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什么一事?

如题所述

魏太和二年(228年)春天,诸葛亮率军攻打曹魏,声称由斜谷道攻取郿县,并派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令曹真前去防守郿县;

诸葛亮则亲率诸军进攻祁山,发动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北伐令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叛魏响应,关中震动,震惊曹魏,魏明帝更亲身到长安督战,并派张郃抗击进攻祁山的诸葛亮。

诸葛亮攻祁山时,众人都建议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人任先锋,但诸葛亮不听,任命自己十分赏识的参军马谡领导诸军,后于军事重地街亭防御曹魏将领张郃的进攻。马谡在街亭违反诸葛亮节度,举措烦扰,更加舍弃水源,选择登上南山据守而非占据山下的城镇;

禆将军王平曾多番规劝,但马谡都不接纳。张郃到后,包围山上,又断绝山上马谡军的水源,并且大举进击,大破马谡军,士卒四散,溃不成军。

王平此时命自己所领的军队鸣鼓自守,张郃怀疑有伏兵,不敢进逼,王平得以有时间收拾残军,并率领败军撤回。马谡失守街亭后,诸葛亮失去重要据点,进退无据,无法再战,于是,迁西县一千多户撤回汉中。后马谡与将领李盛、张休等人被处死,黄袭被夺兵。

此时诸葛亮进军祁山,失去了据点街亭,只好退回到汉中。街亭失守,使诸葛亮顿时陷入被动局面。诸葛亮回到汉中后,便将马谡关进监狱,执行军法。

尽管诸葛亮十分爱惜马谡的才华,但是为了重振蜀汉北伐取胜,兴复汉室的士气,为严肃军法重振军威,诸葛亮挥泪把他斩杀了。马谡被斩后,诸葛亮亲自来到马谡灵前祭奠,痛苦流泪,下令安抚照顾他留下的儿女。

蒋琬见诸葛亮这么伤心,对他说:“从前晋国和楚国交战的时候,楚国杀了得力的大将贤臣,晋文公暗地里不知道有多么庆幸。

现在天下还没有安定下来,而杀戮智谋出众的人才,你能忍心吗?”诸葛亮流着眼泪说:“孙武之所以能够战无不胜、所向披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执行军法极为严格。

现在天下四分五裂,战争才刚刚开始,如果此时不严格执行军法,一旦坏了章法,以后还怎么能够战胜敌人呢?”

王平在街亭一战中曾经劝阻过马谡,在遇兵的时候凭着智谋突出敌人的重围,在这次战役中的表现特别突出,已经显露了他出众的军事才能。因此,诸葛亮把王平提拔为参军,后来又将他升为讨寇将军,并封他为亭侯。

诸葛亮对将土们说:“这次出兵失败,虽然是因马谡违反军令造成的,但我也有用人不当的过失,这次兵败我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他上奏后主刘禅请求降职三级。

扩展资料:

1、挥泪斩马谡原因:

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调度,在山上扎营,是丢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而街亭的丢失,让蜀汉军队丧失了继续进取陕西的最好时机,作为将领,马谡需要负主要责任。

诸葛亮斩马谡可谓是千古传诵。马谡的伏法归咎于他犯的军法,但马谡的死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伏法。

街亭一战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而当时蜀汉政权的组成是荆州系和蜀地本土系构成,如果执法不严,不仅难行军令而且难以平衡政治关系。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人心惶惶。

诸葛亮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是任何人都不能把个人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蜀国还能争霸天下。

其次,马谡的死虽与诸葛亮也有一定关系,但不能简单地说,诸葛亮用人不明或失察,因为,人在特殊数情况下是会变得难以预料,这方面的例子很多。

导致整个形势急速扭转的主要原因是马谡违亮节度,不仅打乱了军事部署,而且丧失了战略要地。诸葛亮为了做到令行禁止,不得不杀马谡来起到威慑作用,这是必须的,马谡被斩,是必然的。

2、结果:

诸葛亮总结此战失利的教训,痛心地说:“用马谡错矣。”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下令将马谡革职入狱,斩首示众。临刑前,马谡上书诸葛亮:‘‘丞相待我亲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

这次我违背节度,招致兵败,军令难容,丞相将我斩首,以诫后人,我罪有应得,死而无怨,只是恳望丞相以后能照顾好我一家妻儿老小。这样我死后也就放心了。”

