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啊!!!!特色民居资料呢。。。。求助。。。

那啥。。
老师叫我们查找特色的民居资料。。
于是某人翻了个底朝天也米翻到,,,
所以。。求助呢!
请求好心人吖

  I.中国六类传统民居简介:

  中国在先秦(公元前221年)时代,“帝居”或“民舍”都称为“宫室”;从秦汉(公元前后200年)起,“宫室”才专指帝王居所,而“第宅”专指贵族的住宅。汉代规定列侯公卿食禄万户以上、门当大道的住宅称“第”,食禄不满万户、出入里门的称“舍”。近代则将宫殿、官署以外的居住建筑统称为民居。

  中国木构架体系的房屋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就已经萌芽。公元前5000~前3300年的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文化遗址反映出当时木构技术水平。公元前第 5千纪的中国中西部的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和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遗址显示了当时村落布局和建筑情况,说明依南北向轴线、用房屋围成院落的中国建筑布局方式已经萌芽。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现存的民间住宅类型,可归纳为下列六类:

  一、木构架庭院式住宅

  这是中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这种住宅以木构架房屋为主,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正厅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对峙建东西厢房。由这种一正两厢组成院子,即通常所说的“四合院”、“三合院”。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来客和男仆住外院,这种分配符合中国封建社会家庭生活中要区别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要求。这种形式的住宅遍布全国城镇乡村,但因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点。其中四合院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二、“四水归堂”式住宅

  中国南部江南地区的住宅名称很多,平面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体一致,只是院子较小,称为天井,仅作排水和采光之用(“四水归堂”为当地俗称,意为各屋面内侧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这种住宅第一进院正房常为大厅,院子略开阔,厅多敞口,与天井内外连通。后面几进院的房子多为楼房,天井更深、更小些。屋顶铺小青瓦,室内多以石板铺地,以适合江南温湿的气候。江南水乡住宅往往临水而建,前门通巷,后门临水,每家自有码头,供洗濯、汲水和上下船之用。

  三、“一颗印”式住宅

  云南省(中国西南部)的“一颗印”式住宅可以作这类住宅的代表,在湖南(中国南部)等省称为“印子房”。这类住宅布局原则与上述“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房屋转角处互相连接,组成一颗印章状“一颗印”式住宅建筑为木构架,土坯墙,多绘有彩画。

  四、大土楼

  大土楼是中国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围成环形的楼房。一般为 3~4层,最高为6层,包含庭院,可住50多户人家。庭院中有厅堂、仓库、畜舍、水井等公用房屋。这种住宅防卫性很强。客家人为保护自己的生存创造独特的建筑形式,至今仍在使用。

  五、窑洞式住宅

  窑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黄土层较厚的地区。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水平挖掘出拱形窑洞。这种窑洞节省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简单,冬暖夏凉,经济适用。窑洞一般可分为靠山窑、平地窑、砖窑、石窑或土坯窑三种。

  六、干阑式住宅

  干阑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为傣族、景颇族、壮族等的住宅形式。干阑是用竹、木等构成的楼居。它是单栋独立的楼,底层架空,用来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这种建筑隔潮,并能防止虫、蛇、野兽侵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3-16
一.重庆的民居特色:

巴渝文化遗产--重庆的吊脚楼

重庆依山而建、两江环抱。由于地势的缘故,所有的建筑都需沿着山坡依次建造。说到重庆人的“房”,就不能不说到闻名遐迩的特色建筑--吊脚楼。

由于长江、嘉陵江横跨城区,造就了两江四岸。因此,重庆的江边沿山坡处,到处都有几根杉杆撑着的一间间四四方方的木楼,这就是吊脚楼。吊脚楼作为重庆地区独有的传统民居形式,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以前。目前,重庆市内保留的吊脚楼民居群,多数修建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老重庆人都不会忘记,临江门、石板坡、化龙桥、厚慈街、川道拐等那些颇具西南地区民居特色的吊脚楼。

