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上的问题

如果妈妈只注重学习成绩,不懂得让我怎样好好成长,也完全无法沟通,她看不到我的努力和进步,从来没有鼓励,怎么办?
前提是我已经跟她说了自己内心的话,得不到她的理解!

中国的许多岗位都需要技能的支持,而父母这个重要的岗位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使得许多已经成为“父母”的人只具有养孩子的能力,而不具备教孩子的本领。

希望您能够把下面的话给您的父母看一看:

家长是孩子灵魂的工程师

如果说学校是知识学习的场所,那么家庭就是人格培养的地方;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系统传授文化知识,家庭教育的目标就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是人生经验的传授,道德品质的培养,文化底蕴的养成,人格精神的奠定,这一切决定了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我说,只有家长才能担当得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这个称号,父母才是孩子最可靠的人格导师。

因此,有人说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是很有道理的。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心理学家讲: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便学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便学会喜欢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会觉得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这里我所说的“家庭环境好”并不是指富裕的家庭环境,而是指家风好。家庭环境从孩子一出生就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发展和品德的形成。有些孩子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如:任性、易发脾气、激动、挑吃挑穿、不爱惜东西、生活自理能力差、不合群、不关心他人、妒忌心重、自我为中心、自卑等等。我想比较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平时要教育孩子爱劳动,讲文明,尊敬长辈,待人有礼。教育孩子该做的事,自己首先做好,以身作则的教育魅力是巨大的。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做人

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或者“望女成凤”,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首先要明白,我们教育的目的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做人”,做一个健康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所谓“健康的人”不仅仅指身体的健全,还包括心理健康,并且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只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只重视智力因素培养,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只重视学习成绩提高,忽视学习习惯养成的不良后果我见得实在是太多了。希望家长从多方面关心自己的孩子。

人在儿童期的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所以这一阶段是开发孩子智力潜能和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关键期,在这个年龄段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成效最大。如果在这个年龄段对孩子实施某种教育,可以事半功倍,而一旦错过了这个年龄段,再进行这种教育,效果就明显差多了,有时不只是事倍功半的问题,甚至终身难以弥补。人的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和创造力,非智力因素包括:自信心、兴趣、情绪、情感、意志力、性格、动机、目标、抱负、信念等等,这些因素都可以在儿童期给以强化训练而且形成习惯。因此我建议家长们一定要让孩子们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一个快乐的童年,这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将来成长为一个心身健康的人,有无法估量的益处。请记住:欲使孩子成才,先教孩子做人。

与孩子做朋友,了解孩子,缩小距离

孩子入学以后,开始接受学校教育,有些家长因此而放松孩子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来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补充。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者,父母的文化、对待孩子的态度、教育孩子的方法等等,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不能因为把孩子送到了学校就放弃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我常常听到家长对我说:“我生意上很忙,没有时间管孩子教育。”我想说的是:如果你爱你的孩子,那么就负起你的责任;至少请把对孩子的教育看作一项投资,一项对孩子,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益的投资。请关心你的投资,它可能使你获得最高的收益率。

具体怎么做呢?与孩子做朋友,了解孩子,缩小距离。家长要放下家长的架子,平等地对待孩子,不要事事包办,不尊重孩子的意见。家长要关心孩子的在校生活,经常联系老师,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及时肯定孩子学习上的进步,使其获得成功的满足。这对于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是极为重要的。

我孩子上小学,上中学时,我们经常和他交谈学校中的事,不那么重要的事情都由孩子自己决定,我们只是平等地提出参考意见。我们了解他的朋友,了解他学习的进度和困难,了解他的爱好和兴趣,有时还要提前看看他的课本,共同研究探讨。凡是他读的课外书籍,我们全读过的,这样就会与孩子有共同的话题,方便与孩子交流沟通;参与孩子的学习和各项活动,缩小与子女之间的距离。

