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小英雄的故事(要简短些100字左右)

是四年级下册的课堂作业的题目

1、少年抗日英雄王二小,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

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

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们,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了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2、王朴生于1929年,牺牲于1943年,河北省完县人。他住在太行山石岭下的河北省完县野场村,11岁被大家推选为儿童团团长,牺牲时只有13岁。

王朴诞生在村里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在他开始懂事的时候,日本强盗发动了“七七”卢沟桥事变, 侵占华北,战争的火焰烧到了他的家乡太行山。日寇烧杀抢掠的凶残行为,让王朴幼小的心灵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

有一次,野场村的乡亲们全被日寇赶到一起,王朴也是其中一个,日寇拿着一份由汉奸金珠子提供的村干部和抗日军属名单,叫汉奸翻译把他们一个一个拉出来,然后狗汉奸龇牙咧嘴地问王朴:“你就是野场村的儿童团团长王朴吧?”。

王朴理都不理这个狗汉奸。“你一定知道八路军的东西藏在哪里, 说出来就放你回家。”“不知道!就是知道也不会告诉鬼子和你这个狗汉奸!”王朴面不改色地回答。日寇猛地抽出了东洋指挥刀,指着王朴的胸口,狂叫道:“你的,小八路的,快快的说,你不说死了死了的!”

王朴面对日本鬼子强盗的刺刀,想起了“五不誓言”,想起了张喜子和秀大伯,更想起了自己领着儿童团团员宣言的誓言“头可断,血可流,秘密不可泄!”

于是昂首挺胸,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大声高呼:“打倒日本鬼子!打倒狗汉奸!”就这样,王朴英勇的为八路军、为自己的祖国献出年轻的生命。

3、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瞭望,捕捉敌情。1940年,他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他参军以后,童年时代的情景常常浮现眼前。

于是,他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小说《雨来没有死》,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知他的小说改名《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语文课本。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4、李爱民是太行山区的一个抗日小英雄。

1942年春天,11岁的李爱民担任抗日儿童团团长。有一天,八路军的钟营长让他穿过敌人的封锁线去送一件“火急”信。李爱民二话没说,回家赶上心爱的小毛驴,带了草绳和镰刀,把信装进袜筒子里出发了。

一路上还算顺利。眼看就到敌人的封锁区了,他忽然发现前面不远的土堆上有个端着枪的人影在晃动。不好,鬼子的流动哨盯上他了。

怎么办?李爱民灵机一动,抓起一把稀牛粪,涂得满身都是,然后把小毛驴赶进了草坡里,弯下腰割起青草来。“八格亚路,举起手来!”冷不防,已绕到身后的鬼子一下子抓住了他的衣领。另一个日本军官直盯着爱民的眼睛吼道:“大大的八路探子,抓起来!”

“我是来放驴割草的。你们看,那是我割的一堆草,那不是我的小黑驴吗?”李爱民机智地回应。

鬼子看他满身是粪,像个放牲口的穷孩子,一脚把他踢倒,又嘟囔了几句,调头而去。小爱民忍着剧痛爬起来,踉踉跄跄地赶着小毛驴直奔小道,顺利完成了送信的任务。第二天深夜,鬼子在这里的临时据点被八路军14团战士和联防民兵收拾掉了。

可惜,这个抗日小英雄在1943年为保护乡亲落入敌手,倒在了鬼子的屠刀下。那年,他12岁。

5、石宝芹,1932年11月生,江苏响水县陈家港南林人。1947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再次占领陈家港后,严密封锁,大镇区内生活资料严重匮乏。

石宝芹为谋生计,经常用火油,火柴等到王集(今南河)头甲一带去换些玉米,面粉,山芋干等,回去充饥度日,在频繁的往来中。

她们与南河区民主政府逐渐取得了联系。1947年秋,开始将南河区民主政府的油印宣传品带进被敌人侵占的陈家港,宣传土地改革,全国解放战争形式等提高群众觉悟。 

农历腊月末的一天拂晓前,在新民街巷内挨户地把传单塞进门。天亮后,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发现了共产党的传单,立即进行追查。

由于叛徒告密,当天晚上,石宝芹等四人落入敌手。在牢中,敌人威逼利诱,但她们众口一词;“不晓得”,“不知道什么传单、小报”。

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们坚贞不屈。翌年2月16日,四个姑娘被国民党军队押往南潮河闸堤内,反动军官对她们说:“还有最后机会,谁交待了谁就可以回家。”而四个姑娘齐声说:“你们要杀就动手吧,没有什么可讲的。”最后国民党军队残忍地将她们四人全部杀害。石宝芹英勇就义年仅16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7
《抗日小英雄王朴》。

