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格式

如题所述

七言绝句属于格律要求比较严格的近体诗。首先是篇幅固定。全诗四句,每句七字,总共二十八字。其次是押韵严格,表现为通常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

还要讲究平仄,即要求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

根据首句头两字的平仄,七言绝句分为平起式和仄起式两大类。其中平起式又分两种:一、平起平收,首句押韵;二、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仄起式也分两种:一、仄起平收,首句押韵;二、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按平仄律,七言绝句有四种标准句型:一、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二、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

三、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四、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

其平仄粘对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即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也要避免犯孤平和三平调。

扩展资料:

格律对照:

一、仄起首句入韵式

1、格律: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案例(唐代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翻译:

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二、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1、格律: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案例(唐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3、翻译:

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三、平起首句入韵式

1、格律: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案例(唐代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翻译:

清晨告别白云之间的白帝城,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能到达。

江两岸的猿在不停地啼叫着,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言绝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绝句格式一般认为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其实不止如此。
我们先看格式及为什么第二四六字也有必须是平声或仄声的规定。

七绝格式一:首句平起平收
○平○仄仄平平(避尾三平)
○仄平平仄仄平(避孤平)
○仄○平平仄仄(避孤平)
○平○仄仄平平(避尾三平)

七绝格式二:首句平起仄收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 (避孤平)
○仄○平平仄仄 (避孤平)
○平○仄仄平平 (避尾三平)

七绝格式三:首句仄起平收
○仄平平仄仄平(避孤平)
○平○仄仄平平(避尾三平)
平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避孤平)

七绝格式四:首句仄起仄收
○仄○平平仄仄(避孤平)
○平○仄仄平平(避尾三平)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避孤平)

(○为可平可仄)

为什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有些第一、三、五字又规定必须平或者仄呢?因为是为了避开孤平与尾三平。

孤平:就是第二四六字为“仄平仄”时,全句不能只有一个平声。如果二四六字都是可平可仄时,就是:仄仄仄平仄仄仄,或者仄仄仄平仄仄平。
尾三平指:一个句子的第五六七字不能都是平声。尾三平是古风的做派。如:使我不得开心颜。
有孤平与尾三平的诗句,读起来就没有汉语的声韵美了

因此,写好格律诗的方法一般总结为:1.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2.不得犯孤平和尾三平。
但实际上还不止此。如上面的:

七绝格式二:首句平起仄收
第一句:○平○仄平平仄

七绝格式三:首句仄起平收
第三句:平平○仄平平仄

七绝格式四:首句仄起仄收
第三句:○平○仄平平仄

我发现:还有更简单的方法,来掌握其规律。
以七绝而言,所谓平仄,以第二四六字论,只有两种:平仄平;仄平仄。
规则一:凡是“平仄平”,要注意避免尾三平,所以句尾字是平声时,第五字必是仄声;句尾字是仄声时,第五字必是平声。
规则二:凡是“仄平仄”,要注意不能犯孤平。如何防止?二四六字必须是“仄平仄”时,第三字或第五字中必须有个平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