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政治是何状况?其发展趋势及结果是什么?

如题所述

中国原来自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后,开始进入农耕社会,统治者为了贡其利益的奴隶主们达到和平,不必互相争抢粮食土地,开始实行共田制,如此奴隶主统一共管,物质与奴仆也按级别分配,“公社制”将他们的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有利于统治与管理。官员与奴隶主贵族有了共同利益,共同事业,那么他们常强调他们之间这“公”的作用.从夏朝至周朝这些体制发展已经很完善.特别周朝的西周,统治者为了达到官家到奴隶贵族的和谐与富裕,集中劳动力,除先是对敢造反的奴隶与民实行有力的震慑制度,也加强了贵族文化思想上的约束(礼制),使“天命论”让下民服从,对共田也实施改良与调整(井田制),达到管理官员与奴隶主一定的富足,如此,统治者安享近二百年富裕生活,可以想象统治者与他们的奴隶主们心里那个乐啊.然而得安享民脂民膏的腐朽的统治者,欢淫无度,任意生育,原来所规的只吃血缘关系的正统子弟队伍无限扩大,从东周(春秋战国)开始物质根本不够分配,民众已经养不起他们了,原来富足的奴隶主贵族从下层一点的,开始出现挨饿现象,往日美景不复存在.穷则思变,各诸侯国部分隶主贵族开始要求改革,比孔子先的管仲就敢开始调动了原来天子定下的制度,甚至各国日益开始一部分奴隶主贵族不想再用共田制,偷开私田,原来“公”的概念在官与奴隶主贵族的思想上也日益淡化.不过强调继续的守旧派,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不顾现实,开始了反对,但他们只能以描绘过去美景,解释原来过去周礼的伟大来挽救将要失去的财富与荣耀,没有实际的救国方法.然而孔子的儒家无法视察社会变化,这种返祖思想最终落空,小国或不思进取的诸侯国被改革了的强国吞并,而强国之间为此又进入了混战,在当时的儒家看来就是“公”尽失,礼崩乐坏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9-06
那个时代可以说是礼乐崩坏的年代,国与国之间相互利用,互相陷害巧舌如簧之人,横行朝堂。已经有现代政治的雏形了,中正之人屡遭陷害。以道德约束民众的社会制度已经不再有效。所以率先实现法家思想治理国家的秦国能够统一天下,可以说是必然的!
第2个回答  2012-09-06
战国七雄,最终秦朝统一中国。
第3个回答  2012-09-06
春秋无义战,逞凶顽、尚游说
第4个回答  2012-09-06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也是帝制社会的形成时期。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商朝之后的周朝首都从镐京东迁至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之前周朝国都在镐京之时称为西周。
  东周又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两个时期。因此这一时期也称为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和楚庄王。
  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  经济方面:由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迅速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了郡县制的生产方式,形成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出现了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
  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征伐自诸侯”,世卿世禄制被军功制取代,……以分封制、宗法制为主要内容的奴隶社会政治制度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取代。
  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对人的重视在社会上普及开来,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开始,个人著书立说成为风气。适应各种政治派别的需要,出现了各种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民族关系方面;“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开始了融合。
  军事方面:诸侯国在争霸称雄的战争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推行改革,富国强兵,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帝制因素的成长,促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过程;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打破了列国旧的分野,各民族频繁迁徙和交往,推进了文化融合的进程。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