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和珐琅彩、烧蓝的区别

如题所述

1、珐琅彩:其实就是附着在器物表面一种玻璃质的东西而已。主要是将石英、长石、硼砂、氟化物等为原料按适当的比例混合,再加入金属氧化物为呈色剂,研成粉末,再烧制而成的矽酸化合物和硼酸化合物的混合体。“珐琅釉”“瓷器釉”“玻璃”“琉璃”此材料都差不多的。主要成分就是矽酸盐类,区别在于附着的材料不同,为了能紧密结合必须考虑膨胀系数等因素,所以在制作的时候稍有差别而已。人们习惯把和附着在瓷器表面的叫“釉”;附着在金属材料上的叫“珐琅彩”附着在建筑材料上的叫“琉璃釉”而已。

2、景泰蓝:是特指掐丝珐琅彩。并不单是指铜胎的。金属胎的掐丝珐琅都可叫景泰蓝,所以景泰蓝还有银胎,金胎等。所以景泰蓝属于珐琅彩,所有的景泰蓝都可以叫珐琅彩,但是不能反过来把珐琅彩叫景泰蓝。

3、烧蓝:它是珐琅彩里面很小一部分,烧兰是特指银胎的珐琅彩。发珐琅彩和银胎不是容易结合牢固的,这点大家应该都知道,经常看到烧蓝脱落的情况,为了让珐琅彩和银胎更牢固的结合,以前的匠人主要采取了三种办法:(1)因为珐琅容易流淌,面积大容易脱落,所以工匠就想先用花丝掐成各种纹样、边框等这样即美观同时也能把珐琅釉分割成很多小块,这样就增加了附着力,珐琅也就不容易脱落。(2)一些比较厚实的银器,采取剔底的办法,在凹陷处填珐琅,这样也能很好的增加珐琅彩在银表面的附着力,这类比较常见的就是福建的剔底烧兰手镯,戒指等。(3)针对很多薄胎的银器,他们是用锤揲,压模等办法,现让银器凸出美丽的花纹,再在上面罩上透明的珐琅料,这样就利用了银胎表面的凹凸面,增加了珐琅彩的附着力。当然其他还有一些方法,单不是常用的,这里就不一一说明。在珐琅彩里面把第一种叫掐丝珐琅(景泰蓝),后两种统一叫“内填珐琅”或者叫“錾胎珐琅”。

对于景泰蓝藏品鉴别,不只要认清年代,另外在器型的选择上应该以人物、动物为最好。从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开始,景泰蓝就出现了仿制品,多数是仿造清代乾隆以后的器物。景泰蓝使用的主要颜料为珐琅釉料,伪造者为了降低它的成本,基本都用其它色料替代。

通常景泰蓝伪造的方法就是:先制做成铜胎,然后用铜丝掐成各种图案,接着将普通颜料研磨后填入灼烧,烧成之后镀金,再用细石将表面的硬棱边磨掉。最主要的就是在各道工序完成后还要在它的表面涂上一层杏干粥,甄选征集(wei94476)目的就是为了让它生锈。过几十天后把它表面的锈除去,再用胭脂油擦拭它一遍,让它的颜色和光润程度可以和一些旧的器物相混淆,但收藏家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分辨真伪(怎么鉴别景泰蓝真伪)。

张同禄大师和他的牛转乾坤

景泰蓝以明代的景泰蓝制品为佳,凡是明代的藏品,它的质料都是透亮并且不发磁,尤其是大绿色比其它颜色透亮的更厉害。它的性能与玻璃大致一样,它的颜色象有点像油绿的翠玉,红色像昌化的鸡血,紫色犹深色的旧紫晶,蓝色类似于蓝腚,白色类似凝脂,浅绿色发蓝,黄色与姜中拧出的浆汁稍微掺杂黄米差不多,其丝胎都是黄铜,镀金为大镀,它的器物上全有沙眼。到乾隆时期,无论何种颜色,它的料都是不透亮的而且发磁,因为明代透亮的料子,到此时已经见不到了。

所以它的丝胎大多是红铜,它的镀金也是火镀,乾隆所制的,以黄白两色为最佳,其黄色黄而发干,与煮熟的鸡蛋黄相同,后来仿制的,基本都是是黄中发绿或发红,与乾隆时的干黄色差很多。乾隆的白色也最难仿制,其中原因有二点:一个是它的白色与东渠石色没有差异,仿者则要用六品顶珠制做,然而顶珠也是非常不容易得到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它的白色白而且干,而之后的作料家虽然也防治发明了一种干料,但是烧时不易熔化,相比其他的材料,吃火特别厉害,如果不是精良的工匠制作,这样的器物特别容易受损伤,而不能成品。

景泰蓝的收藏价值

明代初期掐丝珐琅器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延至景泰年间特别受到皇帝的青睐,以至官里许多御用器具都改用该类掐丝器。 我们所指的景泰蓝收藏是指晚清和晚清以前用手工制作的景泰蓝。 因为景泰蓝的工艺繁复,须经过锤胎、掐丝、填料(珐琅釉)、烧结、磨光、鎏金等多项工艺,每项工艺都有很高的要求,不可疏忽,否则就会报废,前功尽弃,尤其是造型奇特的景泰蓝,如人物、走兽、各色的瓶件等,制作难度很高,非一般工艺匠可以完成。所以,当时一件上档次的景泰蓝产品制作所耗费的人工,几乎无可估量。

本文由香港纪伯伦邱先生整理撰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