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藻是植物还是动物

如题所述

衣藻是一种藻类植物(它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拓展资料:

衣藻(Chlamydomonas)亦称“单衣藻”。绿藻门,衣藻科。藻体为单细胞,球形或卵形,前端有两条等长的鞭毛,能游动。鞭毛基部有伸缩泡两个;另在细胞的近前端,有红色眼点一个。载色体大型杯状,具淀粉核一枚。无性繁殖产生2、4、8或16个游动孢子;有性生殖为同配、异配和卵式生殖。在不利的生活条件下,细胞停止游动,并进行多次分裂,外围厚胶质鞘,形成临时群体称“不定群体”。环境好转时,群体中的细胞产生鞭毛,破鞘逸出。广布于水沟、洼地和含微量有机质的小型水体中,早春晚秋最为繁盛。衣藻属是原始的单细胞绿色植物,已被记录的有500多个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30
衣藻亦称“单衣藻”,属于真核生物,绿藻纲,衣藻科。 衣藻广布于水沟、洼地和含微量有机质的小型水体中,早春晚秋最为繁盛。其藻体为单细胞,球形或卵形,前端有两条等长的鞭毛,能游动,鞭毛基部有伸缩泡两个。另在细胞的近前端,有红色眼点一个,载色体大型杯状,具淀粉核一枚。

衣藻属于真核生物,叶绿体为大型杯状,具淀粉核 (starch storage) 一枚。无性繁殖产生游动 孢子;有性生殖为同配、异配和卵式生殖。在不利的生活条件下,细胞停止游动,并进行多次分裂,外围厚胶质鞘,形成临 时群体称“不定群体”。环境好转时,群体中的细胞产生鞭毛,破鞘逸出。广布于水沟、洼地和含微量 有机质的小型水体中,早春晚秋最为繁盛。一些含蛋白质较丰富的种类,可培养作饲料或食用。

结构
衣藻只有一个叶绿体,且衣藻叶绿体呈杯状 。 关于细胞结构和所含物质 : ①核酸 ②蛋白质 ③液泡 ④叶绿体 ⑤线粒体核糖体⑦细胞膜 ⑧细胞壁

分类情况
衣藻细胞中的 遗传物质分布情况是:

染色体中占84%,细胞质结构中占近15%,游离态占约1%.

衣藻既属于植物又是一种单细胞生物, 是真核单细胞生物, 微生物,喜欢光线,需要 氧气 。

按 魏泰克提出的五界分类系统:属于原生生物界,既不属于植物界又不属于 动物界,

按植物分类:绿藻门,衣藻属

按动物分类:原生动物门,鞭毛纲, 植鞭亚纲叫眼虫

按微生物分类: 原生生物门, 鞭毛纲,植鞭亚纲叫眼虫

衣藻中有一种不含叶绿素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0-30
衣藻是植物还是动物衣藻(Chlamydomonas)亦称“单衣藻”。绿藻门,衣藻科。藻体为单细胞,球形或卵形,前端有两条等长的鞭毛,能游动。鞭毛基部有伸缩泡两个;另在细胞的近前端,有红色眼点一个。载色体大型杯状,具淀粉核一枚。无性繁殖产生2、4、8或16个游动孢子;有性生殖为同配、异配和卵式生殖。在不利的生活条件下,细胞停止游动,并进行多次分裂,外围厚胶质鞘,形成临时群体称“不定群体”。环境好转时,群体中的细胞产生鞭毛,破鞘逸出。广布于水沟、洼地和含微量有机质的小型水体中,早春晚秋最为繁盛。衣藻属是原始的单细胞绿色植物,已被记录的有500多个种。


  衣藻是动物还是植物?

  衣藻属于植物。它是单细胞的生物,呈球形或者卵形,前端有两条等长的鞭毛。它的外面有细胞壁,内部有一个杯状的叶绿体,可以利用叶绿体制造有机物,提供自己的营养所需,所以它属于植物。


  衣藻是藻类植物吗?


