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是真的还是假的?

本人以为赤壁之战是假的。要是真的,那么曹操等人简直就是草包,而非枭雄。虽然三国演义夸张描写,曹操的人马毕竟为多,而都是北方不善水战的将士,那么问题就出来了,既是不善水战的士兵,既然想到了把船链接起来,长江宽度是有限的,为什么不用链接起来的船当桥直接杀将东吴过去,还要在水上交战?笔者以为要么赤壁之战是写小说的杜撰出来的,要么就是曹操等人的脑袋被驴蹄了。

赤壁之战当然是真的,你说的架船桥真的是很搞笑的,第一,你根本架不起来,架船桥首先要在对岸有个堡垒,能在两岸之间先拉起两条拉索,才能使船能对抗水流;第二,即使架起来了,船桥还是会很晃荡,很容易断裂的,第三,我只要在上游放巨木顺水而下,管你什么船桥,即便是南京长江大桥我都能给你撞翻。
曹军要赢,首先就要击败东吴的水军,即使曹军过了江,东吴水军还在的话,随时可以打你的后方,你连荆州都保不住。所以战场在赤壁,这里江两岸都有港口,谁占了赤壁两岸谁就能控制长江,谁就进退自如。所以水战是必须要打的,谁的水军赢了谁就赢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24
三国演义里的赤壁之战基本上是假的,三国策里的赤壁之战也有许多疑点,存疑的主要是规模。
第2个回答  2012-06-26
赤壁之战是有的。但是不是被一把火烧了就难说了。至于长江,那是真正地天险,金朝多猛啊,北宋多垃圾。靠着长江加水军就让南宋苟延残喘了。
第3个回答  2012-06-28
公元2008年
第4个回答  2012-06-26
2012年4月16日,江西卫视《经典传奇》栏目播出了电视片《中国历史大解密——赤壁之战竟是一桩无耻弥天大谎》。一个地方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节目,本没有多少必要去跟人家说什么,但是,人家硬是有本事,逼得你忍不住非要说上几句不可。
在片中,主持人洪禹说:“最近,咱们发现,赤壁之战其实是彻彻底底骗人的。”如果只是主持人这样说,我们就权当是娱乐,听过也就算了。但是人家开宗明义就说了,“从今天开始,解密中国‘暗历史’。所谓中国‘暗历史’,就是被‘包装’过的,里面有些情况,由于种种原因被秘而不宣的,或者是被故意歪曲理解的历史。”人家可是认真的,是在“解密”中国历史,丝毫没有娱乐的意思,并且为了增加“解密”的可信度,请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胡小伟(电视字幕上打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主持人洪禹口头介绍的是“中科院的历史学学者”。百度百科介绍的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任研究员”)。
胡小伟紧跟着说:“实际上呢,后来的火烧赤壁,都是吴人自己编出来的。”
为什么说“火烧赤壁都是吴人自己编出来的”呢?
主持人洪禹是这样转述的:“胡老师说了,历史真相如何,不能看《三国演义》怎么写,它是小说,不算数。得看历史书,这个《三国志》。《三国志》里,确实有赤壁火攻这事。可问题是,它只出现在《周瑜传》里,别的地方都没提。如果真有赤壁火攻这事,那《诸葛亮传》、《黄盖传》、《鲁肃传》什么的,是不是都得记载?可惜,没有。《周瑜传》自说自话,这事就很可疑了,当然,也有人会说,赤壁火攻,周瑜贡献最大,所以大书特书。别人只是参与,所以省略了。姑且这么认为。但是,即使我们只看这《周瑜传》,这里面的矛盾竟然也不会少。怎么说呢?赤壁之战的故事里,有这么个情节,说诸葛亮和周瑜,同时想到了“火攻”的计谋,可惜,计谋虽好,奈何天公不作美,看看示意图,长江水自西向东流,这里是曹操,在上游。这里是孙权,在下游。想冲过去给曹操放把火,你的船就得逆流而上,其实,这非常困难。当时,刮的是西北风。放火的船是又逆流又逆风。根本没法走。所以周瑜给愁得一病不起。那怎么办呢?这就有了著名的诸葛亮借东风。于是《周瑜传》里描述,说夜里东南风四起的时候,‘船去如飞’。船跟飞一样冲了过去,点着了曹操的船。哎,就是这段出问题了。问题就在这四个字,‘船去如飞’。”