还要强调一点,希望家长与孩子交流时,一定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叙述。有些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时很不耐烦,训斥孩子:“我正忙着呢,你怎么这么多事,快说。”认真倾听他人的讲话,既是获得信息的手段,也是举止文明的体现。许多孩子不会倾听,特别是低年级孩子。上课不专心听讲,讨论常大声喧哗,老师和他说话听不进去,不会聊天,与别人谈话心不在焉,这是一种不良习惯,将来会影响孩子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家长每次和孩子交流谈话时,要注视孩子,认真观察孩子脸上的表情变化。即使遇到孩子的讲话不着边际时,也用心听,不打断,不插嘴。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应该带头做到。久而久之,孩子也能全神贯注地倾听别人讲话。

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老实说小学阶段,尤其是一二年级的课程内容简单,相当一部分孩子学习前已经掌握,因此学习成绩并不能说明什么,所以我说家长不要过于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要过于计较考试分数,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就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上课前做好预习;上课要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发言;课后及时巩固训练,按时完成作业;还有要养成认真检查的习惯;阅读课外书时遇到生字、生词,自己动手查字典,遇到不懂的问题要请教他人等等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习惯。人的行为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多是在幼年养成的。如果能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将一辈子受益匪浅。因此建议家长要特别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内容。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对挫折的忍受性

健全人格教育,是教育的的核心,而人格的核心是自信。心理学家认为6-12岁是一个获得成就感而避免自卑感的个体心理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最可怕的莫过于让孩子形成一个消极的自我概念,自认为自己是个“是不被喜欢的坏孩子、笨孩子”。如果我们的教育忽略了这一点,不仅意味着教育方法的彻底失败,而且,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所造成的伤害也将是很可怕的。

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学业的成败、社交的能力、师长的态度、同伴的评价对儿童形成自信心理还是自卑心理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如果儿童在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就,在其他活动中也经常受到承认和奖励,会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那么,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得到提高。小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不致落后于同伴,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就会变得越来越勤奋。自信是孩子学习活动中强大的内驱力,自信的孩子的信念是我行,我能干,从而积极进取,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不过,小学阶段中也要有一点失败的经验,以便今后能经受挫折。所以,孩子一两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不必大惊小怪,要正面地看待它,一帆风顺不一定就是好事,有意识地增强孩子对挫折的忍受性,在成功和失败中锻炼坚强的意志,有助于逐步增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当然要避免使孩子经常遭受挫折,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的具体做法主要有:

一、赏识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多表扬,多鼓励,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我坚决反对家长打骂孩子,责骂和体罚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会使孩子的心灵扭曲,产生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孩子的心身发展。

二、要鼓励孩子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优点,要给他们提供展示自己优点的机会,体验成功,获得自信。对于各种兴趣班,我认为其好处之一就是孩子在学会一种特长后,会产生很大的优越感,因为他比别的孩子知道的多,懂的多,这就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三、帮助孩子了解自己。我自己的孩子就是个缺乏自信的孩子,总觉得自己不行,什么活动他都畏难。我就总是给他灌输“你能行”,鼓励他,凡是我认为他能够胜任的活动就让他积极参加,不断让他体验成功,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的估计,增强自信心。学习上的采取的对策是“笨鸟先飞”,上学前就基本掌握了小学一二年级的课程内容,以后年年如此,学习上保持前列,获得老师的认可和同学的尊重,使他的自信心逐步增强。要补充说明的是,我认为这种超前教育不宜使用学校的正式教材,目的是保持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新鲜感,避免孩子因重复学习而产生厌倦。

自信是使人走向成功的第一要素。许多人对待工作、学习的态度与习惯,往往就产生于小学阶段的这种成功体验。高度的自信和自由奔放的创造性是密切相关的。充满自信,沉着镇静,善于独立思考,才能够聚精会神,专注于个人的学业,使工作、学习效率不断提高。

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就是成功了一半

学习兴趣指孩子对知识的一种积极认知的倾向,它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动力。要使孩子对学习充满热情,就要善于培养儿童的兴趣。广泛的兴趣使人充满欢乐。积极的兴趣能丰富人的知识,开发智力,广泛而稳定的兴趣,能开阔眼界,使人知识丰富。长期稳定的兴趣,能促使人勇于探索,深入思维爆发出创造性的智慧。而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因此,如果家长能够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那么就可以说是成功了一半。