重庆的吊脚楼具与众不同的特色,正如川中名士李调元的佳句:“两头失路穿心店、三面临江吊脚楼。”背靠高山,面向江水,正是重庆吊脚楼的独到之处,是最美丽的地方。记得儿时记忆中的吊脚楼,傍晚,夕阳西下,金色柔和的阳光照在高低错落、起伏跌宕的楼房上,加之点点灯火,远望看去:山坡上,有时明亮,有时眩目,有时隐约,恰似一幅流动山水写意画,浓淡暗明;江水中,波光粼粼,宛若珍珠,一组组闪烁的光芒连接两岸,浇活整座城市。

重庆的吊脚楼是巴渝的文化遗产。如今,大片的吊脚楼已不复存在,吊脚楼作为山城特色的巴渝民居已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吊脚楼文化,是繁华城市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石板坡旧房改造,洪崖洞城市阳台等等,无不体现出重庆吊脚楼的魅力和文化。木条变成了条石,竹墙变成了砖壁,飞檐斗壁雕龙画凤,犹如镶嵌在现代化都市脖子上的一串项链,放射出一道道闪亮光芒。这些建筑,或依附悬崖,或临坎吊脚,有“凌空飞绝壁”之感,犹如一座人文艺术博物馆,构成了婀娜多姿的山城重庆独特的民居风貌,充分展现了重庆人的智慧,使巴渝特有的古老建筑得到合理保护,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有效延续与传承。

重庆石板坡吊脚楼是重庆吊脚楼群保存较好的,现在又修葺一新.虽然现在的年轻人不能体会他的意义,但一些老年人却会对他倍感亲切。
济南特色民居——袁家大院

宽厚所街1号是一座保留着高大门楼的古朴院落,4块雕花拴马石仍嵌在门楼外一侧的石墙上。这里是当年袁姓中医世家的宅院。

跨过4级石板台阶,推开黑漆大门,只见大院正对的北屋依然保持着百年前的原始容貌,瓦是青色小瓦,窗是“万”字木棂窗,屋脊是蝎子尾式的透风脊,褪色的门旁立柱仍透露出当年朱红印迹。据了解,袁家最初是官医,在此院已生活了6代。现在西面的宽厚所街3号以前也是袁家的。

专家认为,济南民居宅院在街北的,大门一般开在宅院的东南角,这种定式来源于八卦五行学说。袁家大院的主门楼却与正屋在一个中轴线上,这种格局带有官式民宅的显著特征。

二.济南特色民居
1.济南特色民居——魏家大院

宽厚所街东首路南残留着一老式门楼的墙基,门内是一条南北向的甬道。甬道东侧有两个二门,现在门牌分别是宽厚所街16号和18号。这里是当年的魏家大院。

16号的旧式二门位于院落的西北角,门楼下的门楣保留着精致镂雕。该院没有北屋,东、西屋为对称分布的三开间平房,门、窗上方均有拱形砖饰图案。业已换成大瓦的南屋西侧,还“隐藏”着一座清末二层绣楼。南屋东面竟还隐藏着一个封闭式的旁院。该院没有西屋,南、北屋均保存完好,东屋檐角坍塌,但却是老民居中不多见的前出厦结构,厦下有廊。由于整体保存较好,魏家大院让人贴切地感觉到济南四合院的疏朗和幽雅。据介绍,解放前济南市开创“通益”、“元亨”两银号的魏凤祥便是魏家大院的第二代主人

2.济南特色民居——沈家大院
http://www.sdci.com.cn 2006-04-29 来源:生活日报
在宽厚所街47号,保留着一处由两个完整四合院组成的大院。这里当年是“东方商人”孟洛川的女婿沈炯斋的宅第,其父沈廷杞为济南本道署东司。

沈家大院是一个规整传统的三进院落,除后院在上世纪70年代被一单位楼房所取代以外,前院、中院均保持着原始建筑布局,虽然历经百年风雨,院内多数建筑上仍披着老式小瓦,整个院落带给人的是古香古色的氛围。

沈家的旧式门楼位于前院东南角,门内为座山照壁。前院东西厢房对称分布,正屋为宽大的穿堂屋,进深约10米。由此进入中院,这又是一个与前院规模、布局相同的四合院。

3.济南特色民居——金家大院
http://www.sdci.com.cn 2006-04-29 来源:生活日报
走进宽厚所街55号,你会发现里面隐藏的却是一处富丽堂皇的二层楼式四合院,这里是清末历城知县金有大的官邸——金家大院,其完整的四合楼建筑在济南古城区独此一家。

