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西元前讲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啊

如题所述

  这个故事的原型应该是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rezzarⅡ)和她妻子米蒂斯的故事。传说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就是他为她妻子而建造的。 而所谓的石板,是因为当时的巴比伦文明的记录都是用楔形文字的石板来进行的,所以,当JAY在看当时的文献的时候,肯定只能看石板了。

  美索不达米亚分两个部分,南边叫巴比伦尼亚,北边叫亚述。就今天来说,两河流域相当于今天的伊拉克一带。

  两河流域文明时代最早的居民是苏美尔人。他们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就来到了这里。两河流域的最初文明就是他们建立的。属于塞姆语系的阿卡德人、巴比伦人(阿摩列伊人)、亚述人以及迦勒底人,继承和发展了苏美尔人的成就,使两河流域的文明成为人类文明史上重要的一页。其中巴比伦人的成就最大,因此,两河流域的文明又被称为巴比伦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起源于两河流域南部。这里是两河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同埃及的尼罗河一样,两河也是定期泛滥,时涨时落,只有建设起堤坝沟梁来蓄水排涝,人们才能耕种收获。两河流域的居民主要使用牛、驴拉着木犁耕地,最主要的农作物是大麦和椰枣。

  古代两河流域人民编写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农书《农人历书》。该书以一个老农民的口气告诉儿子,应该如何务农及要注意的各种事情。

  大约在5000年前,古代两河流域的居民就开始制作陶器,用于日常生活。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建筑材料是黏土。垒墙、盖房、铺路,都使用黏土掺上切碎的麦秸制作的土砖。当年那里的城市建筑物都是用这种泥砖修建的。

  苏美尔人几乎和埃及人同时发明了文字。他们用削尖的芦苇做笔,把文字刻在泥胚上,然后把泥胚烘干,成为泥板。由于这种文字形状成尖劈形,所以被称为楔形文字。

  两河流域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谚语、神话和史诗。苏美尔人丰富的谚语有少数被记录在泥板文书上,其中有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风气。比如:穷人死掉比活着强”;有的是生活经验的深刻总结:“鞋子是人们的眼睛,行路增长人的见识”等等。而在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神话中,神也是用了6天创造世界,第7天休息;人的祖先因受了诱惑而犯罪等,这些和圣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音乐故事]
  作者/蔷薇岛屿水无情
  (本故事纯属虚构。)

  三千七百多年前。一个神话般的时间。西元前的古老。

  他们的爱情和三千七百年后的今天一样美丽。或许是一份很平常的爱情,可是它发生了,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过去。历史的天空有道爱情的流星划过,很耀眼,留下了一道很深的痕迹。如今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没有人知道,更没有人记得曾经发生的一切,他和她,他们的故事。

  他很爱她,即使是在西元前文明刚刚起源的时候,他就开始爱她。当古巴比伦渐渐形成一座属于人类的城市,泥土建的浅黄色的城墙,隔着他与她。

  他是个古巴比伦的士兵。
  当古巴比伦王汉谟拉比威严地坐在王位上看着臣服于他的子民时,风中响起士兵们深沉的号角,他透过人群去看她,看她穿着的白色袍子随着风飘舞,她的长发从袍子中跳跃了出来,亚麻色的长发泛着小麦的光泽,他陶醉了。她看到他在看自己,于是她转过身,她对他很平静地笑了,她的微笑在阳光下的平原是他最美的记忆。西元前的那时侯,他爱上了她,那个栗色眼睛亚麻色头发的她,他们的爱成了穿越城墙的一段宿命,他与她穿梭其间。

  城墙边的黑色玄武岩上,巴比伦王派工匠刻下了楔形文字,记载着三千七百多年前的生存法则,它被后来出土发现时,命名为《汉谟拉比法典》。它一如他们的爱情,几十个世纪后经久不衰。楔形文字用它的美丽和古老文明记录下了他与她的故事,刻在另一块很小的石块上,是他为她刻的,上面只有三个字,许多科学家研究了很久,依旧不明白那三个字是什么意思,这成了一个谜。那三个字刻得很深很工整,只要看到了他看她的眼神,就知道,那是他在对她用心说,我爱你。

