”,为何“贵”,贵,说明其难。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的确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错误的自我估价中,对交往妨碍最大的,莫过于自卑和自傲。
自卑,即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才华等作出过低的估价,进而否定自我。自卑的人在交往中,虽有良好的愿望,但是总是怕别人的轻视和拒绝,因而对自己没有信心,很想得到别人的肯定,又常常很敏感地把别人的不快归为自己的不当。有自卑感的人往往过分地自尊,为了保护自己,常表现得非常强硬,难以让人接近,在人际交往中变得格格入。

自卑心理源于心理上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很多心理学家指出,自卑感和本人的智力、受教育程度、所处的社会地位等因素无关,而仅仅是对“自己不如他人”的确信。所以,要克服和预防自卑心理,首先要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对于一些不可改变的事实,如相貌、身高等等,完全可以用别处的辉煌来弥补,大可不必自渐形秽。 其次,要正确地与人相比,自卑心重的人往往很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这本身不是坏事,可是他老是用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比,不是激发起奋起直迫的勇气,而是越比越泄气,从而贬低、否定自己,以偏盖全。其实,人各有所长,自己不可能事事都强过别人,反过来也一样。见贤思齐应当鼓励,这其中还有一个量力而行的问题,所以,要防止和克服自卑感,还要注意不可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在选择目标时除考虑其价值和自身的愿望外,还要考虑其实现的可能性。与其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还不如设立一些较为现实的目标,采用“小步子”原则,不断地使自己得到鼓励。最后一点,要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要因为一次失败而一蹶不振,或因自己某一方面的过失而全盘否定自己。
自傲与自卑相比,也源于错误的自我估价,自傲者喜欢过高地估计自己,在交往中表现为妄自尊大、自吹自擂、盛气凌人,而且不愿和自认为不如自己的人交往。这样的人当然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自傲者一旦受挫,往往会较为自卑。自傲者要学会尊重别人,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这样才有利于客观评价自己,还要学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否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他人,同样 关系到人际交际能否顺利进行。要走出对他人认知的心理误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以第一印象作为取舍判断的标准。第一印象,也 就是第一次对人知觉时形成的形象,它往往最深刻,而且常会成为一种基本印象而影响对他人各方面的评价。俗话说,先 入为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人们很重视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但也该看到,第一印象得之于较短时间的接触,又无以往的经验作参照,主观性、片面性较强。所以,一定要注意其消极的一面既不能因第一印象不好而全盘否定,又要防止被表面的堂皇所迷惑。“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要练就一番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事,在长期的相处中全面、正确认识和了解他人。

第二,不因一时一事评价人。某人刚犯了一个大错误,于 是就有人发现,他从来就不是好人。这是近因效应在作怪。在较为长期的交往中,最近的印象比最初的印象更占优势,这是一种心理惯性。由于这种惯性的作用,人们往往会以最近的印象来评价人。另外,还有所谓“光环”效应,某人的一种优点、优势放大变成了笼罩全身的“光环”,甚至原来的缺点也被掩盖或者蒙上了一层夺目的光彩。这种对他人认知的最大失误就在于以偏盖全。“借一班而窥全豹”并不总是适合于一切人和事,个别和局部并不一定能反映全部和整体。在人的诸多行为或性。格特征中抓住某个好的或不好的、就断定他是好人、坏人,无疑是幼稚的。恰当地、全面地认知他人,就要克服说好�茫�祷等�档木�曰�椒ā?

第三,切莫先入为主,第一印象固然是一种先入为主,除此之外,在我们的头脑中,总有一些先在的,得之于各种途径的观念,并常常以此来评价和判断他人,因为这样做所耗费的心理能量最少,也就是说,它最省事。但是,图省事往往会造成一些认知偏差。什么美国人开放,英国人保守,商人精明世故,农民老实本分……。这些说法虽与某些人的特征相吻合,但绝不是个个如此,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人如其面,各各不同,不能用概念来衡量人,把人简单化。

为什么有的人不能从人际交往中得到快乐?人是社会的动 物,人际交往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种需要。在人际交往中,过分留心、处处算计、总怕吃亏上当,这当然得不到快乐。可以说,这样的人还没有领悟人际交往的真正内涵,因此他无法体验到交往中的快乐。俩人互相交换一个苹果,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俩人互相交换一个主意,一人就有了两个主意,这个例子是交往露内涵的一个体现。此外,交往的意义还在于增大个人的心理空量问,减少彼此的心理距离,建立“我们感”。这些都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社会需求。

