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就业歧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3-07
1. 工资收入歧视:这种情况发生在同等工作岗位上,某些员工由于非经济个人特征,其工资收入低于其他人。
2. 就业歧视: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些劳动力即使拥有更好的供给条件,却因为个人的非经济特征而被雇主拒绝,从而面临不适当的较高失业率。
3. 职业歧视:在劳动力市场上,某些劳动力即使完全有能力胜任某职,却因非经济的个人特征而受到限制或禁止进入某些职业,或被排挤到职业中的较低层次位置。
以上三种歧视通常被称为后劳动力市场歧视,或称当前市场歧视和直接市场歧视。这些歧视是在人们进入劳动力市场后遇到的。
由于歧视具有排斥性和广泛性,因此歧视通常通过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方式广泛实现。在中国转型时期,就业歧视不仅存在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市场性歧视,还因体制转轨和制度不衔接而产生制度性歧视。歧视主体既包括企业、公司等经济组织这样的市场主体,也包括政府部门。
为了有效地应对歧视现象,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和归类,以便制定相应的反就业歧视策略。当前中国就业市场上的歧视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这为解决歧视问题提供了两个不同的方向:
1. 市场性歧视:这种歧视是基于某种社会风气、价值观念或习惯,对某些人群进行排斥和限制,而这些行为是法律法规所禁止的。因此,也称为显性歧视。例如,公开歧视妇女、少数民族和持有不同宗教信仰的劳动者。这些歧视行为主要是由于市场自我调节失败造成的,受歧视者的权益可以通过行政执法和司法途径得到救济。要消除这种歧视,应加强政府管制和司法力度。
2. 制度性歧视:这种歧视主要由制度不衔接和体制摩擦引起,在转轨经济中较为常见。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积极的制度性歧视:在制度安排和政策制定层面上,一些法律、法规、条例、政策含有歧视性内容,这种歧视性制度本身不合理或非正当,但因其具有法律规范形式,在实践中具有强制执行力,因此也称为隐性歧视。例如,传统政策壁垒、政府地方保护主义下的户籍歧视、不科学的制度导致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业歧视等。
- 消极的制度性歧视:制度对就业市场中的歧视性做法缺乏调整的法律依据,规制歧视的法规存在缺位,这是由于法律制度本身不完善造成的。因此,消除此类歧视的途径在于加强立法建设,改善平等就业的法律环境,并在未来的法治进程中逐步建立违宪审查机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