  西元前的历史在继续,他要为他的国家战斗。他带着她的爱在血流成河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撕杀,他要踏上他的归路,因为他知道她在城墙口等他,整日整日地等,手里拿着那块用楔形文字刻着我爱你的石头。巴比伦王野心勃勃,在他的王位上准备迎接他的士兵回来,他的脸上是高傲的笑。

  终于,当号角再次吹响时,他精疲力竭地倒下了。他口中喃喃地念着他的家乡古巴比伦,他念念不忘他的那个还在等他的她,他疲倦了,可他不愿倒下,他的手紧紧地握成了拳,头望着天,看到了她久违的笑。旁边的喊声震天,又一个士兵被杀了,鲜血撒到他的眼中,他却没有力气擦掉了。他死了,没有闭上眼睛。

  城墙边的苏美女神像掉落在地上,摔得粉碎。她看到了,纂紧了手里的石块。她还在等他回来,回来拥抱她,回来娶她,回来好好爱她。

  时间就这样流淌,他和她彼此追逐,在一个又一个世纪的轮回中寻找,风还在怒吼,水还在不停地流,他和她的宿命在前世的遗憾中等待,他依旧爱着她,没有什么能够动摇他爱她的誓言。或许他们是一个传说,记载了西元前的爱情,掉落在了现在。

  风化成为泥土,是他们曾经的实体,埋葬的是他与她的过去,他与她的爱情一如往日的美丽。她透过橱窗看那块刻着奇怪字符的小石块,还是长长的亚麻色头发,栗色的眼睛,和三千七百多年前一样美丽,不过这是现在的她,现在的她是过去的她的未来,是轮回了几十次后的她。她站在那里看了很久,她感觉自己好像见过这块石头,尽管风化了,可字迹还是深深地印在了上面,清晰可见。

  她一低头,看见了一双鞋。她抬起头来,看见他。他也在紧紧地盯着那块石头,然后发现她在看自己,于是对她一笑。顿时刮起了一阵大风,她的白裙子在风中飞舞,亚麻色头发飞扬起来。他们始终在对视,一直看着对方。很久很久以后,差不多过了一个世纪,他开口了,他问她:“你知道这字是什么意思吗?”
  她笑了,栗色眼珠中有什么东西闪了一下。她说:“你也应该知道吧。是我爱你。”
  他也笑了:“我也爱你。”

  爱在西元前成了一个传说,他与她的誓言,公元的今天,在三千七百年后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终于实现了。他与她的爱亘古不变,西元前的爱,就算只剩下难解的语言,依然会被他们解开。他爱她,她爱他,他们的爱超越了古老的文明。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72716.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3-09
汉摩拉比国王的另一个尊称叫做「正义之君」,因为他综合苏美人和亚甲人的法典文献,另外新制定一部在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汉摩拉比法典》,全部法律条文都雕刻在一块绿玉圆柱上,圆柱的上端刻著巴比伦的至高神明——太阳神沙玛什 (Shamsh, 又称马杜克 Marduk) 传授法律给汉摩拉比国王的图像,并刻著一行字证明:这部法典「汉摩拉比谨受於太阳神沙玛什 。」

《 汉摩拉比法典》石刻浮雕
这部《汉摩拉比法典》的法律条文共有282条,分为52栏4000行,约有8000字。相传这块法典玉石在主前1100年从巴比伦流落到以拦书珊时,被以拦国王磨掉35条,因为以拦国王希望把它改刻成以拦的法律条文,但尚未补上就被波斯帝国的国王拿到;波斯国王仍以书珊为国都,把它保存在书珊的王宫里面。书珊城后来在主前332年被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消灭后,这块法典玉石没有被拿走,反而被泥沙默默地埋没了。不过,当主后1902年法国的考古队在书珊发现《汉摩拉比法典》的正文时,还有两根复制的石柱,所以在法典上被磨光的原文才能补充完整。

《汉摩拉比法典》的全文结构可分为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份,这种结构后来就成为后世的法律学者编写法典的范本。

