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海瑞驯虎》得罪了领导海瑞,为什么还能不断升职?

如题所述

“老娘亲寅夜把大堂上

娘啊……

你的儿含热泪心似浪翻

我四岁丧父遭忧患

娘啊你寡母教子度日艰难

……

为执法我情愿头挂高竿

万一我海钢锋不能回转

娘子啊……

代为夫奉高堂朝夕请安”

这段唱词出自秦腔《海瑞驯虎》,《海瑞驯虎》是一篇历史典故,后来被人们改编成了秦腔的传统剧目。

这个典故,是出自《明史·卷二百二十六·列传第一百十四》记载:

“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当时的海瑞任淳安县县令,明朝的淳安县此时已经处于千岛湖的湖底,湖边的淳安县已经是重建的了。

当时的明朝官吏众多,流动也比较频繁,如果是级别较高的官吏路过,各地官员都要招待一下。虽说这种招待也算是礼尚往来,况且下级尊重上级,也属人之常情。但是看似不平常的招待,其实花费巨多!

在小说《大明王朝1566》中也有一段记载,讲到胡宗宪的公子路过淳安县,淳安县县丞田有禄拿出六百两银子招待。要知道七品知县的俸禄,一个月只有七石五斗,在古代一石等于十斗,约为一两八钱银子。这样一算,七品知县一年的俸禄,也不过一百六十二两银子,由此可见,招待费太高。

当然,这是小说,但也基本符合当时的情况,这样就造成了当地官员不断向百姓收税,扣除这些费用,自己还有留用。但是海瑞到任后,声明自己不会违背朝廷的法令,绝不会向百姓收税,过往官员,均按驿站的标准办。由于海瑞名声在外,过往的官员也不跟他计较,当然也计较不到,官员也不想自讨无趣,因此都绕道走了。

由此,就引出了《海瑞驯虎》的这段,胡宗宪的公子偏偏就不信邪,非要过淳安县。由于驿站驿吏按照海瑞的交代,用一般规格招待,胡公子怒了,一怒之下,把驿吏吊起来打。

后来海瑞赶过来,训斥胡公子,提到胡宗宪讲过不允许违背规定招待过往人员,这个人违反规定闹事,必然不是胡公子。抓起来没收了千两银子,并告诉了胡宗宪,胡宗宪忍了,没有怪罪海瑞!

这段记载很有意思哦,我们分析一下,胡宗宪为什么没有表态呢?

这其实就是海瑞的高明之处,让胡宗宪陷入两难境地,如果承认这个人是真的胡公子。那么就成了自己纵容儿子犯罪,如果不承认这个胡公子,那么自己的儿子就得受罪,索性不表态好了。

与影视剧中的胡宗宪大公无私的形象不同,《明史·卷二百零五·列传第九十三》记载:

“宗宪多权术,喜功名,因文华结严嵩父子,岁遗金帛子女珍奇淫巧无数。”

由此可见,他是巴结严嵩的,且家中颇有钱财,这也跟胡公子被罚千两银子对得上,胡公子是带着千两银子路过淳安县哦。

另外,海瑞此举还有另外的意思在里面,颇有敲打胡宗宪的意味,也是明史记载胡宗宪敛财方法:

“创编提均徭之法,加赋额外,民为困敝,而所侵官帑、敛富人财物亦不赀。”

也就是说,胡宗宪还巧立名目,乱收老百姓的钱,导致了民众穷苦,同时还贪污公款,侵害大户,搞了很多银子。

除了明史所载,在明代几乎跟胡宗宪同时代的《万历野获编》中也有记载:

“宗宪在江南亦恣情妓乐,自负嫪毐之器,至拥诸倡女,与幕客宣淫于制府。”

由此可见,对于海瑞来讲,胡宗宪并不是一个他心目中的上司,也就好理解,他为什么不惜惹怒胡宗宪,也要办了胡公子?

当然,胡宗宪也有自知之明,不敢就此事跟海瑞纠缠,默许了海瑞的行为……

在秦腔《海瑞驯虎》中,刻画的胡宗宪形象就更加生动了,胡公子被抓之前,其实还犯了一个罪,那就是强抢民女。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假冒胡公子的家伙,也在招摇撞骗,于是这两个一真一假胡公子被送到了总督府。

然后上演了一场海瑞跟胡宗宪斗智斗勇的经过,护子心切的胡宗宪,为了让儿子逃脱罪行。故意指着假的胡公子认为儿子,但被海瑞识破,海瑞冒着丢乌纱帽,甚至被砍头的危险,据理力争,终于把胡公子法办。

其实这件事之后,胡宗宪并没有真的没表态,他也表态了,只不过这种表态更像是讽刺海瑞,据《明史》记载:

“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表面上是在夸海瑞,实际上是在讽刺海瑞,想不到海瑞还卖肉呢,还是牛肉!类似于卖肉商贩惊讶地讲,想不到有生之年还能赚海县令的钱?

