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摄影师André Kertész的资料

如题所述

André Kertész、《亚历山大•卡尔德与马戏团的像》、1929、黑白照片、18×24厘米。

亚历山大·卡尔德:巴黎时光, 1926-1933

真正去理解亚历山大•卡尔德(Alexander Calder)其实很难。人们将他置于二十世纪的雕塑神殿内,这一地位雷打不动,但他并不完全符合常规的学院叙事法则,从毕加索的“吉他”,到大卫•史密斯(David Smith), 再到极简主义以及其它。卡尔德称得上是那一时代最受喜爱的艺术家之一,但以完全严肃的视点去看待他并不容易。虽然,他曾经被允许可以随意给Braniff飞机彩绘(想到近来艺术界逐渐倾向于壮丽奇观的缔造,他的这番商业举动还是很有先见性的),但他的创作依然溜进了装饰艺术的框架中。尽管卡尔德的作品是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人们很少去思考这些作品的起源。这太令人惭愧了,因为他的作品可称得上独一无二的。日前,在惠特尼美国艺术馆举办的《亚历山大•卡尔德:巴黎时光, 1926-1923》(“Alexander Calder: The Paris Years, 1926-1933”), 将卡尔德迥异过人的艺术敏感力置于历史的语境去进行展示,揭开了他后期以及类似作品的创作源头。

1926年到1933年之间,卡尔德大部分时间都在巴黎。他的艺术家父母曾经也在那里居住过,家庭的这番经历,也许更增添了这位好奇而充满野心的美国年轻人对巴黎的向往,觉得自己应该来到这个众人向往的文艺之都。在他前往巴黎前,曾是学习机械工程的学生,做过插图师,画家。小时候,他喜欢用金属格和金属线做些好玩的小动物和玩具,让自己和家人开心。离开美国之前,他还出了一本书《做动物》 (1926)(Sketching Animals), 教大家怎么做小动物,这本书不仅讲述了日后创作的方法,也体现了他对动物王国的深深喜爱。而他内在的绘画天赋可从未离他远去。他就好像一个“金属线漫画家”一样,做了很多公共人物(Calvin Coolidge, Jimmy Durante)以及他在巴黎艺术圈所遇到的人们(费尔南德•莱热,阿米蒂•奥泽方,若安•米罗等)的头像。这些图像既像街头素描,又类似罗马的半身雕像。1929年他在一个名为《Montparnasse-Where the Muses Hold Away》的新闻影片中出现,用金属线做了当时巴黎艺术界一位重要的艺术人物Kiki的头像。彼时,“金属线圈男”的名声早已传播开来。

除了肖像外,卡尔德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题材上也跨越边缘艺术的方方面面,比如神秘的场景,动物,体育人物,以及他最爱的这些雕塑在规模和复杂性上各异,如1928年的《赫邱利和狮子》(Hercules and Lion), 《春天》(Spring), Romulus and Remus,规模相当大,艺术家的勃勃野心在此彰显无疑。《赫邱利和狮子》是一件引人深思的作品。这件作品从天花板上吊下来,表达了人兽之间残忍的争斗,它也体现艺术家日后的创作中一个重要的特点。这件雕塑失去了所有叙事意义,充满活力,犹如一团线条结成的抒情云状物。卡尔德在巴黎创作的第一组金属线雕塑是黑人歌唱家约瑟芬•贝克(Josephine Baker)的人像,当时在法国,他可是大明星,也是受欢迎的性别象征。卡尔德在创作贝克时,“性别”和“象征”并不那么一致,就如这一时期他所做的很多男性杂技演员一样,普遍缺少雄健的力度。与毕加索和马蒂斯不同的是,对于表现常规意义的性征和感官,他并没太多兴趣,尽管从某种程度而言,二者所描绘的感观世界和卡尔德有相似之处。卡尔德艺术作品中,性欲似乎只被表现成一种普通而简单的享乐。1930年的作品《猪》中,两头猪在交配。体积更大的雄猪是用较重的线做成的,以胜利的姿态仰天嚎叫。无遮挡的线架令母猪内部的解构一览无余,在可见性之外,人们不仅看到了作品的表面,还看到了它的结构。当然,在卡尔德的所有的线状作品中,并不是都有如此的哲学考究的,1929年的这两件较为低调的作品除外,《鱼缸》 和《金鱼缸》,这两件作品在哲学深度都有的一说。通过一条单独的线表现出三种物质(液体,固体和生物),形成了一曲微妙而多面的诗,这也是反直觉的一种创作,人们可以一直看下去读下去,但是又无法完全理解。追问

谢谢~看不到图~请问你是在哪找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