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化学,怎么解释第14题???专业,清楚,好吗??大一的

没人会吗?

C 在低温下进行,多次测定也不会引起生物样品变性或破坏

含非挥发性溶质的二组分稀溶液(当溶剂与溶质不生成固溶体时)的凝固点将低于纯溶剂的凝固点。这是稀溶液的依数性质之一,当指定了溶剂的种类和数量后,凝固点降低值取决于所含溶质分子的数目,即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值与溶液的浓度成正比。
若已知某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Kf值,通过实验测定此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值T∆,即可计算溶质的分子量 。

答案中只有C是表达了相关的正确含义。

A,Kf与Ks之间的比较,对凝固点降低法测分子量没有意义;B测凝固点恰恰在低温下进行;D、E均不是理由。只有在浓度高时,测得的相对分子质量随浓度的不同而变化,这个实验是在稀溶液中进行,误差等问题是其他范畴的问题。
生物样品,如果用沸点升高法,显然样品中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会变性,某些分子直接被破坏。只需破坏其中的氢键、离子键、疏水作用等,就会导致分子变性或破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0-15
很多生物物质在高温时会发生变性或分解,从而改变该生物样品的某些物理或化学性质,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例如蛋白质高温变性等。但在低温时,这些物质仅仅是活性降低,并不影响其性质,例如研究酶的时候,所以凝固点降低法会更好些。
以上只是我的个人理解,不知对不对,我也是大一的~
第2个回答  2012-10-15
生物体内的血液等体液沸点肯定超过一百度,在这个温度下进行测定很多生物大分子会被灭杀改性,说俗点就是煮熟了,而医学生物学实验显然是要求生物大分子有活性的。肯定是低温凝固法使用的多啊。医学是不会研究炖肉和排骨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