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流通模式有哪些

如题所述

农产品流通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自产自销,自己负责种植和销售;
2、农超对接,是指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户向超市直接供应农产品的流通方式;
3、和农贸市场对接,和大型农贸市场对接,农民负责生产,大型农贸市场负责销售。
农产品流通广义的涵义是指农产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中,将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加工、包装、配送、分销、信息处理、市场反馈等功能有机结合、优化管理来满足用户需求,并实现农产品价值增值的过程。而狭义的农产品流通是指农产品收购、运输、储存、销售等一系列过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8-11
在农民生产和市民消费的中间区域,是一块国民经济的黑暗大陆,可称为农产品流通行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当下,流通决定生产,尤其是鲜活农产品的生产,没有好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与快速的物流道路,将导致农产品流通不畅,从而直接影响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民利益增长和新农村建设。

《2013-2017年中国农产品流通行业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1]显示,2006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2011年4月20日,商务部、财务部联合印发的《关于2011 年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在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四川和陕西等省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通知明确工作的市场化运作,鼓励地方在规划、用地、用水、用电、税收、资金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对纳入试点的项目,中央财政将提供不超过项目总投资额50%的资金支持。
据统计,2010年,中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919、19109 元,2000-2010年间,其复合增速分别为10.1%、11.8%。《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目标为,截止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至8310元以上,“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在7%以上。前瞻网指出,农产品流通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产业之一。据统计,2010年我国生产的农产品商品量约为16亿吨(不计木材),较2005年增长29.6%,高出同期总产量增速12.3个百分点。而2010年我国进入流通领域的实体农产品的价值总额为2.24万亿元,占当年社会物流总额的1.78%;亿元以上的农产品交易市场1672个,成交总额1.61万亿元,其中以批发为主的市场有979个,成交额1.39万亿元;以零售为主的市场有693个,成交额0.22万亿元。同年,我国农贸市场数量稳定在2.5万家左右,与农产品零售相关的超市连锁总店(含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和仓储会员店)568家,门店数量4.0113万家,商品销售总额5893.96亿元。

运行机制包括信任机制、利益协调机制、保障机制、学习机制和预警机制,具体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整体运行框架见图2。
信任机制。农产品流通体系内主体之间相互信任对于农产品顺利流通具有重要意义。信任机制的建立与否是体系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农产品流通体系本身也就是一个系统,系统之间的元素相互交换信息和能量,系统单元的最佳决策是相互信任,而不是欺骗。
利益协调机制。在农产品流通体系中的各主体为了得到利润而参与其中,因此利益协调分配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公平和公正。在体系的发展中保证各参与者都能获得报酬,体现出投入与产出的明显关系。但是流通的过程往往比较复杂,需要政府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实施合理的企业化管理,让各主体都能在系统内发挥作用。
保障机制。在流通体系中,对实力比较薄弱,竞争力不强的企业或者是农户,政府和有关监督部门要提供扶持,提供有利的保障措施。另外流通体系中的合作也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通过政府规范企业行为,使企业合作能顺利开展。
学习机制。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构成相当于一个集群的构成,在集群中必然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因此建立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学习机制,是指在体系内各个主体包括组织、群体和个人之间,以及体系内各主体之间的知识流动的渠道、相互关系和作用方式。学习作用的发挥离不开集体学习机制的建立。体系内成员可以通过学习机制,吸收其他成员的知识来增加自身的知识基础和提高自身的能力。
预警机制。农产品流通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保障其顺利的进行,就要建立预警机制,为流通体系提供保障。在流通的主体或者是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时,能够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发挥政府和监控部门的职能以及流通体系内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来达到保持流通体系顺畅流通的目的。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4-12
农产品流通
农产品流通是指商品农产品从生产领域运动到消费领域全部过程的总和。农产品流通包括商流和物流两个方面。
第3个回答  2014-03-05
在农民生产和市民消费的中间区域,是一块国民经济的黑暗大陆,可称为农产品流通行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当下,流通决定生产,尤其是鲜活农产品的生产,没有好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与快速的物流道路,将导致农产品流通不畅,从而直接影响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民利益增长和新农村建设。
第4个回答  2018-09-30
虽然楼上的回答都很细致,但是从从业者角度,还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农产品的流通模式和根部原因。
首先,农业是有十万亿量级的市场,但是目前都没有一个独角兽的出现,说明这是一个足够大,也足够难做的市场,农产品的流通在不同环节,不同地域,对应不同产品特性,流通起来都是各具特色,各自挖掘渠道,没有统一的模式,只有大体的分类,比如楼上划分的自产自销等,或是针对流通方式划分的2C、2B、2G等等,模式发展非常缓慢,市场抗打击能力弱。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就是,农产品非标化,农产品信息严重不对称。没有标准的农产品,就没有溢价和升级的能力,反馈到农户下一年的种植就是延续上一年的种植方式,不敢有大的突破。例如棉花,棉花的品种不同,加工方式和使用差异较大,但是在目前家庭联产承包的种植方式下,每家中的都不同相同,造成了品种多,量少,采购商无法采购后统一使用,需要分批卖给不同厂商,价格往往被压的特别低。
解决好信息的及时对称性和标准化的打造,进而带动农产品的溢价能力,提升产品竞争力,才能更好的流通起来,而不是维持温饱的出售。
流通的良性过程:农产品销售-基础设施完善-信息对称-标准化-快速流转-订单农业-标准化种植
但是,农业太难做了,利润也太低,所以至今还没有那家企业能盘活农业的整个流通过程,只能是一点一点的慢慢做,像是京东阿里的2C模式,社员网的2B信息对接+大宗交易+标准化模式,一亩田的信息撮合等等。
越是农业,越要专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