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窑瓷器怎么好,有什么特色?

如题所述

柴窑出产的瓷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

柴窑是五代后周显德初年所烧,出自当时的河南郑州,五代时期,郑州辖管城、新郑、荥阳等7县。那里本来就适合做陶器,又因为当时世宗姓柴,故名。当时亦称御窑,从宋朝开始改称柴窑。

柴荣规定,烧制出来的合格钧瓷只允许在宫廷里使用,残次品全部当场毁掉,不准流入民间,以致现在那里还到处留有残渣碎片。

扩展资料:

郑州市新密月台原名“阳子台”,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弭邑城,当地盛产煤炭、铝石、黏土、石灰岩、玉石和翡翠石,黏土和翡翠石是烧制钧瓷的上乘原料。月台村依嵩山支脉傍洧水,生长着大片的桑树林,桑树是烧制钧瓷的好燃料。

这一切,使这里具备了烧制钧瓷得天独厚的条件。 从唐朝时候起,这里就开始烧制钧瓷。到了后周时期,周世宗柴荣在此建立了专门烧制皇宫钧瓷用品的官窑群。 时柴荣的弟弟柴贵是虢州防御使,将月台交他管辖,柴荣命柴贵监管钧瓷的烧制,烧制钧瓷的窑就叫做“钧瓷柴窑”。

为了保证质量,柴贵调集民间最优秀的匠师和艺术师,精心设计,严格配方,不断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创造性地在釉泥中掺入玛瑙、翠玉、黄金等原料,集科学配方、火候控制、流畅线条、图案造型、时代风尚和人的灵魂感悟于一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3
对柴窑的特点,古人集中地概括为一句话,12个字,即“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但其他资料记载也有多种,在颜色不光只青色,还有黑、黄、白、酱釉、芝麻酱色多种。如乾隆咏 柴窑诗句中,称清宫所藏几枚柴窑皆黑而无青者,清人杨望泰就认为柴瓷“其色黄”。《古玩指南》曰:“所谓‘青如天’乃淡蓝之青瓷也,柴窑以天青色为主,其 他尚有虾青、豆青、豆绿等色,又有一种不上釉者,呈现黄土色,即后代所谓铜骨也。”乾隆《咏柴窑碗》曰“足土口铜”,“夷门广牍载,柴窑世传周世宗时所 烧,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足多粗黄土。”在器型上,清宫中旧藏柴窑碗数枚,据记载还有瓷枕等其他器型。
1.在《归田集》、《清秘藏》、《博物要览》、《长物志》、《文房肆考》、《景德陶录》等书中均有:“色如天”或“青如天,”或“天青雨 过时”,系指瓷釉的颜色为天青色。在五代黄堡窑的青瓷中有不少青瓷、淡天青、暗天青等几种釉色,其色调或深或浅,但以偏天青蓝色为其主调。此种天青色调的 瓷釉,目前尚未在其它五代窑址中发现,仅在该窑有数量相当多的标本出土。其天青釉瓷的色调和文献对柴窑瓷釉的记载是一致的。

“声如磬”,指器胎经高温烧结致密度好,敲击时有金属和石磬的响亮声。五代共同堡窑的瓷器,不论黑胎和白胎都很坚致,敲击时确实可以达到 “声如磬”的响声。在瓷片出土后放入室内整理编号,每每将写好数字的瓷片放入筐内时,瓷片之间相触发出的声音清脆响亮,十多米外的楼下都能听到。
《归田集》中还记载了“汝窑颇仿佛”和“汝窑磁较似”特点。五代黄堡窑青瓷确实与汝瓷“颇仿佛”和“较似”。这种相似主要表现在天青釉的色调上,同时碗、 盘、盏等器物造型也较似,还几乎都是外撇圈足。另外,施釉和支烧方法也较似,多是通体施釉并用釉裹足,器外底均留有数点状支烧痕。这种实物中的“较似”, 与文献记载亦相符。

2.若按照《格古要论》、《夷门文牍》、《文房肆考》、《景德镇陶录》记载的特征比较一下。

“天青色”,前已阐述不再重复。

“滋润细媚”,系指瓷釉而言。五代黄堡窑青瓷,釉料处理比唐器长足进步,不仅法净再无黑色斑点,而且精细滋润,具有玉质感,用手触摸光滑舒适。特别是白胎青瓷,淡天青色釉色清淡雅洁,看起来细媚可爱。

“有细纹”,多指瓷釉的细纹开片,也可指釉下的细纹饰。五代黄堡窑青瓷中,常见的细纹开片。其冰裂开片细纹,有内外直裂的,还有少数呈鱼 鳞状斜裂的,后者与汝窑很相似,但所见不多。除素面开片细纹外,还有胎体上饰细纹划花的细纹,及胎体上饰细线模印花纹的细纹,后者细纹透过淡天青釉观看, 若隐若现相当美丽。

“粗黄土足”或“足多粗黄土”,系指器物足底之特征。五代黄堡窑青瓷之器足,多施裹足釉。但到其晚期的白胎器物上,一部分仍继续用釉裹 足;还有一部分是底足施釉后,又将足底下的裹足釉药擦去(或刮去),在除去釉药的足底刷有红黄色汁水,烧成后足底露胎处呈红黄色,犹如“粗黄土”一般。有 此种特征的青瓷器足,在该窑五代时期出现较晚,就其烧造时间和黄土足的特征看,均和文献记载相符。

3.若按照《清秘藏》、《博物要览》、《长物志》、《文房肆考》、《景德镇陶录》等书所记载的“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磬”等特征进行对照,同样也相符合。

