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首能源危机的诗

只要是有关能源危机的诗就成。初中或高中。
我要危机,特别消极的,不要环境危机,浪淘沙,零分!!!
要长点的,能读两分钟。

三、从黄土高坡到黄金海岸:
黄蓝绿三色文明交响曲

一位哲人说,人类将从哪里来,就回到那里去。人类社会的发展,给地球造成了触目惊心的破坏与污染。一旦当陆地不堪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重负之后,人类只能退向作为生命摇篮的海洋。海洋成了我们的最后的疆域。历史给我们开了个玩笑,我们的祖先曾从海洋里来,现在我们又将回到海洋里去。来的时候沧海桑田,去的时候桑田沧海,这一来一去之间,人类面对被自己糟蹋得奄奄一息的地球,将尴尬地低下高傲的头颅,沉痛地落下羞愧苦涩的泪。

但海洋世界也并非太平。多少年来,特别是近百年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一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的掠夺声中,蓝色的海洋危机四伏。海洋污染、生物灭绝、海平面上升、海湾赤藻化等,海洋在人类的极大干扰中渐渐衰老与退化。中国有近2/5的人口,2/3的国民生产总值分布在沿海地区,海洋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可以说,中国的沿海被彻底污染之日,也就是中华民族彻底衰落之日。自古以来,海洋意识就代表着开放意识与文明意识,在新世纪到来的今天,海洋对于日益强大的中国又有了另一层更为现实的意义,那就是海洋
国土代表着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新大陆,海洋战略代表着中华民族21世纪新的发展走向——

一个不了解海洋的民族,是目光短浅的民族;
一个不敢在海洋上驰骋的民族,是不思进取的民族;
一个不懂得保护海洋的民族,是没有前途没有竞争力的民族;
谁轻视忽略海洋,谁将丧失掉未来,
谁保护好了海洋,谁就得到了未来。

不论是从以黄土高坡为代表的大陆内聚型文明,到以黄金海岸为代表的海洋外向型海洋文明,还是从以黄河流域文明代表的黄色文明,到以未来海洋文明代表的蓝色文明,21世纪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必定是基于大陆文明、黄色文明之上的海洋文明、蓝色文明,乃至是再发展升级的生态文明、绿色文明。愿黄蓝绿三色文明将一齐奏响中华民族生态文明的交响乐,走向璀灿丰硕的新世纪。

A、海洋:人类文明的摇篮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东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定乌恒胜利回师,途径秦皇岛,触景生情写下了中国第一篇描绘大海的诗篇——《观沧海》,被视为中国山水诗的先声。在诗人眼里,那动荡的海水,那竦峙的山岛,那郁郁葱葱的草木,都随着一阵萧瑟的秋风,将诗人的思绪跟着水涌起层层波澜。在他的想象中,日月星汉在大海的怀抱中运行,大海具有包容一切的胸襟。诗人表面在描绘大海,其实在抒发自己的感情。他将昂扬的斗志,统一天下的勃勃雄心,都融进了对大海的审美体验之中,使他笔下的大海具有了特别的生命,其雄才大略的呼喊穿越千年而久久不能消失。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看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英雄所见烈同。时隔1600多年,一代伟人毛泽东面对秦皇岛大海,抚今追昔,灵感大发地挥就了以上贯通古今连接时空的文字,热情歌颂了新时代新生活。一千多年后,曹操《嵩山行》里那个“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原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时代终于一去不复返了,毛泽东感慨万千。但一个苍凉悲慨,一个雄健豪迈,好一个“换了人间”!

在古人眼里,海洋被看作是吐星出日,天与水际,其深不可测,其广不可量,怀珍藏宝,神隐怪匿的世界。历代临海凭风的文客骚人为人间留下了不少佳作。其中海赋就不下十篇——有汉代班固的《览海赋》、王粲的《游海赋》,还有上述曹操的《沧海赋》。甚至在中国词典中,关于海的成语也是俯首即是。如一帆风顺、一衣带水、山盟海誓、海枯石烂、天涯海角、四海为家、沧海横流、百川归海、海阔天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更有出自渔公渔婆之口,出自水手之口的海洋民间故事,它们带着海风,带着鱼香,带着各地的韵味,内容生动,神奇优美,风格多样。还有一些精彩的海洋神话,如精卫填海,八仙过海,龙女牧羊,哪吒闹海,徐福求仙,南海观世音,湄州妈祖庙,泉州洛阳桥等,活灵活现地刻画了龙王龙女、龟臣鳖相、虾兵蟹将、蛇婆鱼女等动人的充满童话色彩的美丽形象,深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成为人类心中不息的梦幻。

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心知所见皆幻影,敢以耳目烦神工。岁寒水冷田地闭,为我起蛰鞭鱼龙。重楼翠埠出霜晓,异事惊倒百岁翁......

