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散文

如题所述

一种文体。指不讲究韵律的文章(区别于‘韵文’).3.指除诗歌、戏剧、小说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随笔、特写等。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不追求押韵和句式的工整。这是广义上的散文。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散文指与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是一种自由灵活的,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30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散文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各种题材,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文学表现手段,自由地展现主体个性风格,以抒情写意、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为主要目的文学文体。散文写作首先要确认和追求的就是由情感和立意构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其次是散文的文本构成艺术和表情达意的各种表现技巧。
编辑摘要

散文 - 概述
散文,文学体裁之一。散文这个名称,随着文学的发展,它的含义和范围也在不断的演变。中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现代的散文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回忆录、报告文学等。近年来,由于传记、报告文学、杂文等已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文体,所以人们又趋于把散文的范围缩小。
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题材广泛、真实自然、情文并茂的文学体裁。它能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文学的轻骑兵”。[1]
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散文 - 历史
1.古代散文
中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
两汉散文: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
唐宋散文: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明代散文: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义理”的体现。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
2.现代散文
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样式。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语言不受韵律的限制,表达方式多样,可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也可以有所侧重;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典型性的细节欲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等,也可像诗歌那样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创设一定的艺术意境。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总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们喜爱。
散文 - 分类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母亲的回忆》。[1]
记叙散文细分为三种:记人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
记人散文以人物为中心,偏重于人物描写,主要记叙人物的生平事迹、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动作等。
叙事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于事件的叙述,围绕着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来安排叙述线索。
写景散文偏重描写一个地方的景物,除了一些风土志之外,主要是游记性散文。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建设新貌等,都属于游记的描写对象。[1]
抒情散文
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真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樱花赞》。[1]
写景散文
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哲理散文
