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审计风险?

如题所述

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源于审计客体方面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审计风险

    从根源讲来自审计客体,固有风险则是其根本因素。它是审计主体进行审计活动直接考察的对象与依据,一切审计风险均与之有关。

    首先,被审计单位的财务制度是否健全及会计工作是否规范是固有风险形成的根本原因。作为审计主体的审计机构或人员,并不直接参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对于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和其他资料是否真实可靠,并不十分清楚,往往是以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这些资料为基础进行事后审计。因此,审计的质量有赖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其次,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是否完善是控制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审计机关实施审计的基础。如果被审计单位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工作人员同时兼管了不相容的职务,就增加了舞弊的可能性。这类问题有时难以被审计人员发现而使风险增加。

    再者,影响控制风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状况。企业经营状况越稳定,管理越健全,内部机构设置越透明,其经济活动就越规范,控制风险也就相对较低。反之控制风险相对较高。

    源于审计主体方面的检查风险

    首先,个人专业水平、审计技能及工作经验等因素是制约检查风险的重要根据。审计工作由始至终需要一种很强的专业判断能力,它来自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审计风险的主观性因素。如果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越高、审计经验越丰富,那么对审计对象的把握能力就越强,所发现虚假信息及挖掘问题的本领就越高,反映到审计主体方面的检查风险概率就越低。反之,审计检查风险概率就越高。

    其次,个人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等非业务因素也是制约检查风险的内在根源。在实践中,如果审计人员责任心不强,缺乏职业道德,会影响到对审计事项的准确评判与把握,影响到审计的质量,使审计结论偏离事实,审计风险势必增大。

    最后,审计主体选择审计方法本身也是形成检查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抽样审计是审计的基本方法。由于抽样水平受到审计人员自身的能力以及审计经验的限制,极易产生误差、遗漏,造成抽取的样本不能代表总体特征,审计风险势必增大。

规避审计风险的主要对策

    面对审计风险应采取分析性对策

    一是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收集和整理审计风险资料,评估审计风险,分析选择风险最小的方案,并采取相应有效的控制措施。

    二是在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十分薄弱,账证记录不全,会计核算存在过多的不确定因素时,可停止审计或拒绝发表意见;也可以待其完整建账后,再开展审计工作。

    三是对审计结论的表达持谨慎态度,详细、清楚地说明实施审计的范围和事项,并只对此负责,避免使用绝对化的表述。

    四是分清风险产生的原因,如涉及其他部门或个人,与其联系,通报情况,要求其承担相应责任,从而把风险转移。五是提高审计机关权威性和审计人员风险意识,有效地抗拒来自审计工作外部各方面的压力和干扰,保证顺利完成各项审计任务。

    控制审计风险应采取主动性对策

    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人是决定因素。一是要求每个审计人员排除一切干扰,廉洁自律、团结协作,精益求精。二是要注重案例分析和理论研究。经常召开典型案例分析会,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理论、新方法。三是在审计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审计准则,使审计行为符合准则的要求。四是严格按照《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的要求实施审计,并在此基础上,对控制办法进行全面量化和细化。五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规避审计风险应采取技术性对策

    一是要加强审计项目管理,包括项目计划的编制、项目实施过程重点、难点的控制。

    二是要建立项目主审负责制,明确主审人员的权利和义务。

    三是要重视审计文书撰写。审计文书必须认真推敲,力求无懈可击。此外,项目方案、工作底稿、调查方法等共同构成审计质量的技术要素,也是项目管理不可忽视的内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3-09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