自古以来,蓬莱“海市蜃楼”那朦胧奇丽恍若仙境的景象极大地吸引古人去遐想和赞美。苏东坡《登州海市》一诗,更是将蓬莱海市增添了不少魅力。由蓬莱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一起形成的蓬莱神话系统,与黄河上游发源于西部高原地区的昆仑神话遥相呼应,藕合共生,构造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神话世界。自此,中华儿女对于海洋的追求便代代相传,生生息息。

人们都说,海洋是人类的摇篮,人类从海洋走上陆地,必将返回海洋。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与国家今后的发展和繁荣紧密地联系着。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延曲折的海岸线与众多美丽富饶的海滨城市。比如万里长城第一关——山海关,就北望层峦叠嶂巍巍群山,南瞰海天一色滔滔渤海,踞高山大海之间,扼关口咽喉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凝聚了多少历史风云!山海关是中国历史的见证物,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种象征。从孟姜女寻夫、吴三桂引兵入关直至日寇铁蹄蹂躏祖国大好河山的悲壮故事一再告诫我们:闭关自守与固步自封,必然作茧自缚,必然遭受惩罚!

古往今来,海洋在人类生活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创造了伟大的蓝色文明。在世界历史上,关于蓝色海洋文明似乎只有古希腊一个模式。其实,东方中国早已有了自己独特的海洋文化。从秦始皇、汉武帝派道士出海寻求长生不老药的传说到经由中国南海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从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近代千千万万侨胞海外求生与创业,无一不表明中国人与海洋的不解情结。只是在农业中国,“沧海桑田,以海为田”却长期是古代中国海洋文化的基本内涵,中国人一直没有真正走进海洋,走向世界。但一唱雄鸡天下白,新中国的成立以来,象征改革开放精神的蓝色海洋文明开始由东至西地向象征内聚文明的黄土文明强劲辐射,中国人民将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

B、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的发展走向:绿色文明

“洛阳宫阙当中州,城上峨峨十二楼”。这是唐代诗人张籍赞美当时的“东都”洛阳的诗句;
“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这是金代诗人李汾笔下歌咏京城开封的诗句。

但时过境迁,当年的宫阙、当年的帝王州现在何处追寻?遥想隋唐当年,由于人口急剧膨胀与封建帝王大兴土木搞建设的原因,关中平原一带生态一度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泾水渭水交相危及人类,最终导致长安京畿附近经济区域生产萎缩,粮食供应就不得不以来从东南地区远道运来。后来,大量粮食因漕运问题难于进入关中,粮食供应突显紧张。隋唐两代帝王不得不东渡三门峡,将洛阳建成“东都”。到唐代灭亡,已经没有哪个强大的政治集团能凭借政治权力继续抵消这种生态经济影响,进而在关中永远定都。因此,五代的梁、周以及北宋,均把首都东移至距东南鱼米之乡不远的开封。这是生态环境引起经济衰落再影响到政权政治决策过程的一个典型例子。

除此之外,生态环境的变迁对民族矛盾也有潜在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的兴衰进退,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或和平交往,都与当时地球温度变冷植被的变化有很大关系。王昌龄担忧的“胡马”,陆游痛恨的“金兵”都是随着地表植被与地表水土的“步步南移”,也“步步南移”,进而演绎着民族关系的几度变迁。
气蒸云梦泽何在?波撼岳阳城已殊。
无复波涛八百里,唯余洲土半分潴。
放歌高论惭先哲,围垦拦河愧后愚。
愿睹沧桑重变易,还川有日更还湖。

近代改革先驱魏源针对日益萎缩的洞庭湖,发出了深情的感叹。不仅如此,当我们面对长江年年洪水频繁,黄河连年断流燎荒;面对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走向毁灭,内蒙大草原走向荒漠化;面对辽河、海河、淮河成为滔滔排污沟,太湖、滇池、巢湖成了一潭死水,我们的心情沉重无比,中国水危机的确一触即发。

“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里发源......”。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化最重要的发祥地,千百年来,汩汩流淌的黄河水孕育出炎黄始祖,浇灌出汉唐辉煌,养育出整个人类中最大的一个群落。她犹如一部流动的民族史的主体曲,一部生生不息的华夏子孙的大家谱,造就了多少英雄和史诗,形成了一个黄皮肤民族的国魂和民风,堪称我们整个民族的国宝。

可惜长期以来,我们并不珍惜我们的国宝,除了一味自私地向母亲河索取和掠夺外,还毁坏了江河源头极其脆弱的生态线,导致了“黄河年年断流,长江洪水频繁”的心腹之患。自古百川归大海。流淌了千百年的母亲河断流了,失去家园的不仅是陆地上的一切飞禽走兽,还有海洋千千万万的鱼虾蟹贝。“江河乃华夏之源,水土乃民生之本”啊!长此以往,人类将在水灾与水荒的交替中走向萎缩甚至毁灭。

“没有可持续的河流,哪有可持续的发展?”正如人类文明起源于水一样,人类文明也将在水的泛滥与干涸中招致毁灭。我国作为一个依水而居、得水而兴的农业大国,民族的起源与国家的兴衰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部黄河长江的灾难史,给予了人们深刻的教训与启示:违背“天人合一”的自然法则,人为地无休止地破坏江河的生态环境,就是自毁我们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必然自食恶果。面对水问题,新世纪的中华民族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
“水运昌,天下旺”。从大禹的治水得天下到都江堰的阴阳法自然而兴成都,从上海、天津得水而安到京杭大运河、南水北调工程的兴衰演变,都一再证明了这一真理。人类的发展需要一种回复。两千多年前的老子早就告诫过后人: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要回归自然,道法自然,达于天人合一的境界。

