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状元杨慎的结局到底怎么样

如题所述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七月,卒于戍地云南永昌。

杨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别号博南山人、博南戍史,谥文宪,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江西庐陵,为内阁首辅杨廷和之子,正德年间状元,官至翰林院修撰。
大礼议事件中,因率领百官在左顺门求世宗改变皇考,而遭贬云南,终老于戍地。现成都市新都区仍存有其私家园林升庵桂湖。杨慎与解缙、徐渭合称“明朝三才子”。

杨慎自幼聪颖,十一岁即能作诗。十二岁,写成《古战场文》、《过秦论》,众人皆惊。进京后,写《黄叶诗》,为李东阳所赞赏,让他在自己门下学习。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中式辛未科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参与修撰《武宗实录》,得到总裁蒋冕、费宏赞赏。正德十二年(1517年)八月,武宗微行出居庸关,杨慎上疏抗谏,被迫称病还乡。[1][2]
明世宗即位,被召至京师,起用任经筵讲官,并经常讲述《舜典》。[3]嘉靖三年(1524年),“大礼议”爆发,杨慎与王元正等二百多人伏于左顺门,撼门大哭,自言“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世宗下令将众人下诏狱廷杖,当场杖死者十六人。十日后,杨慎及给事中刘济、安磐等七人又聚众当廷痛哭,再次遭到廷杖。杨慎、王元正、刘济都被谪戍。[4]
杨慎动身前往戍地云南永昌卫。从前其父廷和当国之时,曾经裁撤锦衣卫冗员,有怀恨在心者趁机埋伏在途中,伺机加害杨慎。杨慎有所准备,处处小心。驰骋万里,到达云南之后,几乎一病不起。[5]
两年后,杨廷和生病,杨慎得以短暂回家探视,其父病愈后又返回永昌。不久,率家奴协助平定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嘉靖八年(1529年),杨廷和病逝,杨慎获准归葬其父。此后,或暂回四川,或在云南省城,或停留于永昌,在各地均得到地方官员善待。居云南三十余年。[6]
世宗因大礼议之故,对杨廷和、杨慎父子极其愤恨,常问及杨慎近况,大臣则回答杨慎“老病”,世宗才稍觉宽慰。杨慎听闻此事,更加放浪形骸。[7] 常纵酒自娱,游历名胜。《乐府纪闻》称他“暇时红粉傅面,作双丫髻插花,令诸妓扶觞游行,了不为愧。”终世宗一世,六次大赦,杨慎终不得还,按明律年满六十岁可以赎身返家,但无人敢受理。杨慎年近七旬时,曾返回泸州短住,不久又被巡抚派人押解回永昌。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七月,卒于戍地。[8]明穆宗隆庆初年,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天启时追谥文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0-08
不想百度吧……
大概就是在西南边陲的云南终老,没能回去,现在云南还有他的石像,存世的东西不少,珍品不多,但其人是个百科全书派,明朝堪称当时第一。追问

据说杨慎并未死于云南,而是在最后的岁月在巧合中幸存逃脱,回到故乡终老。这是我在一本叫《杨慎传奇》的书中偶然了解的,书中有引用李贽的资料证明,看似有理,我是想问关于这方面的信息。

追答

首先,姓李的那个人不正常……老大不小还搞什么童心说……
就如建文帝是出家还是远行,是生是死,历史何必太过纠结?
杨慎说白了也不怎么样,一文艺青年,谈不上传奇。同时期的中兴三相比他强不知几何
当时的背景极度复杂,杨廷和的朋友和敌人都多,他儿子的问题真心不清楚,相信正史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