一般说来,低年级儿童主要感兴趣的是学习活动本身:老师的教具,多媒体课件,彩色的课本画页,各式各样的学习用具,和小朋友一起活动等等,一切都挺新奇,好玩。对学习的结果如何,他们常常不大关心。小学中高年级儿童会逐渐理解学习的社会意义,学习的自觉性会较低年级儿童明显增强,但学习兴趣仍要老师和家长花精力去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寓教于乐。这对低年级学生尤为重要,所有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这一道理,很多老师都很有心得,并运用纯熟。我想提请家长们注意,要尽量避免简单的,大量的机械性重复,比如每个生字一次抄写一页,一天100道四则运算,这样会使孩子兴趣索然,厌恶学习。我在教孩子识字中最常用的教具是识字卡片,最常用的游戏是接龙。扑克牌是数学教学很好的辅导教具,比如220累加可以训练加法的计算速度,加法是一切运算的基础,加法能做到快速准确,对数学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24点可以非常方便地进行四则运算的训练。这两个方法我在训练我的孩子时都使用了,我觉得效果比较好。

二、体验成功。如果儿童在学习和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经常受到承认和奖励,就会对学习和活动产生兴趣,就会变得越来越勤奋。因此,对于孩子的每一点成功都及时的予以鼓励,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最常用的方法。

三、运用竞赛。中高年级的孩子自我意识逐步增强,开始表现出争强好胜的特点。竞赛能激起孩子好胜的欲望,这种欲望会无形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适当地组织一些学校内,班级内,甚至家庭内的学习竞赛活动,都有助于培养孩子学习兴趣。

四、移花接木。讲一个事例。有一个小学生对收集小食品中的水浒人物画片很感兴趣,经常买回来食品扔掉只留下画片,家长对此大伤脑筋。一次家里来客知道了此事,便和孩子聊天,问他:你知道《水浒传》108将中有几只虎吗?孩子不知道。于是客人掰着手指头告诉他:有插翅虎雷横、锦毛虎燕顺、矮脚虎王英、跳涧虎陈达、花项虎龚旺、中箭虎丁得孙、笑面虎朱富、青眼虎李云。孩子觉得有趣极了。客人接着说:其实还应该加上病大虫薛永、母大虫顾大嫂、金眼彪施恩。为什么?孩子更来劲了。因为北方地区管老虎叫“大虫”,大虫就是老虎,而“彪”就是小老虎的意思。孩子由此对《水浒传》的兴趣大增,将收集画片的兴趣转移到阅读原著上来,不再理会那些画片了。这种因势利导,转移兴趣的方法,我称为“移花接木”。

五、积累知识。知识的积累有助于孩子学习兴趣的发展,例如,阅读兴趣,需要以识字为基础,识字越多,可读的书的类别越多,范围就越大,读书的兴趣就越大;再例如,学习历史,知道的历史事件越多,历史人物越多,对历史的兴趣可能越浓。参观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能帮助孩子积累知识,看电视中的科技频道也能帮助孩子积累知识,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习兴趣。我建议家长有时间一定要多带孩子到户外去活动,去参观,去旅游,增加孩子的见识,扩展孩子的知识面,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有道理的。

孩子的学习兴趣不是自发产生的,也不可能是强迫出来的,而且每个孩子的兴趣也不会一样。要靠老师和家长有意识地培养。这就要求老师和家长注意观察学生的兴趣的倾向性,因势利导,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转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确保教育得以成功 。特别提醒一点,家长不要把自己的兴趣当作孩子的兴趣,强迫孩子接受,这样做往往事与愿违。

培养孩子的意志力

学习不是轻而易举的,它需要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意志薄弱是当前孩子常见的缺点,难以克制自己的不良习惯,学习和活动中缺乏刻苦精神,总是向下看齐,遇到困难就退缩,这种现象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意志力是有必要的。在实际生活中,家长要随时随地注意磨练孩子的意志,给孩子制定目标一定要让孩子参与,要切合孩子的实际,不要定得过高或过低,一旦目标制定,要严加督促,严格执行,决不要妥协。在学习中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实现目标,并且让孩子参与评价自己的行为和意志。(不过,我不赞成给孩子制定每门功课多少分、考试取得第几名这样的目标,而是规定多长时间看完某一本书,或者完成某项作业这样具体的目标。)