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去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1.哲理散文中的象征思维:哲理散文因为超越日常经验的意义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质,构成了本体的象征表达。它摒弃的是浅薄,而是达到一种与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灵气往来的境界,我们从象征中获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畅快,由心灵的平静转到灵魂的震颤,超越一般情感反应而居于精神的顶端。2.哲理散文的联想思维:由于哲理散文是个立体的、综合的思维体系,经过联想,文章拥有更丰富的内涵,不至于显得单薄,把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3.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维:哲理散文在本质意义上是思想表达对情感的一种依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由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过程中有情感参与,理解的结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议论,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满了审美情感液汁的思想。从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间去读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义。这就是哲理散文艺术美之所在。
依据表现形式、表现手段和传播媒介分类。散文可分为电视散文、网络散文、广播散文和纸质散文。
电视散文
是运用特殊的电视艺术手段和屏幕造型手法,来营造浓郁的文学氛围,传递作者情感、思维信息的散文文本。
网络散文
是网络文学中的一种文本,是一种高度的自由化写作,网络在空间维度上的宽容性和时间维度上的快捷性,使得其文本可以在网络上以最快的时间传播和流通。
广播散文
是伴随着有线广播与无线广播出现的一种配乐朗读的散文。
纸质散文
以纸质类平面媒介传播的散文,即传统的以语言文学作为主要承载形式、作用于人的思维想象的散文。[2]
散文 - 特点
根据内涵情趣看: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⑴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⑵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根据篇章形式看:
篇幅短小
篇幅短小精粹,是中国散文的优良传统。如柳宗元《永州八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秋声赋》、归有光《项脊轩志》,都不过五六百字。散文的精粹短小,不仅是字数少,而且要在短小的篇幅中表现丰富深邃的内容,达到尺幅千里,言微意深的效果。
题材广泛
题材广泛对于散文尤其明显。散文侧重于通过一些片段材料,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和思想见解,因而它描写的对象和范围就更加广泛和多样。它除了选取生活中的重大题材,刻画典型人物,深刻反映社会现实之外,还可以选取那些看来平凡、零碎的材料,而且往往在“小”题材方面有广阔的天地。例如,生活中的一段经历、一丝感触、一星冥想、一次奇遇、一次邂逅、一点纠葛、一场梦幻、自然界的一丛草木、一块山石、一朵鲜花、一片雪花、一场风暴、一只飞鸟、一颗流星等这些难以构成小说和剧本,却可成为散文的好题材。
真实自然
真实是散文的生命。散文是一种以描写真人真事为特点的文体。“散文,一般写的是真人真事,它并不像小说那样,靠奇特的情节和典型化的人物来吸引人;又不像诗歌那样,靠高度的节奏声韵之美和强烈的诗的意境来感染人。好的散文,所以也能够具有艺术魅力,就靠它所选择叙述的是精彩的材料,而又写得简练、深刻、优美、生动的缘故。
情文并茂
散文是最长于抒情的文体。
第一,散文一般采用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对人物、事件等的描写,抒发作者的生活感受和思想见解。散文不像小说那样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不像戏剧那样结构戏剧矛盾冲突,而往往是真诚而坦率地直抒胸臆,因此,散文比起任何一种文体,作家的自我主体意识都更为强烈。
第二,散文有自己特殊的笔调,即散文的语言。所谓散文笔调,首先是语言凝练、优美,富于文采;其次是笔法灵活疏放,挥洒自如,讲求语言美。由于散文不是以情节曲折取胜,也没有更多的技巧可以凭借,主要是靠语言本身的魅力。[1]
散文 - 鉴赏技法
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散文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⑴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巴金的《灯》;⑵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⑶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⑷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朱自清的《绿》;⑸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6)以事理为线索,如唐韬的《琐忆》。
3.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4.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联想的方式有:①串联式:如《猎户》“尚二叔→百中老人→董昆”;②辐射式:如《土地》以“土地”为中心生发开去,写“热爱生活,保卫土地,建设土地”;③假托式:如《白杨礼赞》;④屏风式:如《风景谈》。注意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神韵,领会到更深刻的道理。
5.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一篇好的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意。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语言风格: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语言气势磅礴,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何为的散文语言雅致。一些散文大家的语言,又常常因内容而异。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的语言,锋利如匕首;《好的故事》的语言,绚丽如云锦;《风筝》的语言,凝重如深潭。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地更加深刻。
散文 - 写作 开掘新意