消极的情绪,如不快、痛苦、愤怒、失望等,会影响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这点不言而喻。这些消极情绪的产生,可能来自某种压力、或者受挫、或是某种丧失。每个人都要学会在生活中对付这些不良情绪,这也是个人成长的一种重要表现。现代社会主张个性独立,人际交往也日益复杂,如果说在一些场合,或和某些人的临时性的交往需要一些表面的客套、应酬,那么,建立和发展深入持久的人际交往,最重要的是坦诚相见、表达真实的自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人们并不喜欢那些假扮的圣人。当然,如果是自己身上存在着明显的缺点,理应努力克服和改正。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审视、认识自己和他人,不断领悟人生,这是人际交往的内涵之所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一、充分尊重,这是前提,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敬,这是人的本性所决定的;
二、深入了解,这是基础,每一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尽可能了解每一个个体的情况是非常必要的,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三、区别对待,这是策略,人的性格、家庭、社会地位以及和你的关系不同,采取的策略也应不同。应该因人而宜,区别对待,对症下药。不能盲目对待,更不能搞形而上学。否则,会出现“好心没好报”的尴尬局面;
四、讲究方法,这是窍门,要学会问候、赞美、倾听,灵活运用“礼尚往来”;
五、真诚交往,这是关键,当然也是最重要的,主要是指真诚待人,诚信做事。常言道:真诚所至,金石为开!和人交往,来不得半点的虚伪,更不要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处于策略的考虑,可以不说真话,但决不可以说假话、大话和坏话,任何时候不要出卖朋友。经常帮助别人是你和别人交往的最好载体;
祝你好运,朋友满天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1-09
1、核对

只要活着,总会有让你担心的人、担心的事;只要与人相处,总会有生气、难过的时候。

人常说,你让我担心、让我生气、让我难过,其实没有人让你不高兴,不高兴是因为别人的所为没有符合你心中的标准而已。

因怕得罪人,你压抑自己、积压久了,就会因一件小事大发雷霆,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相处很简单:核对。

2、多问自己应该怎样

如果与人相处时,多问几个自己应该怎样,而不是别人应该怎样,就会多很多的智慧和能力,少很多与人的纷争,更重要的是:会多很多自己内心的宁静和与人的和谐。

3、不期待反馈

我们经常会为他人做许多事情,做过之后,在有意无意间,希望对方能够表达尊重和感谢,当没有收到反馈时,心中便有不悦。工作生活中,源于这种场景的不悦,并不惊天动地,但会让人坏了心情。

其实,我们永远不能把控别人的所为,但可以把控自己的期待和所为。不期待反馈,只尽心尽力助人,就不会被搅扰。

4、不评判与不指责

当你感到你的爱人、同事、邻居、老师,或是公交车上的陌生人,店员,茶馆的伙计有距离、有棱角、有些冷时,一定是他们的生命中有过伤与痛,他们或许曾因为被伤害,或许因为孤独面对生活没有人保护,或是体验了太多人、事的失望、伤痛和冷遇。

所以,不是评判和指责,心怀一份体谅,默默地为他们祈祷平安

5、放下自己

情侣、爱人之间吵完架,明明憋着难受,但谁也不理谁,不愿主动缓解,冷战,认为主动沟通就是掉价,主动认错就会被对方看扁。家不是战场,也不是赛场,是感受温暖和自由的地方。

在这里,要放下自己,主动被动不重要,温暖和幸福是王道,一切要为之让路。生活是选择的结果,要么被动痛苦,要么主动幸福。

6、倾听对方

很多人以为把自己想讲的话讲了,想发的脾气发了就是沟通,在听别人讲话时,很多心思都放在如何辩驳对方,没等对方说完,马上讲自己的理,越说越气,结果不欢而散,然后说无法沟通。

真正的沟通是全神贯注倾听对方的心声,感受对方的感受,理解对方,然后核对你是否真的理解,对方认为你听懂了才叫沟通。

7、关爱自己

其实,这一生,如果过的不如意,不是因为别的原因,而是你从未对自己满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没有任何人完美无缺。

世上没有完美的人和事,如果你觉得别人完美,是因为你离的太远。看自己不满,是离的太近。你没有自己想象的糟糕,别人也没你想象的完美。关爱自己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1-09
一、充分尊重,这是前提,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敬,这是人的本性所决定的;
二、深入了解,这是基础,每一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尽可能了解每一个个体的情况是非常必要的,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三、区别对待,这是策略,人的性格、家庭、社会地位以及和你的关系不同,采取的策略也应不同。应该因人而宜,区别对待,对症下药。不能盲目对待,更不能搞形而上学。否则,会出现“好心没好报”的尴尬局面;
四、讲究方法,这是窍门,要学会问候、赞美、倾听,灵活运用“礼尚往来”;
五、真诚交往,这是关键,当然也是最重要的,主要是指真诚待人,诚信做事。常言道:真诚所至,金石为开!和人交往,来不得半点的虚伪,更不要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处于策略的考虑,可以不说真话,但决不可以说假话、大话和坏话,任何时候不要出卖朋友。经常帮助别人是你和别人交往的最好载体。
第4个回答  2019-01-31
1、学会与人交流,首先要学会主动与别人交流,不然光等着别人来接触你是不可能的。虽然可能做不到像有些人那样自来熟,但起码也不要拒人以千里之外。

2、要学会换位思考,生活中我们总想要别人能够善待我们,其实首先我们要先学会善待别人,学会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带人接物要谦虚谨慎
4、对人要慷慨大方,尽量不求汇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