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独游西岸】的翻译 诗句鉴赏 思想感情 手法和技巧

急用啊 那位大大姐帮帮我 具体一点

【译文】
青山不是不美丽,但就是留不住我。我要光着脚踏到很厚的冰上去,因为我喜欢清澈凛冽的溪水。早晨山鸟向我啼叫,邀请到山的最高处去玩,我的意思不管他,我是要自由自在的去寻找诗句去。

赏析:
  在古代游纪体诗词中,以“独游”为内容的十分鲜见。“独游”,顾名思义,就是孤孤单单没有人为伴的游历,同时心情又很郁闷,很显然,作者辛弃疾此时就属这一类。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冬,他被诬陷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纪游之作。
  开头“青山”两句,写出了词人对青山的一片痴情。他似乎想把巍然独立的青山招到近旁,可青山却无动于衷,于是便发出善意的埋怨:青山啊,你那么高傲,有谁会喜欢你呢?“偃蹇”,有高耸、傲慢之意。青山屹立不移,不随人俯仰,这或许就是词人想象中的高人逸士的性格吧!苏轼诗云:“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越州张中舍寿乐堂》)。看来,巍巍青山绝不同于热衷功名利禄的市侩之辈。在辛弃疾的笔下,青山也总是被写得气象不凡、通达人情的。比如他写:“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虞美人》)。“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作者同青山之间,“情与貌,略相似”,真可谓彼此仰慕,心心相印了。
  “岁晚”两句写貌似傲岸的青山对词人充满了情意。岁暮寒冬,青山劝词人到山中溪边来住,相互为伴,以御寒风。可见,作者“独游西岩”是在冬天。但更深一层揣摩,似乎应该把自然界的寒,理解为政治上的失意。作者正是在恶劣的政治气候逼迫下,闲居山野,得到青山深切关怀的。
  下片着重写山中明月,既承接上片“劝我溪边住”,又另辟新的境界,展示明月与词人的情谊。“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人在山中,见不到地平线上升起的皓月;当月露山头,已是高悬中天了。这两句写出了山中望月的特点。那一轮素月,是悄悄爬上山头,关切地探望可敬的词人呢,还是高高地亮起一盏天灯,遍洒银辉,和青山、溪水一起形成一种令人沉醉的意境,给词人带来不尽的遐想?
  结尾两句,由抬头望空中明月到低头见溪中月影,好似明月由“天高处”进入溪水中来了。词人形影相吊,住在山中溪畔,唯有流水中浮动着的月影相陪,这是多么难得的伴侣,多么难得的友情!“夜夜”句还表明,这次游山逗留了不止一日。明月不仅有形有影,而且有意有情,你看它默默地听着词人读《离骚》呢。从明月由“来”到“去”,说明词人深夜未眠,足见其忧愤之至。
  这首词语言简洁,内容深刻含蓄。初读全词,似乎作者寄情山水,与青山明月相交游,心情轻松愉快。细加品味则不然。词中描写的是: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词人孑然一身居于山中溪畔,长夜无眠,独咏《离骚》。这是一幅多么凄清、幽独而又含有晶莹色泽的图画!这图画中的主人公,不正是有志难申、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作者形象吗?
  词中的青山和明月,是作者想象中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没有世俗的偏见,高尚、正直而又纯洁。当作者罢官之际,被“严寒”所逼之时,得到敬重的,只有它们——青山和明月,情深意切,成为自己的知音。
  在章法上,上片不说自己游山,而说青山“劝我溪边住”;下片不说自己月夜读《离骚》,而说明月听《离骚》。以客写主,不仅含蓄蕴藉,情趣横生,而且有力地衬托出作者的高洁品格。尽管他为世所弃,无从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却仍然保持着“一片丹心在玉壶”的美好情操。
  听读《离骚》,从“读”这个行动来说,是写实,但其中另有寓意。《离骚》抒发了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郁愤不平之情。辛弃疾一生渴望收复中原,却屡遭投降派排斥和打击,不为朝廷所用,不得已闲居乡里,“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这满腔忧愤之气,很难用一二句话表达出来,借用屈原的《离骚》,恰好充分地表现了作者的心情。看似信手拈来,不留痕迹,却显出作者的非凡功力。轻轻一笔,就使全