正如圣经摩西的十诚一样,汉摩拉比自称:其法典是由天神传授的,所以在法典的序言中,他声明:「……阿努和巴力叫道:『汉摩拉比,值得赞美的人君,诸神的虔敬者,你当使正义广被四方,你当创除邪恶,你当教化万民,你当增进万民福祉。汉摩拉比,巴力指著我的名字说,你使巴比伦繁荣昌盛,你恭敬尼普尔和社利鲁 (Duri lu)……,你保全了乌鲁克全场的生命,你使百姓用水无缺,……你美化了波示巴 (Borsippa) 大城,你为乌拉土储藏粮食,你满足了老百姓的需要,你保全了巴比伦的生命财产,……你的所作所为,使我们深感高兴。』」

在序言中所提到的「抑强扶弱」、「教化万民」、「增进万民福祉」这些立法原则,本来就是苏美人的德政。在正文中有282条,其实也可分为三大部份,1到25条谈到道德 ,26到41条关於国家,42到282条则关系到私人社会。

《汉摩拉比法典》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度,保护私有财产。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法典首次明确规定废除终身奴役,债务人接受奴役工作不得超过三年,第四年就应让他们恢复自由。债主不得殴打、虐待或杀害债务人。高利贷受到限制,违法者将丧失一切。

关於犯罪与处罚的条款有很多,共有30多条,其中包括侵犯人身罪、侵犯家庭罪、反判罪等等。罪人的刑罚方法很多,判死刑者有的处以溺死、烧死、刺死 ,有的则处以绞死。

轻者必须「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命抵命」,这种赔偿法对犯人虽无怜悯之情,但却相当公平,其目的乃是为了要在社会上制止无谓的犯罪行为才不得不这样制定的。

在《汉摩拉比法典》中,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唯一令人觉得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缺乏在「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在该法典中,奴隶毫无权利可言,稍有过失就要受到断肢的惩罚。至於人与人之间如受到别人侵犯,对方的地位如果比较高,其受到的惩罚就会比较轻;如果伤害到奴隶,仅依毁损他人财物法赔偿。而受到处罚的人,必须让他们确实清楚地意识到,他们必须接受迅速、公平、公正,但无情的处罚,才能收到制暴的效果。为强调子女应当孝敬父母,在法典第195条也言明:「如果儿子殴打他的父亲,必须斩掉他的手。」这项处罚对一个后来向其父亲悔改认罪的孩子来讲,实在很残忍、很无奈。

在《汉摩拉比法典》中,令人觉得较为安慰的一点是有关国家赔偿法,在第23条的法律条文说:「一个人如果遭遇到抢劫而未能找到抢劫者的时候,则『在发生抢劫行为的所在地,应当赔偿他所受到的财产损失。』由此可见,汉摩拉比国王,确实有心努力要做一个『正义之君』」。

在《汉摩拉比法典》的结语中,他写了一段空前绝后的话:「这部合乎正义的法典,是由一代贤明的君王汉摩拉比制定的。这部法典是使社会安宁、政治清明的根墓。他是万民的保护者,无论苏美人、亚甲人,他均给予同等的重视。汉摩拉比制定这部法典,其目的是在勿使强凌弱,在保护孤儿寡妇。……任何受压迫的,都可到正义之王的面前来申诉,让他知道这部法典是有效的。汉摩拉比希望每一个人经由这部法典知道他们的权利;汉摩拉比希望他们的问题都能获得解决,让他们都能这样说汉摩拉比真是爱民如子,他使人民富足,政治清明。在未来,到永远,汉摩拉比虔诚希望巴比伦的每一个国王,都能重视这部代表正义的法典。

《汉摩拉比法典》本来只是一部规定俗事的法律条文,但是汉摩拉比却使它穿上一件神话的外衣,这是他比别人聪明的地方。因为要借用神的名来治理国家与人民,所以他就大修庙宇,对祭司施惠。他为巴比伦的保护神马杜克建造一座庄严华丽的神庙,并把向人民徵收的粮食放在神庙的谷仓,以周济民生青黄不接的困境,养成人民守法,奠定社会良好的秩序。社会安定,就为人民带来充裕的财富。他美化巴比伦、美化宫殿、美化庙宇、美化大河、修建桥梁、便利交通,所以在他执政做王的时代,巴比伦很快就成为当代世界最壮观亮丽的一个都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