  藻既属于植物又是一种单细胞生物, 是真核单细胞生物, 微生物,喜欢光线,需要氧气 . 按魏泰克提出的五界分类系统:属于原生生物界,既不属于植物界又不属于动物界, 按植物分类:绿藻门,衣藻属 按动物分类:原生动物门,鞭毛纲,植鞭亚纲叫眼虫 按微生物分类:原生生物门,鞭毛纲,植鞭亚纲叫眼虫 水绵则是绿藻门接合藻纲水绵科水绵属,是严格意义上的藻类植物。
第3个回答  2020-10-30
衣藻(Chlamydomonas)亦称“单衣藻”。绿藻门,衣藻科。藻体为单细胞,球形或卵形,前端有两条等长的鞭毛,能游动。鞭毛基部有伸缩泡两个;另在细胞的近前端,有红色眼点一个。载色体大型杯状,具淀粉核一枚。无性繁殖产生2、4、8或16个游动孢子;有性生殖为同配、异配和卵式生殖。在不利的生活条件下,细胞停止游动,并进行多次分裂,外围厚胶质鞘,形成临时群体称“不定群体”。环境好转时,群体中的细胞产生鞭毛,破鞘逸出。广布于水沟、洼地和含微量有机质的小型水体中,早春晚秋最为繁盛。[1]衣藻属是原始的单细胞绿色植物,已被记录的有500多个种[2]。
单细胞,球形或卵形,前端有两条等长的鞭毛,能游动。鞭毛基部有伸缩泡1或2个;在细胞的近前端,有红色眼点一个。色素体常为大型杯状,具一个蛋白核。细胞壁平滑,不具或具胶被。细胞前端中央具或不具乳突状突起。无性繁殖产生2~16个游动孢子;有性生殖为同配、异配和卵式生殖。[4]
多生活于有机质丰富的小水体或潮湿的土表上。但是池塘、湖泊或河流中也常发现。巢湖常见的浮游种类。[4]
形态特征
植物体为游动单细胞:细胞球形、卵形、椭圆形或宽纺锤形等,常不纵扁;细胞壁平滑,不具或具有胶被。细胞前端中央具或不具乳头状突起,具2条等长的鞭毛。鞭毛基部具1个或2个伸缩泡。具1个大型的色素体,多数杯状,少数片状、“H”形或星状等,具1个蛋白核少数具2个、多个。眼点位于细胞的一侧,橘红色。细胞核常位于细胞的中央偏前端,有的位于细胞中部或一侧。营养繁殖时细胞进行纵分裂或横分裂,无性生殖,原生质体分裂产生2一16个动孢子,生长旺盛时期以无性生殖为主,繁殖很快;遇不良环境,形成胶体群,环境适合时,恢复游动单细胞状态。有性生殖为同配、异配,极少数种类为卵式生殖。[5]
分布范围
衣藻属是常见的淡水绿藻。在生长季节里,衣藻常在营养特别是氮、磷较丰富的坑塘中,有时长成纯群,但在池水或缓流中则常与其他藻类等混生,不易采集。在非生长季很难找到它们。[6]
衣藻属植物不论是在清澈的泉水,还是在污水里都有分布,但大多数种类产于有机质丰富的小水休或潮湿的表土上,一些种类则喜生于酸性的沼泽水体中,如泥炭藓衣藻有的甚至在PH为2时还能生活,如嗜酸衣藻,少数特殊的种类分布在冰霄和极地上,呈红、黄或褐色。春、秋雨季,它们生长繁殖,可成为纯衣藻群落,使水体呈草色,冬季也可在养鱼缸内生长。[2]
分类情况
团藻目(Volvocales)是绿藻门(Chlorophyta)绿藻纲(Chlorophyceae)最大的类群,种类繁多、分布广。衣藻属(Chlamydomonas)是团藻目最大的一个类群,全世界已报道约500种(包括变种)。[3]
生殖方式
