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分层概括

如题所述

全诗共分三个层次。

1、第一段的听说天姥山,羡慕天姥山到第二段的去天姥山表现的是李白求仕心切,为了自己的抱负感慨的走向长安城。大有我辈岂是蓬蒿人之意。

2、第二段从登山开始用美丽的景色铺就天姥山的美丽壮阔。用来表现李白进入朝廷后初期受到重用之时对朝廷的依赖好感。而“忽已暝”三字表示他已经陷入其中,眼睛已经被迷惑看不见真正的事实。然后忽然间“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表示他已经开始得罪权贵,失宠。但这只是惊,不是贬。后来“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则映射自己失宠,天颜巨变。而自己则一直在这种“得”与“失”中挣扎。到了顿悟后的境界,“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才发现这一切的一切不过是一场梦。

3、最后一段表现自己对这种黑暗朝廷的不屑与自己性格上的洒脱。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李白出翰林之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天宝四载(745年),李白将由东鲁(在今山东)南游吴越,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题解: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虽离奇,但不做作。

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梦游天姥吟留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7
  知道天姥山在哪吗?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
  知道我住在哪里吗?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
  那地方我骑个摩托半个小时就到了。
  这首东西我实在是再熟不过了……

  嘿嘿,我不是来回答问题的,我是来炫耀的,哈哈哈哈哈哈。

  不过,这是我在资料里查到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全诗共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1-4行),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piāo miǎo),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这是引起梦游的动因。大意是说,海外来客谈论瀛洲仙山的美妙景致,实在令人神往,只是难以追寻。而浙江人所谈的天姥山那时明时暗、扑朔迷离的云霞却是可能看见的。天姥山高耸入云,横贯天际,气势简直超出了五岳而盖压赤城山。与天姥山毗邻的天台山高达四万八千丈,但与天姥山的雄奇壮观相比,它也显得矮小卑微,像要倾倒在天姥山的东南脚一样。诗人的真正意图是发挥想象表现梦幻的美好和现实的差距。

  第二层次(5-17行),为梦游天姥的全过程,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ní)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是全诗情节内容的主体。

  第二层次又可细分为三小层次。

  第一小层次(5-8行)写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和梦游的路线。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云梯。再一次描写了天姥山的迷人境界。

  第二小层次(9-11行)写山中所见所闻。先写天姥山的高且奇:在半山腰可以看到从大海中喷薄而出的一轮朝阳,耳畔又响起天鸡那美妙动听的啼鸣。接着写山的深且远:山路是千岩万转崎岖险峻的,而烂漫的山花又如此迷人,使人留连忘返,倚石稍憩,不觉天色已晚。暮色之中,熊的咆哮,龙的鸣叫,像惊雷一样在岩泉山谷间隆隆作响,使密林为之战栗,峰峦为之惊悚。不仅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静态的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后面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

  第三小层次(12-17行)进入游仙境界 。前面描写的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dàn)兮生烟。烈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是写诗人梦入仙境时的气氛:在令人惊悚(sǒng)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神仙居所的石门轰然一声裂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意思是:青色的天空广阔无边,太阳和明月照耀着神仙居住的镶金镂银的楼台,云神穿着霓虹作的衣服乘着马车纷纷从天而降,此时,“虎鼓瑟兮鸾(luán)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虎为云神鼓瑟,凤凰为云神驾车,群仙密密麻麻地列队迎候诗人的到来。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境对诗人的如此器重,与现实中诗人的遭谗(chán)被遣形成何等鲜明的对照呵!仙界愈是重才思贤,就愈显示出现实中权贵小人的嫉贤妒能,排斥异己,为诗歌结尾的激愤之情的抒发埋了伏笔。

  第三层次(18-23行),写梦醒后的感慨。仙境美梦在高潮陡然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áo xiáng)了,而是沉甸甸(diàn)地躺在枕席之上。一切荣辱都仿佛过眼云烟,因此李白才从梦境的幻灭中引发出“古来万事东流水”的“人生如梦”的感慨,其中凝聚了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