手法 : 即事叙景、寓情于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1-10
题外音:各种粘贴导致一些错误不断传递误导更多的人!!
【辛弃疾的 生查子 独游西岩 有两首。下面这首是其中之一】: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一作“来”,看格律应是“去”。全宋词里为去鉴赏词典里为来。)

注:①西岩,在今江西上饶市南六十里。此地岩石拔地而起,形如覆钟,中空而悬石如螺,有滴水缘石垂落,水气清冷,为游览胜地。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
【译文】

青山啊,要招你到旁边却招不来,你那么高傲还有谁会喜欢你呢?
岁暮严寒,你唤请我到溪边同住。
明月啊,你也来到了山头,你本应在天空高处的。
却每夜都要进入清溪之中,听我读完离骚才肯离去。

鉴赏懒得自己写,辞典里的不同鉴赏也有些理解见仁见智。先粘贴百科中的一个鉴赏如下:
【鉴赏】(百科版一)
开头“青山”两句,写出了词人对青山的一片痴情。他似乎想把巍然独立的青山招到近旁,可青山却无动于衷,于是便发出善意的埋怨:青山啊,你那么高傲,有谁会喜欢你呢?“偃蹇”,有高耸、傲慢之意。青山屹立不移,不随人俯仰,这或许就是词人想象中的高人逸士的性格吧!苏轼诗云:“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越州张中舍寿乐堂》)。看来,巍巍青山绝不同于热衷功名利禄的市侩之辈。在辛弃疾的笔下,青山也总是被写得气象不凡、通达人情的。比如他写:“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虞美人》)。“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作者同青山之间,“情与貌,略相似”,真可谓彼此仰慕,心心相印了。

  “岁晚”两句写貌似傲岸的青山对词人充满了情意。岁暮寒冬,青山劝词人到山中溪边来住,相互为伴,以御寒风。可见,作者“独游西岩”是在冬天。但更深一层揣摩,似乎应该把自然界的寒,理解为政治上的失意。作者正是在恶劣的政治气候逼迫下,闲居山野,得到青山深切关怀的。

  下片着重写山中明月,既承接上片“劝我溪边住”,又另辟新的境界,展示明月与词人的情谊。“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人在山中,见不到地平线上升起的皓月;当月露山头,已是高悬中天了。这两句写出了山中望月的特点。那一轮素月,是悄悄爬上山头,关切地探望可敬的词人呢,还是高高地亮起一盏天灯,遍洒银辉,和青山、溪水一起形成一种令人沉醉的意境,给词人带来不尽的遐想?

  结尾两句,由抬头望空中明月到低头见溪中月影,好似明月由“天高处”进入溪水中来了。词人形影相吊,住在山中溪畔,唯有流水中浮动着的月影相陪,这是多么难得的伴侣,多么难得的友情!“夜夜”句还表明,这次游山逗留了不止一日。明月不仅有形有影,而且有意有情,你看它默默地听着词人读《离骚》呢。从明月由“来”到“去”,说明词人深夜未眠,足见其忧愤之至。

  这首词语言简洁,内容深刻含蓄。初读全词,似乎作者寄情山水,与青山明月相交游,心情轻松愉快。细加品味则不然。词中描写的是: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词人孑然一身居于山中溪畔,长夜无眠,独咏《离骚》。这是一幅多么凄清、幽独而又含有晶莹色泽的图画!这图画中的主人公,不正是有志难申、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作者形象吗?

  词中的青山和明月,是作者想象中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没有世俗的偏见,高尚、正直而又纯洁。当作者罢官之际,被“严寒”所逼之时,得到敬重的,只有它们——青山和明月,情深意切,成为自己的知音。

  在章法上,上片不说自己游山,而说青山“劝我溪边住”;下片不说自己月夜读《离骚》,而说明月听《离骚》。以客写主,不仅含蓄蕴藉,情趣横生,而且有力地衬托出作者的高洁品格。尽管他为世所弃,无从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却仍然保持着“一片丹心在玉壶”的美好情操。

