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高考文理不分科对于学生个人发展利大于弊

求问,立论第三点需要将高考不分科以社会的大背景来看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利,要如何写。论点一,高考通识教育阶段。论点二,学生兴趣得到满足,学生文理分科与之后的职业有关。谢谢各位了!~

给你转发一个高人的观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及时分科是培养人才的关键!
惊闻教育部拟于2020年高考取消文理分科,一时愕然!这个决定是不是太草率了!
“取消文理分科”的呼声已经喊了几年,持此论者虽都是些专家教授,但他们的依据大都站不住脚。比如普遍的理由是分科后“文不学理,理不学文”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其实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只需文科增加理科课程,理科增加文科课程即可,何必非要取消分科呢?当前高中不是实行选修课吗,在分科的前提下,文科选修理科的课程,理科选修文科的课程不就很好吗?
我以为分科是我国教育的优点,而不是缺点。
分科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做法,取消分科是违背客观规律的举措。
分科是有利于学生成才的举措,而及时分科更是培养人才的关键!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谈谈分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文理分科是客观需要
文理分科首先是学科知识的客观要求。当前的学科知识从大的方面可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体系。自然科学主要研究大自然的奥秘,社会科学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内在规律。基于此,大学也针对专业的不同分为理工类和文史类两大类。由此可见,不管是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不同的。那么对于学习者而言,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方法也应有所不同。这就是说,在中学阶段文理分科是极有必要的。
文理分科其次是顺应学生天赋的合理分流。学生天赋有别,有的善文,有的专理,有的精于计算,有的善于思辩。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则擅长联想想象。有的学数学根本不开窍,有的写文章根本不入门。学数学不开窍的文章能写得超棒,写文章不入门的理科能学得超强。文理分科,正是顺应学生们的天赋差异,解除他们的精神负担。让他们专心于自己爱好和擅长的领域,这样才能更早的有所成就啊!
文理分科更是促进学生时间有效利用的重要保障。时间的有效利用?可能还没有人提过这个问题。一般人认为,只要把时间用于学习,就算有效利用了。其实不然。很多人初三以后再学习数学就没有了丝毫意义,还有一些人学了若干年英语结果一无用处。这些都是无效学习。只有对学生的人生和事业有所帮助的学习才算是有效学习。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时间是一定的,知识的海洋又浩如烟海,做了这些,就不能做那些。让学生把时间更多的用在对自己意义更大的科目上不是更好吗?而文理分科能最低限度地减少学生的无效学习,促进其时间的有效利用。
我赞同文理通识,但要在分科的前提下。从根本上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体系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学习社会科学离不开自然科学,学习自然科学也离不开社会科学。所以说,我认为分科以后,文科生还要继续学习自然科学;理科生还要继续学习社会科学。但是学习方法和学习目的都应该有所区别。比如文科生学习科学,可不必把做题当作必须;理科生学习文史,大可不必去死记硬背。大家都知道,毛主席也知道点物理化学,周汝昌先生也知道原子电子,余秋雨先生也知道牛顿定律、阿基米德定律……如果为了这一需要,而去让我们的文科生像理科生一样去做大量的数理化题目,是不是太不负责任呢?
我认为,文理分科以后,最好有专门的文科用科学教材和理科用社会教材,并附相关的阅读书目。这样使每个学生都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条腿走路,各取所需,各展所长。这难道不是比较理想的结果吗?

二、及时分科才能促进学生成才
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看,文理分科正是顺应学生天赋、顺应人才发展的需要。
我们必须承认,学生的天赋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同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他们的特长和弱点是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学生也随之自然地产生分化。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大学,可以说每个阶段学生都有分化。教育必须顺应每个学生的发展,及时分科,强化其特长,促进其成才。
小学阶段,有艺术、体育特长的学生应该最先被发现和挖掘出来,让他们接受更多的专项训练和专业知识,顺应他们的天赋,挖掘他们的潜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其它科目的要求则可适当降低。所以,到小学毕业,有志于艺术、体育的学生就可以分化出来。这可以看作第一次分科。
初中阶段,随着所学课程的增多,学生因天赋和爱好的不同会自然分化,集中表现在文理的偏科。一部分文强理弱;一部分理强文弱;一部分文理都强;一部分文理皆弱。这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大可不必求全责备。初中毕业,为顺应每个学生的发展,应将他们合理分流。最好高中文理科单独招生:文科好的选择文科,理科强的选择理科,文理都强的自主选择,文理都弱的上职业中专或技术学校。这可算第二次分科,也就是通常的文理分科。
到高中阶段,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趋于稳定,能够基本确立自己的志向。所以高中毕业,学生在专攻文理科的基础上都应该能选择自己理想的专业。这是第三次分科。
到大学阶段,通过对本专业的系统学习,学生会发现任何一个学习领域都是没有止境的。此时,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点,选择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进而有所成果,有所创造。这该是第四次分科了。
让每个学生最后都能在各自领域有所创造,这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及时分科。允许他们少学或不学某些对他们将来意义不大的科目,这样他们才能集中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钻研自己的特长科目。
这样看来,分科正是顺应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要求,给他们提供了最大的选择余地和发挥空间,有利于他们术业专攻,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为每个学生着想,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这才是最合理的教育,也是最公平的教育。
当然在过去分科以后文科就不学理了,理科就不学文了,这是不对的。笔者以为分科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自己人生的发展方向,学习中有所侧重,不至于盲目。