  写到此处,诗人并不就此搁笔,继而又掀起更加撼人心魄的感情波澜,“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表示他将放弃黑暗仕途,回到大自然中。向山光水色去寻找灵魂的慰藉。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

  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豪气十足的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是苦闷到极点后胸中愤懑岩浆的总喷发。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表明了李白对封建权贵永不妥协的反抗精神,也曲折地反映出他对当时上流社会中污秽(wū huì)、庸俗(yōng sú)、丑恶现象的鄙视和厌弃。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12-08
第一段:梦前——向往天姥。

教师归纳补充:诗的前两句,用“瀛洲”陪衬“天姥”,使人顿生遨游天姥之念。后两句用夸张、烘托手法突出描绘了天姥山高大雄伟的气势,令人无限神往,引出“梦游”之念。

②学生默读第二段,对照板书划分这段的层次。指名学生分层疏解第二段并概括段意。

第二段:梦游——奇特情景。

对照板书划分层次:入梦——登山——夜景——仙境——惊梦。

第一层从“我欲因之梦吴越”到“渌水荡漾清猿啼”。进入梦境。

教师提示:“我欲因之梦吴越”这句承上启下,既写出梦之所自,也交代了梦之所向,点明题旨。

提问:诗中写的一夜飞渡,湖月照送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词上体现出来?明确:用“飞”“送”两词,体现了诗人一路上急切兴奋和轻快的心情。

提示:这儿诗人用“绿水荡漾清猿啼”形象而生动地写出谢公居留之处的一派非凡景象。

第二层从“脚著谢公屐”到“迷花倚石忽已暝”。登山奇观。

提示:诗人“著”“屐”登天姥,两次提及谢公,有步谢公后尘之意。因为南朝谢灵运是李白仰慕的诗人,是被奸人诬陷下狱、惨遭杀害的。如今李白也遭谗毁被逐出长安。李白怀念谢公,正表明他在感慨自己的身世。

提问:请从李白攀登天姥的见闻中,找出描绘天老高峻、雄伟的诗句和诗人留恋山景、乐而忘返的词语来。明确:“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可以想象天姥的高峻神奇;“千岩万转路不定”,可想见天姥的雄伟陡峭。“迷”“倚”“忽”等词表现了诗人为天姥胜景所陶醉,乐而忘返的情景。

第三层从“熊咆龙吟殷岩泉”到“水澹澹兮生烟”。山中夜景。

提问:体会诗人写天姥山夜景的前后两句的气氛有何不同?为什么?明确:前一句“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阴森逼人,使人感到天姥的险峻奇伟。后一句“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迷茫飘缈,气氛转而舒缓,为下文仙境的出现作铺垫。

第四层从“列缺霹雳”到“仙之人兮列如麻。”洞天仙境。

提示:“列缺霹雳,丘峦崩摧。”紧承上两句,写的是雷电交加、大雨将至的惊心动魄的景色。是洞天仙境出现前的铺写,映衬出仙境幻现的神奇。“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巨声过后,洞天仙景呈现在眼前。

提问:诗人从哪些方面来描绘洞天仙景的?明确:诗人从“洞天”内的建筑陈设,仙人的衣着行止,鸟兽的吹打驾车的三个方面来描绘的。“洞天”内富丽堂皇,雍雍穆穆,热闹非凡,真是令人神往!这段描写有声有色,光彩夺目。

提问:描绘这样的洞天仙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洞天仙境是“梦游”的高潮,这个“洞天”是个极乐世界,是诗人日夜所向往的乐土,所追求的理想。描绘这样的洞天仙境表现了诗人极度兴奋愉快的心情。这儿作者以夸张的手法、丰富的想象作铺陈的描写,从内容到形式都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仙境奇景正反衬了黑暗丑恶的现实。

第五层从“忽魂悸以魄动”,到“失向来之烟霞”。梦惊伤神。

提示:这一层道出了诗人在梦境破灭后的烦闷惆怅。“忽”“惊”二词,表明好梦不长,诗人从梦中惊醒。

提问:哪些词反映了诗人从梦中惊醒后面对着现实时的无限哀痛?明确:“长”“惟”“失”。

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诗人写“梦游”的奇特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