据记载,金宅建于1910年左右,由4个院落组成,如今仅剩主体建筑——四合楼还保持着原始风貌。该建筑的北中堂楼上下10间,东西厢楼和南穿堂楼各上下6间,全楼均为玻璃门窗,石制或砖砌拱券门窗套体现出西洋建筑特色。北中堂楼与东西厢楼相接处各设有木楼梯,由此上楼,踩着吱吱嘎嘎作响的木地板沿二楼回廊散步,在红柱、青瓦与宁静的天井构成的氛围中,令人不禁有时光倒流之感。

在大气之余,金宅不失其精致。如北中堂楼和南穿堂楼门旁立有石制八棱倚柱,柱头和半圆券上的浮雕狮子、阴雕植物栩栩如生,技艺细腻;再如二层回廊栏板上木雕翠竹,33幅图案姿态各异,无一雷同。

参考资料:http://www.sdci.sdu.edu.cn/detail.php?id=7984
第2个回答  2013-03-17
 I.中国六类传统民居简介:

  中国在先秦(公元前221年)时代,“帝居”或“民舍”都称为“宫室”;从秦汉(公元前后200年)起,“宫室”才专指帝王居所,而“第宅”专指贵族的住宅。汉代规定列侯公卿食禄万户以上、门当大道的住宅称“第”,食禄不满万户、出入里门的称“舍”。近代则将宫殿、官署以外的居住建筑统称为民居。

  中国木构架体系的房屋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就已经萌芽。公元前5000~前3300年的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文化遗址反映出当时木构技术水平。公元前第 5千纪的中国中西部的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和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遗址显示了当时村落布局和建筑情况,说明依南北向轴线、用房屋围成院落的中国建筑布局方式已经萌芽。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现存的民间住宅类型,可归纳为下列六类:

  一、木构架庭院式住宅

  这是中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这种住宅以木构架房屋为主,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正厅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对峙建东西厢房。由这种一正两厢组成院子,即通常所说的“四合院”、“三合院”。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来客和男仆住外院,这种分配符合中国封建社会家庭生活中要区别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要求。这种形式的住宅遍布全国城镇乡村,但因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点。其中四合院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二、“四水归堂”式住宅

  中国南部江南地区的住宅名称很多,平面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体一致,只是院子较小,称为天井,仅作排水和采光之用(“四水归堂”为当地俗称,意为各屋面内侧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这种住宅第一进院正房常为大厅,院子略开阔,厅多敞口,与天井内外连通。后面几进院的房子多为楼房,天井更深、更小些。屋顶铺小青瓦,室内多以石板铺地,以适合江南温湿的气候。江南水乡住宅往往临水而建,前门通巷,后门临水,每家自有码头,供洗濯、汲水和上下船之用。

  三、“一颗印”式住宅

  云南省(中国西南部)的“一颗印”式住宅可以作这类住宅的代表,在湖南(中国南部)等省称为“印子房”。这类住宅布局原则与上述“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房屋转角处互相连接,组成一颗印章状“一颗印”式住宅建筑为木构架,土坯墙,多绘有彩画。

  四、大土楼

  大土楼是中国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围成环形的楼房。一般为 3~4层,最高为6层,包含庭院,可住50多户人家。庭院中有厅堂、仓库、畜舍、水井等公用房屋。这种住宅防卫性很强。客家人为保护自己的生存创造独特的建筑形式,至今仍在使用。

  五、窑洞式住宅

  窑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黄土层较厚的地区。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水平挖掘出拱形窑洞。这种窑洞节省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简单,冬暖夏凉,经济适用。窑洞一般可分为靠山窑、平地窑、砖窑、石窑或土坯窑三种。

  六、干阑式住宅

  干阑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为傣族、景颇族、壮族等的住宅形式。干阑是用竹、木等构成的楼居。它是单栋独立的楼,底层架空,用来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这种建筑隔潮,并能防止虫、蛇、野兽侵扰。回答即可得2分经验值,还可以得到广大网友的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