而且胡宗宪是逢人便讲,意图很明显,是把海瑞定位成了一朵奇葩。既然是奇葩,那么就跟其他官员,包括胡宗宪本人,不一致咯,当然,海瑞在淳安县也就混不下去了。

海瑞的所作所为让人根本抓不到把柄,可是不管是他的手下,还是他的上司,都像避瘟神一样躲着他。既然贬不了他,那就往高处抬他,越高越好,用最高标准的道德要求他,不信他不出问题。但是抬得高,就得有相应的职位衬托,于是,一群受不了海瑞的同僚也罢,上级也罢,都一个劲地抬海瑞,举荐海瑞,只要不在自己这边当官,升几级都行。

从此之后,海瑞每到一处,等同僚们熟悉了他,都受不了他,又找不到把柄,只好通过“联名举荐”的方式送走他。直到最后,把他送到了嘉靖帝面前,海瑞也确实不负众望,勇敢地向嘉靖帝举起了宝剑:

嘉靖四十五年二月,任户部主事的海瑞勇敢地向嘉靖帝上疏,历陈朝廷之弊端,尤其是对嘉靖帝的斋醮大加指责:

“陛下诚知斋醮无益,一旦幡然悔悟,日御正朝,与宰相、侍从、言官讲求天下利害,洗数十年之积误,置身于尧、舜、禹、汤、文、武之间……”

对于一个相当自负的嘉靖帝来讲,如果自己不戒掉斋醮,就不能跻身尧舜禹之列了?那岂不是在骂朕是昏君?

嘉靖帝果然大怒,让周边人快去抓住海瑞,结果身边的太监黄锦说道:

“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童仆亦奔走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读懂了这一段,就能真正明白,海瑞这一切的争斗到底是为了什么,在他看来,大明朝的弊端到底在哪里?

其实这正是他所表达的一种观点,有点类似于神话传说,就是讲人的精神战胜一切,天下的治乱全在君主的一念之间。只要皇帝按照圣人之言做事,天下就会大同,人民就会安居乐业,一切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其实这个思想何尝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一直支撑着的思想,但是真正把这个观念刻在脑子里,甚至天真的认为,君王会听从的,恐怕就寥寥无几了。

也正是海瑞的天真,让嘉靖帝陷入了两难境地,海瑞在犯上,但是又不同于其他人。他既不是为了泄愤,也不是为了博取直名,而是真正为君主着想,他骂的越狠,越是爱得深切。

这也导致嘉靖帝拿起这封奏疏,又看了三遍,迟迟没有表态:

“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

虽然海瑞还关在牢里,但是嘉靖帝已经部分采纳海瑞的建议,认同海瑞的观点,只是把自己的不务朝政解释成自己久病,无法亲自办理,所以才被诟病。

嘉靖帝死后,海瑞在牢中大哭一场,由此可见,海瑞确实是一心为公……

新皇帝即位,为了表达恩慈,免了海瑞的罪,还把他树为道德楷模,在徐阶的举荐之下,海瑞再次升官了。

升为应天巡抚的海瑞,转过头来就把举荐自己的人给坑了,应天是徐阶的老家,他大力推行改革,甚至要求把徐阶家的土地划出一半给农民。这下子再次把徐阶惹恼了,真是谁搭上海瑞,谁倒霉啊,于是参了海瑞一本。

被降职的海瑞不甘心,给皇上写信,把所有官员讽刺成都是妇人,并提出了辞职,这下子没有朋友的海瑞,再无人保了,辞职在家。

本以为张居正执政后,能再次启用海瑞,可惜他多想了,张居正评价海瑞:

“海瑞秉忠亮之心,抱骨鲠之节,天下信之。然夷考其政,多未通方。只宜坐镇雅俗,不当重烦民事。”

等到张居正病逝后,万历皇帝又想到了这个道德楷模,起用海瑞为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这本就是个虚职,类似于学校荣誉校长的职务。可惜海瑞还是想干事,惹怒群臣,最后73岁高龄的海瑞死在任上,仿佛很多人都很高兴,万历皇帝还:

“赐谥忠介,追赠太子太保。”

海瑞没有儿子,死了之后,王用汲去探望,看到家中穷苦的样子,落下泪来,当地百姓自发送丧,哭声震天。

不知道《海瑞驯虎》中的海瑞,如果知道自己拼尽一生也没有改变的现状,会不会改变主意,把胡公子好好招待一番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