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产状特征与变质岩石类型

如题所述

与侵入岩浆热液蚀变有关的气液变质见于若拉岗日结合带中的基性岩(脉)及少量超基性岩脉中,基性岩及超基性岩普遍经历了气液蚀变,蚀变岩石主要分布于调查区中部的常雾梁—玉帽山一带和调查区西南的向东沙河南岸一带。主要的蚀变岩石类型有灰绿色强蚀变辉长岩、深灰绿色强蚀变辉绿岩、蛇纹石化单辉橄榄岩等。蚀变作用的发生以岩体自身发生蚀变为主,围岩蚀变作用轻微,仅在距侵入岩(脉)体很窄的范围(3~5 m)内发现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作用,而侵入岩(脉)体自身蚀变作用较强。蚀变岩石中裂隙发育,见强烈的阳起石化、绿帘石化和绿泥石化,交代结构明显,中粗粒变晶结构或纤状变晶结构,常见变余斑状、变余辉长辉绿结构等(图4-6)。

图4-6 若拉岗日结合带中辉绿岩脉及其周围的热液蚀变作用地质剖面图

灰绿色、深绿灰色强蚀变辉长(绿)岩:残余辉长结构或残余辉绿结构。岩石由基性斜长石、暗色矿物及少量磁铁矿、钛铁矿、石英等组成;基性斜长石通常蚀变为钠长石、绿帘石、黝帘石及绢云母等,有时变为葡萄石;暗色矿物蚀变普遍,根据残余结构及残余晶形,判断为辉石及少量角闪石、黑云母,一般蚀变为阳起石、绿泥石,同时见有石英与碳酸盐析出。深灰色蛇纹石化单辉橄榄岩:岩石原岩主要由橄榄石组成,含少量辉石。橄榄石蛇纹石化较普遍,有的已全部交代,沿裂纹有磁铁矿析出,成为蛇纹石岩。

与火山热液蚀变有关的气-液变质蚀变岩主要见于若拉岗日结合带中的石炭系—下二叠统西金乌兰群(CP1X),蚀变岩的分布与地层分布一致,分布于调查区西南的花石山、双石梁、常雾梁等地。该地层岩性以中基性火山岩发育为显著特征,上部尤以火山岩地层为主,命名为火山岩组(CP1Xb)。火山岩地层以中基性火山熔岩为主,部分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原岩遭受火山热液蚀变后一般形成强蚀变安山岩、强蚀变玄武岩、强蚀变火山角砾岩等。局部地段火山气液变质作用较强,如花石山一带发育的逆冲推覆构造的下盘火山岩组(CP1Xb)地层形成强纤闪石化火山岩,有的甚至形成基本由纤闪石一种单矿物组成的纤闪石岩。由于岩石受较强蚀变作用,野外观察蚀变火山岩地层层理不清,外观颜色表现为以灰绿色为主的杂色,蚀变岩石破碎易风化,多呈低矮的丘陵地貌。虽然气液变质作用强烈,有的甚至形成的纤闪石岩,但原岩的结构构造仍有保留,如野外见火山岩宏观外貌的层理构造基本清晰,火山岩的杏仁状构造基本保留,部分斑晶矿物虽被蚀变矿物交代但仍保留有晶形假象等现象。

灰绿色强蚀变安山岩:残余斑状结构,斑晶为斜长和暗色矿物(根据保留晶形可能为辉石、角闪石),发生绢云母化和绿泥石化;基质部分蚀变强,原结构已不清楚,原成分可能多由斜长石组成,少量石英、暗色矿物,现已普遍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呈鳞片状集合体;残余部分少量杏仁构造,充填绿泥石集合体。岩石受后期糜棱岩化作用矿物颗粒被定向排列,部分具压扁拉长现象。

灰绿色强蚀变玄武岩:残余斑状结构,斑晶由斜长石和暗色矿物组成,部分蚀变为绿帘石、绿泥石集合体;基质由斜长石微晶、暗色矿物和少量玻璃质组成,发生普遍蚀变现象,斜长石、暗色矿物蚀变为绿帘石、黝帘石、绿泥石、钠长石等,玻璃质脱玻蚀变为绿泥石、石英、钠长石集合体(彩色图版5-2)。

浅绿色纤闪石岩:纤维状变晶结构,半定向构造。原岩热液蚀变强烈,基本已全部由次生纤闪石组成,粒径小于0.4 mm,纤维状集合体,半定向密集分布,呈淡黄绿色,含量可达94%。另外还见有少量白钛石化钛铁矿和被石英充填的残余杏仁(彩色图版5-3)。

其他如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均有不同程度的蚀变现象,蚀变矿物及特征与安山岩、玄武岩相似,但蚀变程度(蚀变矿物含量)明显降低,以蚀变—弱蚀变为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