胡小伟紧跟着证实说:“《周瑜传》里边说,他这个船行进到江中的时候,一扬帆,‘船去如飞’。今天你在长江中游任何一个段,你试试这个东南往西北走,即使有风,能不能做到船去如飞?今天你开个摩托艇过去,看看对面在有准备的情况下,会不会被突然就来不及做任何抵抗就撞上了?这基本上就不可能。”
在否定了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之后,主持人洪禹终于转入了正题:“当然,以上观点,不代表本台观点。而且我们还必须坚持一点,这赤壁之战虽然有假的,但是呢,反过来他假中还是有真的。什么叫假中有真?意思是说,‘火攻赤壁’的这样故事,在历史上还是实实在在地发生过的。但是真实发生的时期不在三国,而是时空穿梭,是在元朝末年农民起义的时候发生的。而且真实的主角不是周瑜,而是更厉害的一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江西鄱阳湖,“朱元璋的一把火,把陈友谅烧了个精光。朱元璋最终打败了陈友谅,继而赢得天下。锁船,火攻,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鄱阳湖之战。而且我们接下来要爆料的是,其实这一战,完全就是三国演义里赤壁之战的原型。”
火烧赤壁真的是吴人自己编出来的吗?
因为“胡老师说了,历史真相如何,不能看《三国演义》怎么写,它是小说,不算数。得看历史书,这个《三国志》。”因此,我们就按照胡老师说的去做,去看看《三国志》,看看《三国志》里是否真的仅仅只有《周瑜传》里记载了赤壁火攻,而其他相关人物的传记里没有此类的记载。
我们先看主持人洪禹转述的胡小伟点了名字的三个人的传记,看看《诸葛亮传》、《黄盖传》和《鲁肃传》里都有哪些记载。
《三国志》卷35蜀书5《诸葛亮传》:
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於孙将军。”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讬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於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
《诸葛亮传》里的确没有“赤壁火攻”四个字,记载的都是诸葛亮游说孙权的过程,但是,千万不能忽略了后面最关键的记载,“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这段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些信息:因为诸葛亮的游说,孙权不仅被说动了,而且很高兴,信心百倍,丝毫也没有犹豫,当即派周瑜、程普、鲁肃等人率领三万水军,跟着诸葛亮一起前去拜见刘备,并且一起共同抵抗曹军。曹操在赤壁被打败了,引军归邺。
《三国志》卷55吴书十《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传》之黄盖传:
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语在瑜传。
黄盖在赤壁之战中的表现,仅仅就是这么一句极其简洁的话:黄盖在建安的时候,跟着周瑜在赤壁抵抗曹操,提了一条火攻曹操的建议,他说的话收在周瑜的传里。
读了《黄盖传》,我们才知道黄盖有多冤。我们都知道,在赤壁之战中,黄盖不仅仅只是出了个火攻赤壁的主意,而且,还自演了一出诈降计,使曹军放松了警惕。可是在黄盖的传记里根本就没有诈降计的记载。
是不是黄盖根本就没有演出过诈降计呢?
我们还是看看《周瑜传》到底是怎样记载的吧!