有一次,野场村的乡亲们全被日寇赶到村子里,王朴也是其中一个,日寇拿着一份由汉奸金珠子提拱的村干部和抗日军属名单,叫汉奸翻译把他们一个一个拉出来,然后狗汉奸龇牙咧嘴地问王朴:“你就是野场村的儿童团团长王朴吧?”。王朴理都不理这个狗汉奸。“你一定知道八路军的东西藏在那里, 说出来就放你回家。”“不知道!就是知道也不会告诉你鬼子和狗汉奸!”王朴面不该色得回答。日寇猛地抽出了东洋指挥刀,指着王朴的胸口,狂叫道:“你的小八路,快快的说,你不说死了死了的!”王朴面对日本鬼子强盗的刺刀,想起了“五不誓言”,想起了张喜子和秀大伯,更想起了自己领着儿童团团员宣言的誓言“头可断,血可流,秘密不可泄!”于是把牙一咬,昂首挺胸,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就这样,王朴英勇的为自己的祖国献出年轻的生命。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3-31
自古英雄出少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他们的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

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2003年,由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投资拍摄的故事片《少年英雄》,在儿童中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张嘎

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电影《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

这部儿童军事题材影片,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响了几代小观众。

这部影片荣获了1980年中国第2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后来,小兵张嘎的故事又被改编成了电视剧。

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影片的主角是十二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携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

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

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荣获优胜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

小说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

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也喜欢读书。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进了雨来家,挪开了水缸,跳进了缸下面的地洞。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这时,鬼子也到了……

这是小说《雨来没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望,捕捉敌情。1940年,他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他参军以后,童年时代的情景常常浮现在他眼前。于是,他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小说《雨来没有死》,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知他的小说改名《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语文课本。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最年轻的抗日组织———抗日儿童团

抗日儿童团是广大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成立的儿童组织。

尽管与敌人的斗争非常艰苦,广大抗日根据地仍处处成立了抗日儿童团,把儿童纳入组织的关怀。毛泽东和朱德曾多次题词勉励儿童团员。

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

在百团大战中,王家峪儿童团帮助八路军割草喂马,为前线送干粮;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破坏日军的交通干线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儿童团的成立不仅给孩子的生活带去了乐趣和希望,同时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接班人。

参考资料:百度

第3个回答  2012-03-21
中国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张自忠
张自忠,字荩忱。1891年8月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县唐园村,1914年初,忧愤国事,投笔从戎,历任排长、连长、营长、旅长、师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党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兼右翼兵团总司令。

1940年4月中旬,日本侵略军集中了10多万人的兵力,再度侵犯湖北襄樊,首当其冲的就是张自忠所指挥的右翼兵团,张自忠率部浴血奋战,日寇攻了五天五夜,未能越雷池半步,只得掉头鼠窜,张自忠亲率部队,尾追敌人,沿途斩杀无数,敌寇死伤达五六万人。

同年5月7日,张自忠杀敌心切,率总部直属特务营和74师3个团共2000余人,从宜城窑湾东渡汉江,夜宿距宜城东北6公里的南营。8日拂晓,率部北进,清晨抵长山西麓南瓜店。于是,一场惊英豪泣鬼雄的战斗便在这个小山村一带拉开。在南瓜店,张自忠部队活捉一掉队日本兵,得知敌三昼夜不停息地向北窜犯。我部稍作休息,即冒雨出罐子口向北追,因道路泥泞难行,薄暮方赶到距南瓜店不远的襄阳境境内方家集。知敌刚从这里离开,现行军在方家集东贡几里外,张自忠遂令部队向敌人发起猛攻,我军一发发炮弹在敌阵地开花。直到敌人发现我兵力不多时,便掉过头来猖狂反扑。部队在方家集一带一连激战了两昼夜。

当时,日军约万人,多于我军数倍,且敌人拥有飞机、坦克,而我军连日行军作战,无一日修整,加之远离后方,得不到补充,又拼杀了几日,几乎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我军终因力量悬殊,于5月16日,部队被迫退回南瓜店,电台已被敌炮炸坏,与后方联络中断。凌晨,敌人集中兵力,从东南西三面向我南瓜店猛扑,12架敌机在空中盘旋,扫射轰炸,掩护步兵冲锋,我方浴血备战,多次击退敌人。到上午10时许,南瓜店到处是枪炮声,如同六月滚雷,震得大地都在颤抖,尘土硝烟弥漫空际。太阳也变成了昏黄色的圆盘,整个阵地笼罩在铁和血的火海之中。

张自忠将军始终站在一个小山包上,拿着望远镜一边观察敌阵,一边传令:对敌人要狠狠地打!子弹打完用刺刀拼,刺刀断了用拳头打,用牙咬!

