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郑冲传 翻译

郑冲,字文和,荥阳开封人也。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谥曰成。

郑冲,字文和,是荥阳开封人。从寒微的出身起家出仕,操守超群出众,生性恬静清心寡欲,专心研习经史典籍,于是广泛研习儒家及百家学说。有优美的风度,行动一定遵循礼制,任情率真,坚持本性。在乡里不沽名钓誉,因此州郡长官很久都对他不加礼遇。到了魏文帝做太子的时候,寻找和举荐地位低微的贤能之士,任命郑冲为文学侍从,不断升迁做了尚书郎,出京补任陈留太守。郑冲把儒雅作为道德境界,任职没有办事干练的赞誉,吃蔬食,穿麻絮袍子,不营制个人产业,世人因此而看重他。大将军曹爽引荐他为从事中郎,转任散骑常侍、光禄勋。嘉平三年,被授予司空之职。到高贵乡公讲《尚书》时,郑冲手拿经书亲自讲授,与侍中郑小同一起被赏赐。不久转任司徒。常道乡公即位,郑冲被授予太保之职,职位在三司之上,进封寿光侯。郑冲官职的品级虽然达到宰相一级,却不参与尘俗之事。当时晋文帝辅佐朝政,平定蜀国之后,命贾充.羊祜等人分别制定礼仪、法律制度,都先向郑冲咨询,然后再施行。到魏元帝宣告禅让时,派郑冲捧策书。晋武帝登上皇位,任命郑冲做太傅,爵位晋升为公。不久,司隶李患、中丞侯史光上奏书说郑冲和何曾、苟额等人各自因为疾病,都应该免去官职。皇帝不准许。郑冲于是不再处理政事,上表自请退职。皇帝下诏美言劝阻,又派人申明晓谕。郑冲坚决推辞,交上貂蝉印绶,诏书又不准许。泰始六年,下诏书说:“过去汉高祖凭借知人善任,因而能平定天下,追述功勋,把美名归于三俊。于是与功臣将符节分拿立下誓言,收藏在宗庙中,副本留在有关部门,以此昭明美德任用勋劳,从而保护辅翼王室。过去我的祖辈,遇到了世间很多灾难,招揽任用才智出众的人才,与他们同心协力,于是成就了世事,能够奠定国家大业。太傅寿光公郑冲、太保郎陵公何曾、太尉临淮公荀额各自崇尚德行仁义,明智公允忠诚,辅佐先皇,光大帝业。前司空博陵元公王沈、卫将军钜平侯羊祜才能兼及文武,忠诚恭敬正直,朕很赏识他们。”九年,郑冲又向皇帝呈上奏章辞官。第二年去世。皇帝在朝堂致哀,追赠郑冲为太傅,赏赐郑冲贵族用棺材,朝服,一套寿衣,三十万钱,一百匹布。谥号为成。    

    简介:

    《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 。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评价:

    《晋书》·一百三十卷(内府刊本):唐房乔等奉敕撰。刘知几《史通·外篇》谓贞观中诏,前后《晋史》十八家,未能尽善,敕史官更加纂撰。自是,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竞从新撰。然唐人如李善注《文选》,徐坚编《初学记》,白居易编《六帖》,于王隐、虞预、朱凤、何法盛、谢灵运、臧荣绪、沈约之书,与夫徐广、干宝、邓粲、王韶、曹嘉之、刘谦之之纪,孙盛之《晋阳秋》、习凿齿之《汉晋阳秋》、檀道鸾之《续晋阳秋》,并见征引。是旧本实未尝弃。毋乃书成之日即有不惬于众论者乎。考书中惟《陆机》、《王羲之》两传其论皆称"制曰",盖出于太宗之御撰。夫典午一朝,政事之得失,人材之良楛,不知凡几,而九重掞藻,宣王言以彰特笔者,仅一工文之士衡,一善书之逸少。则全书宗旨,大概可知。其所褒贬,略实行而奖浮华。其所采择,忽正典而取小说。波靡不返,有自来矣。即如《文选注·马汧督诔》引臧荣绪、王隐书,称马汧立功孤城,死于非罪,后加赠祭。而《晋书》不为立传,亦不附见于《周处》、《孟观》等传。又《太平御览》引王隐书云:"武帝欲以郭琦为佐著作郎,问尚书郭彰。彰憎琦不附己,答以不识。上曰:'若如卿言,乌丸家儿能事卿,即堪郎也。'及赵王伦篡位,又欲用琦。琦曰:'我已为武帝吏,不能复为今世吏。终于家。'"琦盖始终亮节之士也。而《晋书》亦削而不载。其所载者大抵弘奖风流,以资谈柄。取刘义庆《世说新语》与刘孝标所注一一互勘,几于全部收入。是直稗官之体,安得目曰史传乎?黄朝英《缃素杂记》诋其引《世说》"和峤峨峨如千丈松,礧砢多节目",既载入《和峤传》中,又以峤字相同,并载入《温峤传》中。颠倒舛迕,竟不及检,犹其枝叶之病,非其根本之病也。正史之中,惟此书及《宋史》后人纷纷改撰,其亦有由矣。特以十八家之书并亡,考晋事者舍此无由,故历代存之不废耳。《音义》三卷,唐何超撰,超字令升,自称东京人。杨齐宣为之序。其审音辨字,颇有发明,旧本所载,今仍附见于末焉。