诸葛亮看罢,百感交集,老泪纵横,要斩掉曾为自己十分器重赏识的将领,心若刀绞;但若违背军法,免他一死,又将失去众人之心,无法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于是,他强忍悲痛,让马谡放心去,自己将收其儿为义子。而后,全军将士无不为之震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挥泪斩马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失街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失街亭 。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治理国家。他发展生产,积累经济实力;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稳定了国内政局;然后北上汉中,准备伐魏。在蜀汉建兴六年,他率军绕秦岭西侧,出祁山,先后拿下天水、南安、永安三郡,魏国关中动摇。魏明帝曹睿亲临长安,稳定局势,派大将张郃对抗蜀军。双方在街亭遭遇,马谡任前敌总指挥,统帅诸将,但指挥不力,全军溃散,被张郃击败,诸葛亮被迫撤军。诸将多有怨言,诸葛亮为稳定军心,斩马谡谢众,并上表自贬三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6-09
马谡没有按照诸葛亮的部署执行,错误的选择了布防阵地,结果丢失了一个重要军事据点,造成整体的被动防御。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于汉中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汉中广电报第1082期 点击数:680 更新时间:2005-7-19

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人,本与诸葛亮同一故里。马氏兄弟五人,并有才名,兄马良在刘备称帝后为侍中,随刘备伐吴,败绩于夷陵身死。马谡以荆州从事先随刘备入蜀,曾为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好论军事,诸葛亮深为器重。刘备生前曾对诸葛亮评价马谡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而诸葛亮不以为如此,以马谡为参军。诸葛亮征南时,马谡曾献策不宜强服,以攻心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纳其策,赦还孟获以服南方。诸葛亮北伐曹魏之时,南方不反。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他亲率主力经今白水江猛攻祁山(今甘肃省祁县东),势如破竹,陇右曹魏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归降蜀汉,诸葛亮收降了魏将天水郡羌人姜维,关中震动,魏明帝亲自率军西镇长安,命大将张郃领兵西向拒诸葛亮所率之军,诸葛亮选拔马谡,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魏将张部战于街亭。

街亭在今甘肃省秦安县与庄浪县交界一带。街亭山在今庄浪县境内。马谡在街亭违背诸葛亮部署节度,亦不采纳副将王平的劝告,主观武断,舍水源上山扎营。张郃兵至,将孤山围困,断水攻山,大破蜀军,蜀军离散,马谡弃山而逃,街亭丢失。惟王平所率千人,鸣鼓自恃,张郃疑其有伏兵,不敢追击,王平收整余部,率将士返汉中。诸葛亮以街亭已失,不能再据以出击魏军,遂拔西县百姓千余家,还于汉中。

北伐曹魏是蜀汉政权藉以守存的重大战略,为此进行了长期的准备。第一次北伐,本来先攻取陇右三郡取得了重要战绩,但接着在街亭与魏军交兵这一战役中,却因用人不当,马谡举措失误,战术上完全陷于被动,被魏军大败,丧师失地,诸葛亮不得不撤军退回汉中,蜀汉的第一次北伐遭到了重大的挫折。而招致这次重大失败的主将不是别人,正是他昔日十分赏识的马谡,先主刘备虽曾告诫过对马谡“不可大用”,但被诸葛亮选任,在街亭之役中擅自武断违背主帅调度,招致损兵折将、丢失要地,误了蜀汉的兴复大计。为重振蜀汉北伐取胜兴复汉室的士气,为严肃军法重振军威,诸葛亮认为对马谡不得不斩。出师未捷智将受斩之举,是老臣诸葛亮极为痛心之事。

据《三国志》载,公元228年春夏之交,在汉中先已下狱受军法论处的马谡,被提交当众斩首。马谡临刑前致书诸葛亮沉痛地说:“垂相待我如子,我尊崇垂相如父,我虽死无恨于黄泉之下也。”斩首之时,诸葛亮挥泪,在汉中的十万蜀军将士亦无不垂涕。同时受斩的还有一同丢失街亭的张休、李盛。而王平劝谏马谡,临危不惊收军撤还,因而进位讨寇将军,后曾领汉中太守,封安汉侯。诸葛亮自咎“授任无方,明不知人,恤事多暗”,并且说,“《春秋》书中有责备主帅过错的记载,我犯的过错也一样,请自贬三等,以督察我的过错”,辞去了丞相位,以右将军职行丞相事。

