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如题所述

随着我国的强大,我们的教育也在提升,从2001年开始我们的高校毕业人数持续增长,而且现在我们大部分都是大学生,就像他们说的“大学生满地跑”,但是我们仍然面临着就业困难的问题,下面让我们探讨一下。

教育与实践相脱节。

对于我们中国来说,我们的教育是应试教育,说白了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即“填鸭式学习”,老师把他们的知识一股脑的都扔给我们,只是让我们记住这个知识点,并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是这个答案。因为如此,我们只是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他,如果你让我去做这个实验,可能我会茫然,并不知道该怎么做,所以,我们只是在学校学到了基本知识,等到找工作的时候招聘人问你的动手实践能力,我们都不会,当然招聘方不会接受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白。

二、自我认知的不清晰。

我们在学校里因为成绩的优秀而骄傲,因为担任着学生会主席而高人一等,因为在学校里我们的顺风顺水而沾沾自喜,但是我们应该想到,学校和社会并不一样,学校里我们接触的都是我们同级或是比我们高一级的学姐,但是都是学生,我们接触的老师也都是和蔼可亲;但是等到社会上我们接触的都是比我们精明的人,对于他们来说我们也是从阶层开始的人。但是大学生的我们可能会心高气傲,我们并不愿意屈居于一个小小的职员,向往更高级的职位,但是,却没有考虑过我们在社会上也不过是一个白纸,什么都不懂,又没有过人的手腕和技能,又谈何看不上低位置。

就业困难反映的并不只是工位紧张的问题,还有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眼高手低,仿佛看不见职位小的,只看得见我们够不到的职位高的。因此我们不仅要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多问问,多思考,多脚踏实地,还怕找不到好工作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15
之所以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主要是大学生自我定位不清晰。

1.大学生为毕业做的准备不足,生涯模糊,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
2.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导致一毕业就着急找工作,没有提前考虑未来的职业规划。盲目找工作,没有经过企业对比,就随便进入一家企业工作,工作一段时间才发现不适合自己,就办理离职找下一份工作

教育与实践具有一定的脱节
,虽然教育设计倡导素质教育,但评价体系唯分数论,最后执行结果成了“填鸭式教育”,注重孩子的知识灌输,孩子最重要的行为习惯、动手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从小得不到系统锻炼。
大学生在校学到的只是书本上的“死知识”,只有实习的过程才能让他们把这些东西变为经验,所以在离开大学之前,他们毫无经验可谈。学生进入社会,理论知识无法适应职场实践要求。
第2个回答  2022-03-15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二、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三、高校专业设置错位。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四、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五、学生仍然期望过高。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15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3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六、 学生缺乏求职技巧。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七、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八、文科教育质量低下。由于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是十分隔膜,这也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大学扩招过程中间,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是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
第3个回答  2022-03-15
1、高不成。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难题从孩子进入幼儿园就开始了,虽然中国的教育设计倡导素质教育,但评价体系唯分数论,最后执行结果成了填鸭式教育,注重孩子的知识灌输,孩子最重要的行为习惯、动手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从小得不到系统锻炼,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全部是应试教育,包括985、211名校,大学生最重要的基本实习和毕业设计都是走过场了,学生进入社会,专业技能无法适应职场要求,自然就业就难了。
2、低不就。现在大中城市中,有专业技能的蓝领收入比高级白领收入还高,技能型人才十分短缺,但现在许多大学生怕苦、怕累、怕脏,眼高手低,不愿从基层做起,用人单位不敢用,也用不起。而大量的职业学院和技校毕业生更受欢迎。
3、不对口。现在的大学教育,专业设置远远跟不上职场需求,专业分工太细,学生缺乏职业规划,专业技能训练与职场需求不匹配、不对口,大才小用,高才低用,庸才无用的状况比较突出。
4、易替代。现在企业用工成本高,随着技术突飞猛进,大量雇主采用人工智能、自动化、机器人代替人工,不仅是从事简单重复劳动的人群,甚至连医生、教师、律师、会计师、分析师这样复杂脑力劳动者也正在被机器替代,人工智能虚拟技术和机器人开始进入试验室,很多博土的岗位也难保了。
5、需求少。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由于产能过剩,中小制造业大量倒闭,大中型企业不断兼并重组,用工需求减少,而过去这几年又是扩招最快的时期,加之,大量留学生归国,大学生供过于求已是不争的事实。
总之,大学生就业难是个系统复杂的老大难问题,要根本解决还是要系统施策,尤其是要加大教育的整体改革,改善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全方位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社会真正需要人才。
第4个回答  2022-03-15
大学生毕业季为什么会难就业?

一,教育与实践具有一定的脱节
虽然中国的教育设计倡导素质教育,但评价体系唯分数论,最后执行结果成了“填鸭式教育”,注重孩子的知识灌输,孩子最重要的行为习惯、动手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从小得不到系统锻炼。大学生在校学到的只是书本上的“死知识”,只有实习的过程才能让他们把这些东西变为经验,所以在离开大学之前,他们毫无经验可谈。学生进入社会,理论知识无法适应职场实践要求。

站在企业的角度,企业要找的是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人选,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不清楚社会究竟是怎样的变化,还有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专业不对口,这就对他们的要求持续增加。

二,自我定位不清晰
1.大学生为毕业做的准备不足,生涯模糊,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导致一毕业就着急找工作,没有提前考虑未来的职业规划。盲目找工作,没有经过企业对比,就随便进入一家企业工作,工作一段时间才发现不适合自己,就办理离职找下一份工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