三国志卷54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之周瑜传:
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不得不承认,在参与赤壁之战的所有领导人的传记里,只有《周瑜传》里的记载最为详细,不仅记述了赤壁之战的整个经过,交战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还记载了赤壁之战取胜的两个关键点:黄盖献火攻计和黄盖自演诈降计。《黄盖传》即使没有记载黄盖自演诈降计,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黄盖传》记载了赤壁火攻,并且赤壁火攻计谋的始作俑者就是黄盖。
三国志卷54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之鲁肃传:
刘表死。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到夏口,闻曹公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备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肃径迎之,到当阳长阪,与备会,宣腾权旨,及陈江东强固,劝备与权并力。备甚欢悦。时诸葛亮与备相随,肃谓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会权得曹公欲东之问,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而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於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对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原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时周瑜受使至鄱阳,肃劝追召瑜还。遂任瑜以行事,以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曹公破走,肃即先还,权大请诸将迎肃。
在《鲁肃传》里,尽管没有“赤壁火攻”四个字,但是这段话告诉我们这些信息:鲁肃跟诸葛亮一起劝孙权下了联刘抗曹的最后决心,鲁肃劝孙权赶紧把还在鄱阳的周瑜召回来任前线总指挥,鲁肃参与了赤壁之战,不过只是“助画方略”而已。
为了彻底搞清楚个问题,我们还必须看看三个最高领导人的传记。
《三国志》卷47吴书2《吴主传》:
“刘备欲南济江,肃与相见,因传权旨,为陈成败。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毫无疑问,《吴主传》里,是有“赤壁火攻”的记载的,只是没有《周瑜传》记得详细而已。
《三国志》卷32蜀书2《先主传》:
“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毫无疑问,《先主传》里,也是有“赤壁火攻”的记载的,同样只是没有《周瑜传》记得详细而已。
必须要搞清楚的是,《先主传》并不是属于《吴书》,而是属于《蜀书》。
读到这里,我们至少可以知道,并不是只有《吴书》里才有“赤壁火攻”的记载,这样的记载《蜀书》里同样有。
这难道还不够吗?
还需要搞清楚的是,《周瑜传》、《黄盖传》、《鲁肃传》和《吴主传》都属于《吴书》,如果是吴国人想编造赤壁火攻的谎言,为什么不在编写《吴书》时,在所有参与过赤壁之战的吴国将领的传记里大书特书赤壁火攻,而唯独只在《周瑜传》里记载得详细一些呢?如果这样做,吴国人的“弥天大谎”不是可以编造得更加逼真么?
为什么赤壁之战的经过,在《周瑜传》里的记述,比其他人甚至比孙权的传记里的记载都详细?
洪禹自己已经回答了:“赤壁火攻,周瑜贡献最大,所以大书特书。别人只是参与,所以省略了。姑且这么认为。”
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我们再试想一下,在《三国志》里,在所有参与过赤壁之战将领的传记里,把赤壁之战的经过,特别是赤壁火攻都详细地写一遍,那将是个什么样子?
那本书,还能够叫做《三国志》吗?那个作者,还是陈寿吗?
我们再读读《曹操传》吧!
《三国志》卷1魏书1《武帝纪》:
“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唯独只有《武帝纪》里没有“赤壁火攻”的记载。不仅没有赤壁火攻这事,而且曹操根本就不是被打败的,仗是打了,只是“不利”而已。根本就不存在胜败,而是因为“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为何《武帝纪》里没有“赤壁火攻”的记载?
比较一下三方最高领导人传记的名称,就应该知道问题的答案了。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唯独只有曹操的传纪不叫《传》,而是叫做《纪》。
稍微有点文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纪,又称本纪,是纪传体史书中帝王传记的专用名词。而传,只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而已。
为什么曹操的传记不叫《传》而是叫做《纪》?
学术界是这样解释的:
“陈寿毕竟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曹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记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
“为尊者讳”,因此,曹操就不是被打败的了。既然不是被打败的,那就根本不存在什么“火攻”之说了。
再说,《三国志》根本就不是吴国人编的,作者陈寿出生于蜀国,在晋朝为官,与吴国似乎没有什么干系。
至于片中提到的作战双方是处在上下游,还是隔江南北对峙?《周瑜传》里,已有详细的记述,就用不着我再多费口舌了。
至于片中提到的赤壁之战是按照鄱阳湖之战的原型写的,这应该不属于历史学的范畴。既然不属于历史学的范畴,就应该不存在“解密”的问题,因此,我也不好再说什么。
江西卫视《经典传奇》主持人洪禹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胡小伟如果真的想“解密”赤壁之战的话,建议还是先翻一翻《三国志》,然后再去“解密”为好。
最后,顺便对主持人洪禹说一句,胡小伟所在的单位叫做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个单位不能简称为“中科院”。“中科院”好像是“社科院”“隔壁”的另一户人家。胡小伟也不是什么历史学学者,而是文学研究员,他研究的方向好像不是什么东汉魏晋时期的文学,更不是东汉魏晋时期的历史,百度百科介绍说,他最为出名的著作是《赢在酒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