“意”,就是作者通过作品的内容所表现出来的主题思想,所揭示的生活道理。立意要求正确、深刻、新颖。文学作品尤其贵在创新。一篇好的散文,能够吸引人、感染人,首先在于立意新颖脱俗、别开生面。
第一,选取典型材料。无论是重大题材,还是日常生活的题材,都需独具慧眼和匠心开拓其新意。
第二,要有独特感受。立意的新颖,关键在于作者对生活有独特的感受。这种感受,不是作者世界观的强贴和硬塞,而是对题材认识和开掘的结果。歌德:“独创性的一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得大家承认压根儿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那么多的东西。”
第三,倾注真实感情。出自肺腑的言语,才会新颖感人。
作品:余光中《我的四个假想敌》,巴金《小狗包弟》
联想生发
一篇散文的写作,往往是作者在生活中受某种事物的触动,心有所感,联想生发,然后构思成篇。触发物可能是一个人物,一件事情,一处场景,……它往往是不完整的。联想的基本特点是:从眼前所见的“此物”,想到不在眼前的“彼物”,并通过对事物的外形特点和内在气质的描绘,或借助类比,或取其寓意,或以形传神,或虚实相生,表现一种深刻的思想含意。
联想的方式:第一,从具体的事物联想到深刻的道理。如秦牧的《社稷坛抒情》。第二,从自然景物联想到社会生活。如茅盾《白杨礼赞》。第三,从历史、过去的回顾联想到现实生活。如紫风《巍巍井冈山》
联想要选择新的角度。作者要通过对事物的细致观察,摄其特点,触发新的联想。“横看成岭侧成峰”,即使对同一事物,也能从自己的生活感受出发,选择新的角度。以蜜蜂为例,鲁迅先生从蜜蜂“博采”百花,想到一个人读书要博览,“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很有限,枯燥了。” (《给颜黎民君的信》);秦牧又有另一说,蜜蜂采花是摘取“顶儿尖儿”这一点,想到各行各业要汲取别人长处,加以融会贯通的一种工作方法。
精心布局
散文的结构形式,一般来说,写人记事的散文,尤其是记叙一人一事的散文,多以时间空间的变化或事件的发展为线索来安排篇章;记游性的散文,也多用这种方式。另一种结构方式,则以思想感情为线,组合关联材料,如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散文结构“无一定之律,有一定之妙”:
第一,散而不乱,即所谓“形散而神不散”。所谓“散”,就是要撒得开,即取材广泛,笔法灵活;所谓“不乱”,就是要收得拢,即主题集中。不管题材天南地北、古今中外,笔法纵横驰骋、挥洒自如,都紧紧围绕一个主题。“散文虽‘散’而不乱,全靠思想把那一切材料统一起来,用一根思想的线串起生活的珍珠,珍珠才不会遍地滚乱,这才成其为整齐的珠串。” (秦牧《散文创作谈》)
第二,波澜起伏。散文的布局,不但要能把零散的材料组合成篇,做到线索清楚、散而不乱;而且要使线索的发展曲折变化,摇曳多姿、引人入胜。第三,疏密有致:详略得当。所谓疏密有致,就是说在布局行文中,哪些应当粗略,哪些应当详细,要配置得当,不要平均用力。关键是要从表现主题出发,把详略处理地恰如其分。
讲究文采
散文通常以直接的方式抒情,篇幅比较短小,因此,十分讲究文采,力求做到准确生动、朴素优美、简洁潇洒,而又富于节奏感。
第一,准确生动。用恰切的词语描绘事物的性质、状貌,恰到好处地抒情表意。准确是用语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求生动。
第二,朴素优美。朴素就是要求把文字写得朴实平易。朴素的语言,常是作者真情的自然流露。朴素,又不是粗糙,而是一种出于自然、工于匠心的美。清人吴德旋:“作文岂可废雕琢?但须清雕琢耳。功夫成就之后,信笔写出,无一字一句吃力,却无一字一句率易;清气澄澈中,自然古雅有风神,是一家数也。”
第三,潇洒自然。
第四,富于节奏感。
散文 - 写作方法独到立意意识
散文立意的特点与价值,散文立意要素的基本构成,散文的立意方法。
灵动意象描画
散文的意象类别及美学特征,如再现性意象、表现性意象、象征性意象。散文意象的组合艺术,如有序的逻辑性组合、自然的感觉性组合等。
新颖意境创设
散文意境的构成要素。意境是以物境、情意这两个实体因素作为基础,以感应、孕育、激变这些变体因素为主导,经过适时、适机的化合而生成的。
散文的意境创设。一种是真挚、而又深蕴于心的情意偶然被特定的物、景、境触发而产生悸动,于是发生强烈的感应,发生一种奇妙的激变;另一种是触境而生意生情,再经过孕育、感悟而使物境变为意境。
文本建构
精心设计型,如园林建构式、线索串珠式、情节摹写与拼贴剪辑式等。自然流走型,如行云流水式、意象纷呈与镜头组合式、散点铺排式等。
行文表现术
灵活多变的叙述技巧。首先是巧妙的视角设置和叙述视角的变换;其次是叙述方式的确定;第三,叙述技巧的运用。
丰富多样的描写技巧。第一种是呈现型的表达目的与再现性的客观化描写;第二种是描写对象的客观性与主观化的描写;第三种是间接性描写。第四种方式是比较描写。描写技巧的运用也是极为灵活的而又富于创意的。写真的工描。用简约的白描。用极富创造性的细节化、具象化描写。运用虚拟性想象进行的再现性描写,着意于具象化。
多种多样的抒情手段,如运用传统的抒情手段、新创的抒情手段、内力充盈的直抒胸臆。
诗化与意化,如用诗性激情写散文;诗文融和;打破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的笔法局限,用一种全新的语体来创造诗境;抽象的理念意象化。
独具匠心的议论方式,如作可感可触的形象化议论、作含蓄蕴藉式的议论。[2]
第2个回答  2012-07-01
基本解释  1. [prose]
  2..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
  3..一种文学体裁,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详细解释
  1. 文采焕发。
  晋 木华 《海赋》:“若乃云锦散文於沙汭之际,绫罗被光於螺蚌之节。”
  2. 犹行文。
  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3.文体名。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
  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文学是表达人生和传达思想感情的。通常来说,小说、诗歌、戏剧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格律、剪裁、对话等安排布局上,都有很严格的要求。而散文,却可以自由些,看起来只是不经意地抒写着一己的经历和感受,所表现的多是零星杂碎的片段人生。
基本介绍
  散文主要分叙事性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议论性散文。