“明如镜”,应指青釉的晶莹度。现有一种说法,认为是指柴窑的胎体可以透明。此种看法,笔者以为不对,我国科学家经过对各时代瓷片的理化 科学测试后得知,“在东汉到五代这段历史时期内,南北方青瓷胎的瓷化程度并不与时代发展成正比关系。”因此,五代时期根本不会出现胎体可以透明的柴窑瓷 器。文献中“明如镜”,只能是指瓷釉的晶莹度而言。对照五代黄堡窑的青瓷,其青釉与唐和金元相比,玻璃质感略弱,但与同时期越窑相比,瓷釉的晶莹透明度要 强的多。特别是五代晚期的白胎青瓷,其淡天青釉更是晶莹透明。正因为有此特点,所以多在釉下采用细线划花、剔刻划花、贴花、印花、戳花等多种手法装饰的多 种纹样。这些美丽的花纹,在“明如镜”般的天青釉的映衬下;更加华美生动。

“薄如纸”,是指柴窑器壁的精巧和薄度。对照五代黄堡窑的青瓷,在晚期的白胎器中,出土了一些仿金银器造型极薄而精巧的器物。此种器物, 有敞口盏、花口水碗、多折洗、高足杯、镂空盏托等。器壁仅有1—2毫米的厚度。拿在手中,份量极轻。说这些精巧的薄胎青瓷“薄如纸”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4.至于《五杂俎》、《两般秋雨庵随笔》、《文房肆考》、《陶说》等书所记载的:“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只是将《归田集》中“天青雨过时”的记载,增添了故事的戏剧性的色彩,其柴窑特征并未有新意,不再重复对照。

5.《七颂堂识小录》所载,是刘体仁亲见的一些窑洗,其釉色“黝然深沉,光色不定,‘雨后青天’未足形容,布庵曰‘予目之为绛青’”。此 记述非常重要,它表明天青色只是柴器中最好的一种色釉代表,除古人津津乐道的天青色外,柴窑还存在“黝然深沉”的“绛青”色。再对照观察五代黄堡窑出土的 青瓷,其产品大多数时釉色发黝暗的灰青和暗天青黑胎器,也完全可以称此种器的釉色为绛青色。同样表明文献所记之真实柴窑特征,与黄堡窑出土五代青瓷完全符 合。
6.清乾隆的御题诗,在古文献记述中具有真实可靠的学术价值,我们再将其所记之种种特征,与五代黄堡窑的出土物进行对比。

“都为黑色无青色”,此种釉色与《七颂堂识小录》所记述的“黝然深沉”的“绛青”色相同。也是五代黄堡窑大多数黑胎青瓷的釉色,也可称之为黝青釉。

“色如海玳瑁”,此种釉与以上所记的各种色调的青瓷不同,而应是一种棕褐、赭褐或酱褐色釉。对照五代黄堡窑的瓷器,在其主流产品青瓷之外, 还兼烧黑釉、赭褐釉、茶叶沫釉(青褐色)、白釉褐绿彩等瓷釉品种。其中的赭褐釉(暗柴色)和茶叶沫釉(青褐色)都与海玳瑁的颜色相似。前几年在周至县法王 寺塔的地宫中,曾出土了一件暗紫色的瓷香蕉,就是五代黄堡窑的这种赭褐釉瓷器。

“镜明低(纸)薄见诚罕”,这是指乾隆所见的柴窑中的“明如镜”和“薄如纸”的器物少有而罕见。此种情况与五代黄堡窑出土的青瓷情况亦相吻合。

“口铜”、“铜非钳口为”,系指器口青釉较薄显现出釉下的深色胎体,故呈黄色。此特征乾隆在谈及天青色如意枕时并未提到,而是在记述色如 海玳瑁柴窑枕和数枚黑色柴窑碗时所记,这表明“口铜”色现象只见于胎釉颜色深的柴窑内,而不见于胎釉颜色浅淡的柴窑中。此种状况,与五代黄堡窑所烧造的两 类黑胎、白胎各自特征完全相同。

“未若永宣巧”,是指柴窑的制作工艺比不上明代景德镇的永宣器。这是由早于明代数百年的五代制瓷工艺技术水平的限制所决定的。此记述恰好 又证明了当代研究者认为柴窑器胎可以透光的想法是不对的。对照五代黄堡窑出土的青瓷,其工艺制作的精巧程度无论如何也比不上明代永宣器。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8
  柴窑瓷器是汉族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柴窑瓷器和柴烧瓷器不同。柴窑是五代后周时期周世宗柴荣所创的窑。列为诸窑之冠。柴窑诸多传说和记载都离不开(格古要论)里这句:柴窑最贵,世不一见。显德初年(954年)河南郑州(一说 开封),为周世宗柴荣的御窑。柴窑至今未发现实物及窑址。周世宗曾御定御窑瓷,“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据此推断,柴窑瓷应为天青釉瓷。
  当代柴窑,是指以松木柴为原料烧制瓷器的窑。当代柴窑瓷器,是指当代柴窑烧制的瓷器。柴窑瓷器今日绝不易得,此器四大优点:
1.青如天:釉质翠青如天空之色,但亦有他色,如虾青,豆青,豆绿等色。
2.薄如纸:指的是瓷釉,釉质甚薄,而非胎底
3.声如磬:指轻敲,其声浑厚,如击磬石
4.明如镜:胎质细腻如镜面一般
  古人不仅尚青,还尚重,《肆考》云:“故有古取沉重之说”。所以,柴窑不可能是薄瓷。
第3个回答  2018-06-28
您的问题,这样的瓷器品种,真品市场价值十分高的;不过市场上仿品不少,一定要注意区分,真品一定要好好保存!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