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对身体有害吗?

如题所述

中药大部分是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比较复杂,如生物碱、皂素、鞣酸质,挥发油等。既然是药,其多数则会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一般地讲,中药的副作用比人工合成的西药要小些,但也有些药物毒性较大,如红砒石、白砒石、水银、斑蝥、青娘虫、红娘虫,生藤黄等。毒性稍轻些的有:白附子、生附子、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马钱子、巴豆、生天南星、生甘遂、闹羊花、天仙子、蟾酥、土木鳖、吕宋果、云轴子、枫茄子、枫茄花,生硫磺、巴豆霜、白降丹、罂粟壳等。当使用这些药物时,必须慎重,如枫前花浸酒,口服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剂量过大,常会引起中毒死亡。因此,有毒性的中草药必须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那么,平时在中药方剂中常用半夏、天南星、附子、川乌、草乌等,为什么不发生中毒呢?一方面是由于对这些药物进行了炮制,如生半夏口服会引起呕吐。唇舌发麻。声音嘶哑等副作用,而生半夏用姜汁、明矾、盐等炮制后,其毒性大为降低。另一方面,还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如水银用做主药治疗皮肤癌、宫颈癌时,只能限于外用,严禁内服,不然会发生汞中毒。
有些中草药虽然毒性轻微,若使用剂量过大,则会产生严重毒副作用。如木通有通乳作用,若用其大剂量(50克)与猪蹄同煮,服后会发生肾功能损害。又如白果,因其含有微量氢氰酸,在过量情况下,就会出现发热、呕吐、腹泻、惊厥、抽搐、肢体强直、皮肤青紫、瞳孔散大、脉弱而乱,甚至昏迷不醒等中毒现象。
当需要用一些有毒性的中草药时,首先应慎重,要严密观察,并注意剂量是否恰当,前者时间应稍长些。其次可与一些药物配伍,以减少毒性。如用于肝硬化腹水的十枣丸,就是配伍大枣来缓和甘遂、大戟、芫花这些有强烈泻下作用的中草药,起到减少毒性的作用。对一些有毒性的中草药,常配伍甘草来缓和毒性。现已证明,甘草中所含甘草甜素在药理上确有解毒作用,证实了《本草纲目》上记载甘草“解百药毒”的正确结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14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多数人存在一个误解,觉得中药就意味着纯天然、无毒副作用,认为吃中药安全,
“治不好起码也治不坏。”所以不少病人都习惯选择服用中药,
“中药治本,没有副作用;西药见效快,但副作用太大。”难道中药真的没有副作用?
其实,在西汉之前,一切药物都是以“毒药”作为名称。
《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说: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对此,丹波元坚《药治通义》指出:
“毒药”二字,古多连称,见《素问》及《周官》,即总括药饵之词。可见当时之人就已经发现了药物所存在的毒副作用,但因其无法清楚地了解药物的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因此将药物统称为“毒药”。
东汉时代,
《本经》提出了“有毒、无毒”的区分,并指出,
“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素问》也说: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内经》七篇大论中,亦有大毒、常毒、小毒等论述。可见,当时人们对药物的认识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可以很好地把握住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毒副作用间的平衡。
此后,人们对药物的毒副作用认识得更为清楚。张子和曾说:
“凡药皆有毒也,非只大毒、小毒谓之毒。”张景岳也说:
“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是凡可避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故曰毒药攻邪也。”
早在中国最早的医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古人就已经做出了药物的毒性分类。该书记载药物达三百六十五种,按药物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一百二十种,功专滋补强壮,延年益寿,无毒或毒性很弱,可以久服。中品一百二十种,功专治病补虚,或兼而有之,有毒或无毒,当斟酌使用。下品一百二十五种,功专祛寒热,破积聚,治病攻邪,多具毒性,不可久服。
由此可见,在中药的传统观念中,人们是以偏性的强弱来解释有毒、无毒以及毒性大小的。毒性作为药物性能之一,是一种偏性,以偏纠偏也就是药物治病的基本原理。因此中药的毒性,其实也就是它得以治疗疾病的原因所在,只要能够把握住药性的强弱,就能够让它有效地治疗疾病,但又不会影响到人体的正常机能。
第2个回答  2021-07-19

第3个回答  2020-04-11
凡药皆有毒,这里的毒就是副作用。中药西要都有
第4个回答  2020-04-09
有病则病受。无病则人受。如果身体没有问问题。就不需要吃中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