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些古代的名词,人称代词,知道的亲来告诉我吧~~

就是那些臣啊,卑职啊,什么乱七八糟的,越多越好,还有要告诉我是谁对谁说~~急啊。。。
恩,是要写小说用的。。。

根据人称代词所表示的物件,可以将其分为三种人称:1、第一人称代词主要代称说话者本人。常用的有“我、吾、予、余”等,均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例: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我决起而飞,抢榆枋。(《庄子•逍遥游》)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知我者,谓我心忧。(《诗经•王风•黍离》)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左传•成公二年》)尔何曾比予于管仲。(《孟子•公孙丑上》)需要注意的是,“吾”在上古汉语的肯定句中一般不作宾语,在否定句中可以,但应该前置。例: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子皮曰:“厚,吾爱之,不吾叛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表示第一人称的代词还有“卬、朕、某、侬”等。“朕”先秦可用于所有人,秦始皇以后,只用于皇帝。例: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卬”的用例不多,主要作主语,不作定语,少作宾语。例: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经•邶风•匏有苦叶》)2、第二人称代词主要代称说话的对方。常用的有“女、汝、尔、若、而、乃”等。根据用法可以分为两类:“女、汝、尔、若”为一类,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例: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卫风•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卫风•硕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列子•汤问》)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今尔出于涯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庄子•秋水》)尔以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左传•襄公十五年》)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而、乃”为一类,一般作定语,很少作主语,不能作宾语。例: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二年》)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史记•吴太伯世家》)朕心朕德惟乃知。(《尚书•康诰》)就产生时代上看,“汝、乃”等产生较早,早在甲骨文中就有(甲文作“女”);“尔”始见于西周文献(《尚书》 、《诗经•大雅》等);“若”不见于《诗》、《书》,多见于西周金文,也当为西周出现;“而”春秋战国文献开始出现。现代常用的“你”,出现在中古以后,可以看成“尔”的继承形式,在中古以后的口语中逐渐成为第二人称代词的唯一形式。3、第三人称代词上古汉语中没有完备的第三人称代词,而是多用“其”“之”“彼”等表示第三人称代词的作用。“之”表示第三人称时,多用于宾语。例: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爱共叔段,欲立之。(《左传•隐公元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柳宗元《黔之驴》)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战国策•赵策》)“之”有时也可用于指代说话者自己,例: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宣公二年》)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一般只用于定语的位置,有时也可用于兼语句,表示兼语部分的主语语。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左传•僖公三十年》)又北二十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山海经•北山经》)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汤问》)“彼”也可指代第三人称,例: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子•滕文公上》)彼可取而代也(《史记•项羽本纪》)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作主语,需要作主语时,古代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重复前边出现的名词,一是省略主语。例:比较完备的第三人称代词是中古早期才出现的,有“他”“渠”“伊”等。例:他自姓刁,那得韩卢后也耶?(《晋书•张天锡传》)虽与府吏邀,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新睡觉来无力,不忍把伊书还。(韦庄《谒金门》)在上古汉语中,没有专门表示复数的代词,需要表示复数时,可以用人称代词表示复数,例:吾与汝毕力平险。(《列子•汤问》)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史记•项羽本纪》)还可以在代词后加“侪、辈、属、等、曹”等一些表示领属的词。例:吾侪何知焉?(《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吾侪小人皆有阖庐以避燥湿寒暑。(《左传•襄公十七年》)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项羽本纪》)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小儿辈大破贼。(《世说新语•雅量》)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世说新语•德行》)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汉书•马援传》)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史记•平原君列传》)古代汉语中还有一些词,在对话时用于表示自谦和尊敬,表示第一人称的有“小人、臣、仆、不才、小子”等,表示第二人称的有“先生、君、卿、足下、阁下”等,这些词有人看成人称代词,有人看成名词。我们将其看成名词,不看成代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7-05
同学,遇见人的情况有千千万万种,称呼也就有千千万万种,像你这么笼统地问,我不知道何年何月才是头啊~~即便我上网复制给你,也不全的。最好给个方向出来。话说,你是要写小说啊还是要交作业啊? 不过补充一下,现在很多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完全是豆浆脑袋的人编写的,很多称呼,诸如什么:哀家、奴才(清朝特有的)、臣妾、儿臣哪,等等,在那里乱用一气,实际上,在古代,人们的称呼来来去去就是那几个(除了一些雅称需要特别注意,惠,令,玉等),就是皇帝的很特别,有个“朕”,以体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皇权至高无上,其他的即便是皇后太后和平常人也没啥不同,就是“吾、予、余”,最多是“妾、老妇”。里面还有好多呢,不明白的,欢迎追问~~
第2个回答  2012-07-05
建议你看一下明朝的幼儿启蒙读物《幼学琼林》,虽是幼儿读物,可里面讲的一些恐怕现在很多的高中语文老师不知道;俗语说“读了幼学会说话,读了龙文(《龙文鞭影》,与《幼学琼林》齐名的读物)走天下”,想了解中国古语言的一些文化,还是从国学最基础的做起吧,呵呵!
第3个回答  2012-07-05
朕,令堂,令尊,令爱,奴,郎等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