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铁岭开原的民俗传说等,急求,这是我们民俗的一个作业,希望有老乡能帮帮忙哦,感激不尽!!!

如题所述

二人转。
二人转起源并流行于东三省,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由于清末的社会动荡以及战争的缘故,文献记载大多不全,长期以来仅是在民间的流传,具体无从考证。

有记载,清道光二年(1822)年,吉林省怀德县八家子老爷庙(普济寺)的庙会上就曾演出过蹦蹦戏。早期的二人转没有女演员,女子角色全部由男扮女装。 随着流行地域的不同,二人转在发展中曾经形成东路、西路、南路、北路四个流派。其中东路以吉林市为中心,表演擅舞彩棒,有武打成分;西路以辽宁的黑山县为中心,讲究板头和演唱;南路以辽宁营口为中心,表演歌舞

并重;北路以黑龙江的北大荒为中心,追求唱腔的优美动人,故此历史上曾有二人转"南靠浪(舞),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耍棒"的民谚。后来各路表演取长补短,互相融合,表演的侧重不再像以前那样明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人转”的叫法才得以流传。四平、辽源、吉林、长春、铁岭等大、中城市,及西丰、榆树、梨树、德惠、双辽、扶余、镇赉等县,相继成立地方戏队(演出二人转)。一九五五年,女演员开始逐渐增多,二人转的演出基本

结束了男扮女装的历史。自此,男女开始分腔,演唱讲求科学发声方法。六十年代,“二人转”的剧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加强了编导工作,开拓了二人转的新剧目,丰富了音乐伴奏,改

进了服饰,充实了舞蹈美术,演员手持道具的种类有了发展变化。在内容上对古典剧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剔除“纸级、庸俗、丑恶的表演”;发展“健康、幽默、风趣的优良传统”。音乐唱腔要克服“单调、贫乏的倾向”;在表演上要求做到“唱的好听,舞的
优美,逗的风趣,扮的逼真,绝活精湛”,五功综合,雅俗共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05
fsdfsfdsffdsds追问

???

追答

自五台山副住持演智大师远游威远堡,看中龙潭山这块宝地,化缘建寺,七鼎龙潭寺香火绵延已近300年。龙潭山山有七峰,相连如环。寺庙前聚水二潭,常年不竭,传说有龙被锁潭中,故曰龙潭,七鼎龙潭寺由此得名。后几经修缮,龙潭寺规模渐大,声名渐显。1988年,七鼎龙潭寺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由正殿、观音阁、龙王庙、钟鼓楼、山门、凉亭等建筑构成。其中正殿又包括大佛殿、关帝殿、娘娘殿。各殿、阁、庙中分别塑有释迦牟尼、关帝、王母娘娘、子孙娘娘、观音菩萨、龙王等佛像、神像。形成了融佛教、道教、民间俗信于一处的寺庙文化特色。

第六任住持释果如至今依然记得恩师圆寂前对他的断语,“憨耳方正,以负重致远”,作为开原七鼎龙潭寺庙会传承人,释果如秉承恩师遗愿,致力于寺院建设和庙会活动,先后建成了钟鼓楼、天王殿、山门、僧舍等建筑,传承扩大庙会文化活动。

据开原市文化馆调查考证,七鼎龙潭寺庙会是辽宁北部地区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古庙会。早期的庙会活动,以求神拜佛为主。每逢庙会日,善男信女上香、求卜、许愿、还愿。在七鼎龙潭寺庙会日中,尤以农历四月十八最为兴盛。这一天庙前门庭若市,庙内香烟缭绕。缺子嗣妇女在子孙娘娘神像前烧香舍钱,往子孙娘娘身上小孩的脖子上栓红绳以求子;患眼疾者在眼光娘娘神像前上香以求眼病得愈;患咳嗽病者往瘊巴老爷手上挂咸菜疙瘩以求除病;腿脚有病者往施不全像上挂拐棍以求病愈。这种求子求福、祈求安康、企盼丰收的祭祀性活动,反映了当时辽北地区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寻求精神解脱的状态。

移至现代,龙潭寺庙会集市贸易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逐渐增加。特别是赶庙会的正日子,七鼎龙潭寺山门内外,设摊卖饮食的、卖小手工艺品的、卖农具的比比皆是;耍把戏、吹糖人的,说评书鼓书的,拉洋片的等各种文化娱乐表演到处可见,喊声、笑声、吆喝声、锣鼓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自此,七鼎龙潭寺庙会已形成了融娱乐观光、商品交易为一体的群众性、娱乐性复合型民俗文化形态。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