自古以来,黄河儿女就呼唤着“圣人出黄河清”。但动辄数亿、数十亿血汗钱打造起来的各种水利工程,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水灾与断流的问题。如今,新世纪西部大开发给中国的水问题带来了机遇,但江河源自然灾害的频繁和人为的生态破坏,使得今天的中国水问题更是危机四伏。甚至,一旦西部水问题没有从整体上协调解决好,整个西部将陷入极其可怕的困境。

水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水,沙漠也能变绿洲,有了水,人间就充满生机与活力,社会就生生不息创造文明。但水从哪里来?水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有没有从根本上治水的新理论?新世纪水问题的发展走向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重大课题,不是一个人一时所能回答的,他需要亿万人民共同的智慧去创造。本论文在此仅作一些简单的探讨。

“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4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土高原还是水草丰美之地,直至春秋战国时期,黄河还是称为河水,并无“黄河”一说。秦汉以后,黄河中上游人口不断繁衍,大片的森林在火把、刀斧中消失,生态平衡遭到极大的破坏,水土流失日益严重,长此以往,黄河就成了“悬河”,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黄河之水不仅是天上来,而且是森林中来。可以说,是森林孕育着黄河,孕育着黄河文化。森林的布局与多寡是黄河水问题的症结所在,解决好了黄河中上游森林保护与荒山绿化问题,就解决好了黄河水问题的一半。剩下另一半问题是水利资源产业化运营,重新认识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双向回馈与和谐发展关系,科学系统地处理好上中下游之间的功能定位与利益关系,将“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其中不仅做到人与大自然彼此具有意义,而且使流域上中下游各部分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彼此也具有意义。这是人类彻底改变以水为害的福音,也是变工程治水为生态治水的捷径。青山绿水,碧水长流,湖海晏清,黄色文明将从这里奔向蓝色文明,奔向绿色文明。

近些年来,一大批生态文艺作品问世。比较著名的有徐钢的《伐木者,醒来!》、《沉沦的国土》、《江河并非万古流》、《绿色宣言》及最近推出的《守望家园》,黄九渊的《流域生态经济战略论》等,这是生态文明即将降临我们这个苦难人间,普度众生的福音。

美国生物学家把地球比作一个单个的巨大细胞,一个有机的、统一的生命体,一个能够自组织、自调节的生命体。地球上万物的生命也就是地球自身的生命。即使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也仅是地球独特的一份子,与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体和非生命体都有着普遍的联系。因此,地球不仅仅属于人类,地球上一切生命体都有自由生存的权利,人类应与他们和谐共处,才能维护地球这个单个细胞永存。
让万古奔流的江河在我们手中毁灭,将是我们最大的耻辱;
让垂死的江河在我们的辛劳中复活,将是我们无上的光荣!
愿江河不死,愿湖海不死,愿人类永恒!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d1ece7010002f2.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3-13
浪淘沙

工厂生黑烟,

突变阴天,

谁将污染戏人间。

昨日蓝天都不见,

去向何边?

跨越零七年,

休攒黑钱,

法律追处三年前。

节能减排高起点,

还我蓝天!
第2个回答  2008-03-13
孩子王洗着
唯一的杯子
另四个孩子也在
洗着碗
一个水龙头流淌着凄凉的水
冲走他们的饿感
孩子王的想法是米黄色的
他做过很多事
然后多喝了点水
洗着没有水的杯子
饥饿只是一个见证吧
另外的四位手里是
空空的碗
斟着看不见的饭局
他们在那里反复
洗着容器
流水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声音
他们能看见自己的动作
向着朝阳光的方向
停下来
那是未来的阴影
是可以用碗盛起的祭祀品
或者让杯子装水
在最最渴望
水的时候
然后可以让孩子王
在杯子喝干的那一瞬间
带领孩子们去
做一些事
做更多的一些事
一起
做事而已
就像他们的饥饿感
或者是反复喝水
而那只杯子
并不存在……
第3个回答  2008-03-29
《曾经,现在》
我在天中扑打着自己的,
断翅,
头重脚轻地坠在云端,
那漆黑如墨,
是浓烈的烟,
一切的一切,
在烟火摇曳,
我不要再见到这苍白的火焰,
我不要再听到这灰黑的呜咽,
湛蓝的碑记,
我不要只有碑记,
我要:
曾经的笑脸,
曾经的火烧云,
曾经的燕子纸鸢。
我不要曾经,
我要现在!
第4个回答  2008-03-23
《明天》

路上躺满了饿死的汽车,
飞机惺忪著睡眼
看麻雀飞快掠过,
我手中夹著香烟,
却到处找不到火。
天空终於恢复了湛蓝。
所有电扇都停止了旋转,
静听蝉在枯树上嘶叫:
---渴!!!
第5个回答  2008-03-22
学习是灯,努力是油;要想灯亮,就得加油。可惜可惜,油快没了呢。呵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