生殖方式有无性和有性生殖两种类型。环境适宜时多连续进行无性生殖。无性生殖时,细胞常静止不动,鞭毛收缩或脱落。其内的原生质体经过1~4次有丝分裂,形成2、4、8或16个子原生质体,随后各自形成1个游动孢子,其结构和母体一样。待母细胞壁胶化破裂时,每个游动孢子即被释放出来,并在水中游动,各自长大成1个新个体。衣藻的有性生殖过程也是首先脱去鞭毛,原生质体经过3~6次分裂,产生 8、16、32或64个具2条鞭毛的细胞,叫做配子。其形态结构和游动孢子相同,但更小些。配子释放出来后,成对地进行融合,每对配子产生1个二倍体的合子。合子分泌产生厚壁,经过休眠,当条件适宜时萌发,首先进行减数分裂,各产生4个单倍体的减数孢子。待合子壁破裂后放出孢子,每个减数孢子各形成一个个体。[7]
模式标本
采集
在有机质较丰富的池塘或河水中,于春秋雨季,用浮游网采回衣藻样品,如果是小水体或浅水域,最好用碗取水,注人网中过滤,镜检后倒人培养缸内,置于向阳处,不久可见培养缸壁的水表面有一条绿线,这是集聚的衣藻。用吸管自绿线处吸取绿水,可得纯衣藻群种,然后在室内长期培养和保存。[2]
藻种保存
藻种来源于自然水体。在生长季节,找营养丰富含有衣藻细胞的坑塘、池水或缓流取水,带回实验室镜检。确认水样中含有衣藻细胞后,利用其趋光性进行分离提纯。方法是将水样倒人烧杯放在阳面房间见光培养。几小时后在烧杯内水面与杯壁相接处就会有许多游动的衣藻细胞聚集。用吸管从此部位吸取液体放人预先装好培养液的另一烧杯继续培养。此为第一次分离。第一次分离后经3~4天的培养,衣藻细胞通过繁殖由少到多、密度加大,又在水面与杯壁相接处出现聚集的细胞群,此时可进行第二次分离。经过2~3次分离可得到衣藻细胞的纯群,作为藻种。在分离藻种的同时要做好保存藻种的准备。简便易行的方法是:取肥土压碎,挑出碎石和杂物,筛选细面装人100ml或150ml的锥形瓶内,土层厚度为锥形瓶容积的1/4,再注水至容积的3/4处(留有1/4的空间),塞上棉塞,用锅蒸煮30分钟至l小时灭菌,冷却后即可接种。接种时用吸管从游动细胞聚集处吸取正在旺盛生长的衣藻种滴入锥形瓶中,接种量要大一些。接种后把锥形瓶放在阴面房间(15~20℃散射光)存放。由于温度、光照等条件的限制,瓶内细胞新陈代谢缓慢,可保存藻种4~6个月。如继续保存,要进行移种。[6]
扩大培养
为了在实验时能观察到衣藻生活周期的不同阶段,可分二次进行扩大培养(室温在20~25℃时期,实验前8~10天第一次接种,实验前4~5天第二次接种)。把保存的藻种接种到盛有培养液的烧杯中,放在阳面房间见光培养,每天搅拌2~3次用以通气,同时注意补充液体保持杯内液面原有高度。在扩大培养过程中经定量观察,衣藻细胞的消长情况可分五个阶段:[6]
1. 停滞期:接种后24小时左右。由于藻种从保存液中取出时新陈代谢已处于“走下坡路”状态,同时还要适应新的培养液,所以细胞数量没有明显增加。[6]
2. 加速期:接种后2~4天。藻细胞经过停滞期的恢复,新陈代谢处于“走上坡路”状态,加之营养、温度、光照等条件适合,无性生殖旺盛,细胞数量迅速增加。[6]
3. 均衡生长期:接种后约5~7天。由于群体密度加大,营养物质消耗,细胞增殖速度转慢,细胞的死亡和生成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细胞密度波动较小。[6]
4. 减速期:接种后约8~10天。由于培养液中某些必须元素的耗竭、pH的变化、抑制生长的代谢产物的增加、老化细胞的死亡和自溶,使群体密度很快下降。[6]
5. 稳定期:约接种10天以后。群体密度减少到一定程度后,又处于低水平的相对稳定状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