敌三面围攻,网开一面,企图把我军向北压迫至长山坪开阔地带围歼,三面火力集中到我军不到1平方公里的阵地上。此时,我军已打退敌军5次进攻,伤亡惨重,险况频生。李致远参谋对张自忠说:“敌人三面包围我们,不如暂时转移,重振旗鼓,再与敌作战。”张自忠火了,大声说:“当兵的临阵退缩是要杀头,当总司令遇到危险可以逃跑吗?难道我们的命是命,前方战士的都是士坷垃?什么包围不包围,必要不必要,今天的事有我无敌,有敌无我,一定要血战到底。”

我军杀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但敌人凭借其兵力优势,一股刚退下来,另一股又蜂拥而上。我军在弹药殆尽之际,用刺刀和大刀冲杀。突然,飞来一颗子弹从张自忠左臂三角肌处穿过,鲜血立刻渗透了呢子制服,警卫人员不约而同地围在他身边做掩护。

激战到下午两点,张自忠所带官兵仅剩20多人。敌人包围圈在缩小,情况万分危急。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张自忠激动地说:“这正是军人杀敌报国的好机会,我决不后退!”接着又飞来一颗子弹从他的胸部左侧穿过,敌人已从四面八方围了过来,眉目可见,敌我短兵相接,混战一起,展开了肉搏,张自忠自知伤重不救,大声对左右说:“我这样死得好,死得光荣,对国家、对人民、对长官问心无愧,大家要努力为国杀敌,勿忘我志!”刚说完,从东南又飞来几颗子弹,张自忠太阳穴和左眉梢上部各中一颗,倒地身亡。

长山在怒吼,汉江在流泪。人民的好儿子张自忠率部连战9日,杀敌数千,以死报国,坚守阵地,受伤不退,竟以身殉国,时年50岁。其彪炳人寰光辉照耀的民族英烈气概震慑敌军,激励国人奋勇杀敌,直至日军投降。
赵一曼
赵一曼的原名叫李坤秦,她1905年出生在四川省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里。她勤奋好学,从小就向封建习俗示威。她逃脱了裹小脚的恶习,她还带头把长辫子剪了,从此走上了追求革命真理的道路。1926年赵一曼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山省。在这紧急的关头,中国共产党派出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发动人民抗日战争。赵一曼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复杂的对敌斗争中赵一曼经受了种种挑战。为了便于工作,她毅然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乡下,一直到牺牲,她一直没见过自己的孩子。
1935年赵一曼在白雪茫茫的山林中被捕了。敌人用用尽了残酷的手段,也无法使赵一曼开口。1936年8月2日,敌人用子弹取了赵一曼年轻的生命。
杨靖宇(1905-1940)原名马尚德,又名顺德,字骥生。河南确山人。
杨靖宇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领导河南刘店秋收起义,任确山农民革命军总指挥、中共豫南特委书记等职。

1929年至东北工作。“九·一八”事变后,担任东北反日救国会总会会长、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磐石游击队政治委员。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第一路军总指挥、中共南满省委书记等职。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抗日游击战争,被誉为“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深江(今靖宇县)与日本侵略军战斗中英勇牺牲。尸体被敌人解剖,发现胃里除尚未消化的草根、树皮、棉絮外,竟没有一粒粮食,使所有在场的人都惊呆了。
第4个回答  2012-12-16
《抗日小英雄王朴》。
有一次,野场村的乡亲们全被日寇赶到村子里,王朴也是其中一个。日寇拿着一份由汉奸金珠子提拱的村干部和抗日军属名单,叫汉奸翻译把他们一个一个拉出来,然后狗汉奸龇牙咧嘴地问王朴:“你就是野场村的儿童团团长王朴吧?”。王朴理都不理这个狗汉奸。“你一定知道八路军的东西藏在哪里, 说出来就放你回家。”“不知道!就是知道也不会告诉你鬼子和狗汉奸!”王朴面不改色地回答。日寇猛地抽出了东洋指挥刀,指着王朴的胸口,狂叫道:“你的小八路,快快地说,你不说死了死了的!”王朴面对日本鬼子的刺刀,想起了“五不誓言”,想起了张喜子和秀大伯,更想起了自己领着儿童团团员宣誓的誓言“头可断,血可流,秘密不可泄!”于是把牙一咬,昂首挺胸,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就这样,王朴英勇地为自己的祖国献出年轻的生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