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内涵及相关关系

如题所述

1、摈弃师生关系中对“主客体”、“主导与主体”的僵化的、教条式理解,倡导“交往主体”。传统的教育学教科书中的观点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由于教师主导课程和教学进程,采用单向度的传授知识方式,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名无实,并未能体现出来。“教育即交往”将单向度的传授改变为双向的交流和沟通,从而改变了师生关系被动的局面,将师生放在人格平等的主体框架之上,从而实现了师生教学过程的互动与和谐。
   2、确立师生之间真实的、生成的、平等的交往关系的合法性。真实的师生关系一直在发展、变化,体现了一种动态的、生成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出现源于师生双方承认彼此的独特价值和合法权利,在这样的共识之下才能谈及民主、平等与交往。
   3、在交往中完成受教育者的自我建构过程,教育者同时获得积极的、主动的发展。教育即交往,改变了传统的认识,教师不再是“红烛”,点亮自己,照亮别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了“双赢”。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建构个体的知识、价值与情感方式,同时在与教师的交往中逐步完善自己,从而初步实现社会化;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自身也获得了发展。通过培养学生而完成了自己对社会的贡献和创造性的发展,将自身的价值与意义赋予教育工作,从而在教育过程中,成就了自我发展和进步的需要。
   4、师生双方共同追求一种“完整的社会人”的终极理想。
   由此不难看出,“交往教育”是针对传统的师生关系和对教育的片面化理解而提出,试图建立人们对教育的全新理解。在哲学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属于教育自身的合法化逻辑,这既符合历史的规律,也是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深刻揭示,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也是新的历史时代教育学理论思维自我反思的产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