  听读《离骚》,从“读”这个行动来说,是写实,但其中另有寓意。《离骚》抒发了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郁愤不平之情。辛弃疾一生渴望收复中原,却屡遭投降派排斥和打击,不为朝廷所用,不得已闲居乡里,“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这满腔忧愤之气,很难用一二句话表达出来,借用屈原的《离骚》,恰好充分地表现了作者的心情。看似信手拈来,不留痕迹,却显出作者的非凡功力。轻轻一笔,就使全词的主题思想迅速得到升华。

【思想感情】
表现诗人被贬独游的孤独、忧愤,表明自己如青山明月一样的情怀,表达对青山明月相伴的感谢之情,以及和屈原一样的矢志不渝的爱国之情。
【技巧】(是作者为表情达意而采取有效艺术手段。)
【艺术手法】(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为: 描写 抒情
手法,
修辞手法:拟人
表现手法: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 象征

【【【!!!!!!!!!!!!现给出另外一首!!!!!!!!】】】】】
生查子 独游西岩
青山非不佳,未解留侬住。赤脚踏层冰,为爱清溪故。
朝来山鸟啼,劝上山高处。我意不关渠,自要寻兰去(“自在寻诗去?”这以前我倒是没见过)。
【注解】渠:他。
【译文】青山不是不好,只是不懂得如何留我住在这里居住。光脚踏在冰冷的水中,是太喜欢清溪水的缘故。早晨来听见山鸟婉转啼鸣,劝我登上山的高处。其实我的心思不在于此,原来是要寻兰去的。
【赏析】(这个赏析是粘帖的供参考)
  这是一首纪游词,是记作者“独游西岩”的所见所感的。重点是所感。西岩是一座形如覆钟的山崖,中空如洞,内有螺形悬石,悬石还不时滴下清凉甘甜之水,为上饶名岩之一。作者写游西宕的词有两首,同调同题,旨趣也相近,这是其中之一。
  它重点写的是作者罢居农村时孤寂而又愤慨的心情。他这种心情是那样深沉幽微,“欲说还休”,捉摸不定,但词人还是通过对具体景物的描绘与典故的运用,巧妙地把它描述出来。词的上片泛写山水。开头两句写山,写青山的冷漠。言青山不是“不佳”,只是不太理解我,因而不愿让我在山中居住。这和另一首《生查子·独游西岩》所说“青山招不来”是同一机杼。作者原本说“我见青山多妩媚”,为什么这里改口了呢?其实这是一种移情于物的写法,借青山对自己的不理解折射社会对自己的不理解,以发泄自己的孤愤情绪。这样写,既点出了“独游西岩”的“独”字,又便于引出下面两句对水的描叙。“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孟子·离娄上》)杜甫说:“安得赤脚踏层冰。”“赤脚”二句运用上述典故写自己对青溪的热爱,对水的热爱,且暗含一个“游”字,为下片写游西岩作了很好铺垫。
  词的下片具体写游西岩。换头二句写游西岩的动因。言朝来山中空气清新,山鸟啼叫,好像劝我登山望远似的。作者不说自己想去游西岩,而说“朝来山鸟啼,劝上山高处”,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作者使用“劝上”二字,化静为动,把西岩之美,景物之幽,花鸟之可亲可爱,充分表达了出来。结尾二句写其“独游西岩”的目的。其中前一句宕开,言其之所以要游西岩和山鸟的“劝上山高处”无关,然后用后一句收合,反跌出“自要寻兰去”,点出其“独游西岩”的目的,以醒明题旨。那么“寻兰”是什么意思呢?黄庭坚《书幽芳亭》说:“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盖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丛薄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霜雪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是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然兰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之。予放浪江湖之日久,乃尽知其俗姓。盖兰似君子蕙似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四库全书本《山谷集》卷二十五)由此可知作者所说“自要寻兰去”,不仅仅是要“寻兰”,而是要寻找兰之“含香体洁”,待时而发,虽霜雪凌厉见杀而不改其天性的品德,也就是寻找君子之才德以完善自我。而作者在另一《生查子·独游西岩》结韵说:“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借夜夜读《离骚》,表明自己在政治上虽然不断遭受打击因而内心非常痛苦,但他和屈原一样系心国家安危的志向并没有改变。两首词的结尾虽然不同,但一外向,一内敛,一治国,一修身,且均借助用典的手法加以表达,含蓄委婉,寓意深刻,值得珍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