  殷商时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记史的散文。到了周朝,各诸侯国的史官进一步以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文字记录列国间的史实,如《春秋》。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1)先秦散文
  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
(2)两汉散文
  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另说,司马相如,枚乘,贾谊,淮南小山。
(3)唐宋散文
  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4)明代散文
  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义理”的体现。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
2.现代散文
  指与诗歌、小说、戏剧等并称的文学样式。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语言不受韵律的限制,表达方式多样,可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也可以有所侧重;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典型性的细节如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等,也可像诗歌那样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创设一定的艺术意境。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总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们喜爱。
编辑本段分类
  现代散文定义(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母亲的回忆》。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2)抒情散文
  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樱花赞》、当代作家 田茂泉的《哦,棋山》。
(3)写景散文
  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4)哲理散文
  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去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
  1.哲理散文中的象征思维:哲理散文因为超越日常经验的意义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质,构成了本体的象征表达。它摒弃的是浅薄,而是达到一种与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灵气往来的境界,我们从象征中获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畅快,由心灵的平静转到灵魂的震颤,超越一般情感反应而居于精神的顶端。
  2.哲理散文的联想思维:由于哲理散文是个立体的、综合的思维体系,经过联想,文章拥有更丰富的内涵,不至于显得单薄,把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
  3.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维:哲理散文在本质意义上是思想表达对情感的一种依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由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过程中有情感参与,理解的结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议论,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满了审美情感液汁的思想。从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间去读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义。这就是哲理散文艺术美之所在。
编辑本段主要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⑴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⑵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意境深邃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3个回答  2012-06-30
综上所述,散文主要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既体裁和风格。
先说体裁。现在的散文体裁已经分有好几种。有随笔小札、心情文字、旅行游记、叙事抒情等等。随着笔者的感触不同,每篇散文的定义上就有所区别。
寥寥几语,尽述心事,这样的散文很精悍,与现代诗歌相得益彰;洋洋洒洒,阐述心情,这样的散文很凝铸,作者一定必有深意,要结合题目去理解,才能领悟。
再说风格。有清新的、凝重的、喜悦的、悲伤的、积极的、落寞的,数不胜数。但有一个宗旨,既文笔一定要优美,文章一定要流畅。‘形散而神不散’。最后结尾处,一定要有点睛之笔,突出主题,反应出这篇文章的思想。
其实,人生如酒自斟酌,文章似茶随调和。一篇好散文的成功之处,只要能引起读者共鸣的,都是好文章。散文虽有它自己独特的一些规定和范畴,但只要是发自内心的文字,谁不为之感动呢?古诗中的拗句也是如此。
什么是散文?散文就是剖露在纸上跳跃的心灵文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2-06-30
散文的界定还是比较模糊的,一般写的文章随笔都是散文,有议论性的,有记叙性的,除了学术论文,杂文和小说之外的文章一般都算是散文吧,我没有科学的定义,只是看了一些散文,凭感觉大概的界定一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