意志实际上是一种反常行为,要求克制自己的欲望,爱好。去做自己不喜欢,但又必须要做的事,即我们常说的,要战胜自己。对于小学生来说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家长一定要有耐心和恒心,请告诉孩子们记住:胜利和成功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惩罚性教育不可偏废

近年来 “赏识教育”、“快乐教育”、“成功教育”成为社会主流,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惩罚作为教育手段之一,往往被人们忽视,很多批评都被含糊其辞的东西代替了。我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社会和家庭教育上批评、训诫、惩罚的缺失,使不少孩子少了一些不可或缺的社会体验,使他们不能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久而久之,孩子的人格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在性格特征上表现为任性、自私、孤独或放荡不羁;生活上表现出不明是非,娇气,缺少合作精神和责任心,缺少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动手能力,以至于缺乏健全人格。

因此,不管是老师,还是父母,当一个孩子犯了错,你要惩罚他,让他感受到你的不满,为什么不满;要孩子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孩子要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承担责任。惩罚性教育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我认为,实施惩罚性教育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肯定本质。当一个孩子犯了错,你要惩罚他,首先一定要肯定他的本质是一个好孩子。你要告诉他:正因为你是一个好孩子,所以,做错了事才使我非常非常地失望。要告诉他为什么不对,明确指出做错事是要承担责任的,要接受教训,错误改正了就是更好的孩子。千万不可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损害孩子的自信和自尊,这不是惩罚性教育的初衷。

二、注意方法。惩罚也是一门艺术。实施惩罚性教育绝不是要训斥、打骂孩子,体罚不是教育。惩罚的方法和尺度因人而异,只要让孩子真实地体会到你的不满就可以,你可以取消他喜爱的一项活动,减少应给他的奖励等等,一定要他付出代价,让他体验挫折。这个时候不能心疼孩子,这没关系。但是他做得好的时候,或是达到某个预定目标之后,你就得奖励他最喜欢的事情。孩子通过这样的调整,慢慢地就习惯了。良好习惯培养的奥秘,有人总结出一句话,就是: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正坏习惯用减法。

三、把握时机。批评孩子要讲究时机,对不同孩子要区别对待。比如,低年级孩子犯了错,要立即指出错误,责备他,若过后再批评他,他可能早已把发生的事情忘记了,批评起不到任何效果;而对于自尊心明显增强的高年级孩子,应尽量避免当众责备他,事后单独给他指出效果可能更好。

四、意见一致。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认识要一致,如果意见不统一,惩罚性教育是无法实施的。比如,孩子有了错误,爸爸批评,妈妈袒护;父母批评,爷爷奶奶袒护,而且常常为此争吵,这样孩子就是非难辨了。这种情况不利于孩子及时改正错误,对孩子没有一点好处。

实行“惩罚”不是让孩子听话,我们中国人总是把“听话”当作一个孩子的优点。但是,我希望我们家长不要自己的孩子只做个听话的孩子,而是要他们成为健康、乐观、讲理的孩子。听话的孩子可能只是盲从,而不见得懂道理。讲理的孩子会在你有理的时候听话,那才是我们所希望的,我们要培养的是有理智、讲道理的孩子,不仅仅是做个“听话”的好孩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1-29
哎!很多家长都是这样,一贯自以为是,总是觉得小孩子就应该听家长的话,家长说什么都是对的!
你现在一时半会也改变不了你妈妈现在的思想!只有慢慢去跟你妈妈沟通了,从小事让你妈妈看到你的另外一面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1-29
让你妈妈多了解关于子女教育方面的知识。比如这方面的电视节目,那个“家有儿女”,宋丹丹演的母亲就是她学习的榜样了。还有其他的一些故事,你都可以拿给她看看。相信她会慢慢地改变一些看法。
第3个回答  2008-01-29
你应该好好跟她谈谈啊!或者用你其他方面的成绩证实自己啊!试着旁敲侧击啊!~让妈妈了解一下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或者可以找其他认同你的大人出面劝说你妈妈啊!
第4个回答  2008-01-29
想想她是很爱你的,年代不同不必要要她完全理解你!多想想她的意见也许有些是对的!尽力去迎合她因为若干年后你会发现她今天的想法和做法是对的!甚至于有一天你会像她一样对待你的孩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