    优点:

    《晋书》体例比较完备,使它能容纳较多的历史内容,而无繁杂纷乱之感。《晋书》的帝纪按时间顺序排列史事,交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全书的总纲。在帝纪中首先列宣、景、文三纪,追述晋武帝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开创晋国基业的过程,使晋史的历史渊源清晰明了,是很得史法的。书志部分记载典章制度,编排得类别清楚,叙事详明,可以给人以较完备的历史知识。列传记载人物,编次以时代为序,以类别为辅,所立类传或合传眉目清楚,各类人员大都分配合理,使西晋近800历史人物分门别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构成晋代历史活动的图卷。书中的载记专写与晋对峙的十六国历史,在史书写法上是善于出新的。载记之体略同于《史记》中的世家,但世家记诸侯国历史,反映的是先秦贵族社会国家紧密联系的特点。载记的名目来自《东观汉纪》,可《东观汉纪》用载记记载平林、新市及公孙述的事迹,不过是作为列传的补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郑冲字文和,是荥阳开封人也。从寒微的出身起家出仕,操守超群出众,生性恬静清心寡欲,专心研习经史典籍,于是广泛研习儒家及百家学说。有优美的风度,行动一定遵循礼制,率真任情,坚持本性。不要同乡人的赞誉,因此在州郡很久都对他不加礼遇。到了魏文帝做太子的时候,寻找和举荐地位低微的贤能之士(搜:寻找。扬:选拔、举荐。侧:同“仄”。侧陋:隐伏,卑微,引申指地位低微),任郑命冲为文学侍从,不断升迁做了尚书郎,出京补任陈留太守。郑冲把儒雅作为(自己追求的)道德境界,任职没有办事干练(干局:谓办事的才干器局)的赞誉,吃蔬食,穿麻絮袍子,不营制个人产业,世人因此而看重他。世以此重之。大将军曹爽提拔他为从事中郎,转任散骑常侍、光禄勋。嘉平三年,被授予司空之职。等到高贵乡公曹髦讲《尚书》,郑冲手执经书亲自讲授,与侍中郑小同一起被赏赐。不久转任司徒。常进言高贵乡公曹髦即位,被授予太保之职,职位在三司之上,进封寿光侯。郑冲官职的品级虽然达到台辅一级,却不参与尘俗之事(特指社交应酬之事)。当时文帝辅佐朝政,平定蜀国之后,命贾充、羊祜等人分别制定礼仪、法律制度,(他们)都先向郑冲咨询,然后再施行【剩下的是我自己翻译的,所以不一定对了啊~】等到魏帝诏诰禅位,让郑冲献出良策。武帝即位,(将郑冲)拜为太傅,进升爵位成为诸侯,不久,司隶李憙、中丞侯史光上奏,郑冲和何曾、荀顗等人各自由于疾病,都理应免官。武帝不答应。郑冲于是不就职治事,上表要求退休。褒美嘉奖的诏书不答应,派遣使者说明。。。剩下的给你翻译重点句子吧。。。
公宜颐精养神,保卫太和,以究遐福。
译文:您应当颐养精神,护持自己的元气,来好好享受久远之福。
遐福:久远之福。保卫:保护使不受侵犯。太和: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

其赐几杖,不朝;
(后来)他被皇帝赐予坐几和手杖,(并且特批他)可以不上朝。
几杖:坐几和手杖、皆老者所用,古常用为敬老者之物,亦用以借指老人。
虽然你应该用不上了~但是看在我好歹忙活半天的份上采纳一下吧~谢谢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