三、“文理通才”是对大多数学生的苛求
现在很多人主张学生应“文理通识”, 北大教育学博士王国平尤其明确说“从培养专才向造就通才发展是未来的趋势”!
他们想当然地认为,未来社会需要的是“文理通识”的人才。他们认为当代科技飞速进步,不学科学是跟不上时代的;人文学科博大精深,不懂文化也是不行的。既然这样,教育就要把学生都培养成“文理通识”的人才,务必让他们全面发展,决不能让他们被社会淘汰!
这种想法对不对?似乎有理。但稍作分析就发现其错误了。
“文理通识”,确实很好,但是文理不通识,也未必不好。未来社会确实需要“文理通识”的人才,但也需要只通文或只通理的,甚至文理都不通只有技术的也一样需要。有位退休老教师对人才是这样看的:“航天员是人才,研制宇宙飞船的科学家是人才,给航天器铆铆钉的也是人才。”
还有一点,谁不想“文理通识”呢?谁不知道“文理通识”好呢?可是能做到的人总归是少数,大多数学生的能力达不到!别人不说,毛主席就达不到。传说少林有七十二绝技,没有人能练全的。师傅也不允许弟子多练,一般弟子只许选一项,天赋高的也不过能练成两三项。都练成好不好?好。那师傅为什么不让徒弟练呢?能力达不到啊!
学生的智力是有差别的。有的文科、理科学起来都得心应手,有的数学根本不开窍。有的外语能学三四门,有的连一门都学不通。不顾学生的差别,一味要求他们“文理通识”是不客观不科学的,这只能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学习负担!
所以,及时文理分科不仅是顺应学生特长的发展,同时照顾了每个学生的弱点。百米运动员之所以不练十项全能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他百米成绩非常突出,另一方面还因为他的铅球、标枪实在是弱项!他可能打打篮球,那是他的业余爱好。
让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来看学生的求学过程,这其实是一个不断选择不断放弃的过程。开始每个学生都想把所有科目学好的。但在学习过程中因为天赋、爱好等各种因素,他们不得不放弃一些科目。
比如在小学阶段,我们可以认为有些学生是因为有音体美的特长而选择了艺术和体育,也可以认为其他学生是因为自己五音不全、绘画不行、体育没有特长,而放弃了音乐体育美术。有谁不想唱得动听呢?有谁不想画得漂亮呢?有谁不想跑得快呢?可是天赋不高,无可奈何,只能放弃。当然也有一些学生在各方面都不错的,把这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即使是业余爱好也要有选择的放弃,否则单是器乐,就学不过来。
到了初中阶段,随着所学科目的增多,知识难度的加大,学生的智力差异也更突出的表现出来。多数学生因智力所限,就会出现偏科现象。如果此时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就可以放弃一些科目。比如数学,有些学生初三的数学已经基本学不懂,再让他学高中数学,学高等数学怎么可能学懂?再比如外语,可能因为天赋或者兴趣的原因,有同学成绩差一点,有什么要紧呢?如果他确定自己将来不能出国留学且不从事需要外语的职业的话,也可以放弃。甚至语文,有的同学可能到高中时期写文章还不开窍,那也没什么要紧。只要数理化好,完全可以暂时不在乎他的语文成绩。因为语文的文章属社会科学范畴,到将来关于自然科学的论文他未必不会写。
我们必须承认学生智力的差别,出现弱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如果把音乐、体育、美术算在内的话,学生偏科就更多更明显了。确实有一些学生天赋较高,文理都学也很轻松,也有艺术细胞,还是运动健将。但那是极少数。大多数学生的资质是比较平常的,强迫他们学太多只会适得其反,最终什么也学不好。如果允许他们放弃一些科目,把时间和精力集中于自己的专长科目,那结果会好得多。
另外,学生在学习中之所以感觉苦感觉累,多是因为弱科。优势科目给他带来的多是快乐。试想,一个初三数学都学不会的学生,在面对高中数学的时候是什么状况?让一个五音不全的人一定要练习声乐会是什么状况?关键是那种学习根本没有意义。因为数学对于他的将来肯定无关紧要。著名作家三毛,数学总考零分。因为怕数学而天天逃学,结果不也成了作家?
古语道“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允许学生适当放弃自己的弱科,他们才有可能有所作为啊!
结束语
很显然,取消文理分科,追求文理通识,是按照最高等的人才的标准来要求全体学生,其谬误是显而易见的。而及时分科,包括体育生、艺术生,也包括文理科,这是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才的关键。比如一个有体操天赋的学生,到高中“文理通识”之后再去练体操他还能成才吗?绝对不能。请不要说他属于特长生,是特殊情况。其实哪科的人才不属于特长生呢?
记得袁贵仁部长在答记者问解读《纲要》时有这样一段话:“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这是我们的根本任务。我们首先从这里抓起,凡是阻碍人才培养的,我们都应当改革;凡是有利于培养人才的,我们就坚持。”
笔者认为文理分科是有利于培养人才的,应该在适当改革的前提下坚持。
另外笔者认为不仅要分科还要“及时分科”,怎样才算及时?我以为还该提前一点,初三文理分科就比较及时。这一点我在前文已有阐释。如果不这样的话,像三毛、钱钟书、毛泽东、喻大华之类的人才就有可能被拒高中门外。当然分科以后,课程无需变化,文科班数学、物理、化学照学不误。这样也就照顾了其他的同学的不同需要。中考时,文科生这些科目的成绩仅作参考就是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1-09
首先本人认为高考只是迈入大学的考试,大学内的教学有的已经和高中脱节了。
其次,分文理科只是在高中时期加重了学生的考试压力,为了高考而学习,对以后的职业发展弊大于利的。
第2个回答  2012-11-08
各有各的利,也各有各的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