这一段“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伤心事,在多少历史故事中,最为动人,也给人很多启示。特别是被誉为“天下第一才子”的罗贯中,将其绘声绘色地写进了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中,使故事更家喻户晓,朝野传诵,传统戏曲《失空斩》也成为最为引人入胜的一目。经考证,这“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历史轶事,不是在街亭,也不是在五丈原,而是同此事后8年发生的马岱斩魏延的地方同样都是发生在汉中。对此,《三国志》、《襄阳记》等史志早已有明确记载,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也不易其地。这是汉中三国事迹和遗迹不可或缺的一处。
第3个回答  2016-04-18
  失街亭 。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治理国家。他发展生产,积累经济实力;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稳定了国内政局;然后北上汉中,准备伐魏。在蜀汉建兴六年,他率军绕秦岭西侧,出祁山,先后拿下天水、南安、永安三郡,魏国关中动摇。魏明帝曹睿亲临长安,稳定局势,派大将张郃对抗蜀军。双方在街亭遭遇,马谡任前敌总指挥,统帅诸将,但指挥不力,全军溃散,被张郃击败,诸葛亮被迫撤军。诸将多有怨言,诸葛亮为稳定军心,斩马谡谢众,并上表自贬三级。
  马谡的伏法归咎于他犯的军法,马谡的死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伏法。街亭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来换取民心。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是却不唯一,蜀国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还能争霸天下。马谡被斩,是必然的原因。
第4个回答  2012-06-06
马谡到达街亭后,不按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却骄傲轻敌,自作主张地想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当时,副将王平提出:“街亭一无水源,二无粮道,若魏军围困街亭,切断水源,断绝粮道,蜀军则不战自溃。请主将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马谡不但不听劝阻,反而自信地说:“马谡通晓兵法,世人皆知,连丞相有时得请教于我,而你王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知何兵法?”接着又洋洋自得地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死地而后生,这是兵家常识,我将大军布于山上,使之绝无反顾,这正是致胜之秘诀。”王平再次谏阻:“如此布兵危险。”马谡见王平不服,便火冒三丈说:“丞相委任我为主将,部队指挥我负全责。如若兵败,我甘愿革职斩首,绝不怨怒于你。”王平再次义正辞严:“我对主将负责,对丞相负责,对后主负责,对蜀国百姓负责。最后恳请你遵循丞相指令,依山傍水布兵。”马谡固执己见,将大军布于山上。
发展
  魏明帝曹睿得知了蜀将马谡占领街亭,立即派骁勇善战,曾多次与蜀军交锋蜀大军张郃领兵抗击,张郃进军街亭,侦察到马谡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挥兵切断水源,掐断粮道,将马谡部队围困于山上,然后纵火烧山。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结果,张命令乘势进攻,蜀军大败。马谡失守街亭,战局骤变,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

  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调度,在山上扎营,是丢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而街亭的丢失,让蜀汉军队丧失了继续进取陕西的最好时机,作为将领,马谡需要负主要责任。   诸葛亮斩马谡可谓是千古传诵。马谡的伏法归咎于他发的军法,但是犯了军法的将领不一定就一定要处斩,比如唐时二路元帅薛丁山屡次犯军法,但却并没有被斩首示众。由此可见,马谡的死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伏法。街亭一战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倘若主将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或许他可以逃过一死。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虽然不是人心惶惶,但也有一些不安。诸葛亮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是却不唯一,蜀国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还能争霸天下。诸葛亮这么做可以说是缓兵之计,为了整顿内务争取时间。其次,马谡的死与诸葛亮也有一定关系,至少值诸葛亮用人不明,导致整个形势急速扭转。诸葛亮为了做到令行禁止,不得不杀马谡来起到威慑作用,这样这一招可理解为杀鸡给猴看。马谡被斩,是必然的,因为蜀国的势弱和他自身的重要性,这两点注定了他失了街亭被斩得必然性。

  诸葛亮总结此战失利的教训,痛心地说:“用马谡错矣。”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下令将马谡革职入狱,斩首示众。临刑前,马谡上书诸葛亮:‘‘丞相待我亲如子, 路斩马谡.
我待丞相敬如父。这次我违背节度,招致兵败,军令难容,丞相将我斩首,以诫后人,我罪有应得,死而无怨,只是恳望丞相以后能照顾好我一家妻儿老小。这样我死后也就放心了。”诸葛亮看罢,百感交集,老泪纵横,要斩掉曾为自己十分器重赏识的将领,心若刀绞;但若违背军法,免他一死,又将失去众人之心,无法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于是,他强忍悲痛,让马谡放心去,自己将收其儿为义子。而后,全军将士无不为之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