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简介。加急!!!!!!

如题所述

满族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年前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一带地区。满族的直系祖先原称"黑水鞠",后发展为"女真"。
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女真各部,创立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建立后金,皇太极继位称帝后,率清军进关,统一全国,废除"女真"旧称,定族名为"满州",建国以后才通称为"满族"。
满族是一个英勇善战的马上民族,她在保卫祖国边疆、制止外国侵略方面作出了贡献。康熙年间,众八旗子弟就驱逐了沙俄侵略者,乾隆时又与西藏人民共同打败了英国殖民者。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也涌现了一批像陈翰章、关向应等英雄人物。
满族人民在文化方面也是颇有造诣,对祖国文化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世界公认的文学名著,语言学家罗常培,作家老舍等都是满族杰出的知识分子。

满族,现有人口9821180 人。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辽 宁省为最多,少部分散居在全 国各大中城市。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 2 0 0 0 多年前的肃慎人。肃 慎人,是满族的最早祖先。汉 代称“(扌邑)娄”,南北朝 时称“勿吉”,隋唐时称“( 革末)(左革歇左)”,辽、宋、元、明几个朝代则称 “女真”。长期生活在长白山以东、黑龙江、乌苏里江 流域的广阔地区。1 6 世纪后期,努尔哈赤崛起,以女 真人为主体融合了部分汉人、蒙古人和朝鲜人,形成了 一个新的共同体——满族。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 —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是1 6 世纪末参照蒙古文字 母创制的。后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加“点” ,称之为“有圈点的满文”或“新满文”。由于清代以 来大量满族迁入中原地区,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与汉 族交往密切,满族人民逐渐习用汉语文。

满族主要从事农业。散居城市的满族人大多从事工 业和文化科学事业。在历史长期发展进程中,满族同胞 对祖国的缔造和文化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莽势歌舞

满族在历史上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隋朝时,满 族祖先(革末)(左革歇左)人派使者去长安见隋文帝 “高祖(文帝)厚劳之,令宴饮于前,使者与其徒皆起 舞,其曲折多战斗之容”。(革末)(左革歇左)后裔 女真人有这样的习俗:女子成年后,行歌于途,歌唱自 己的身世、姿色、技能,以寻找伴侣。到努尔哈赤兴起 后,也继承了满族能歌善舞的传统。每逢佳节、喜庆、 婚嫁筵、出征、凯旋、祝寿、祭祀等都要歌舞尽兴,其 中“莽势舞”最具代表性。这种民间舞多在新岁和喜庆 之日跳,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成双对 舞,旁人拍手而歌,以击堂鼓伴奏。莽势舞进入宫廷后 ,由自娱性舞蹈变成表演性的庆典舞,改名为庆隆舞, 场面壮观,规模宏大。往往司琵琶、三弦、奚琴、筝等 乐器的就有6 0 多人,伴唱的1 3 人,舞蹈者5 8 人。 服饰有严格规定,伴奏的穿石青金寿字袍豹皮褂,伴唱 的穿蟒袍豹皮褂,舞蹈者穿黄画皮套,黑羊皮套,朝服 等。并戴有各种假面具,做骑马射击等动作。这种舞多 由满族狩猎和戎马生涯演变而来。此外民间还有“野人 舞”、“笊篱姑姑舞”、“童子舞”、“秧歌舞”、“ 萨满舞”等。

满族民歌也丰富多彩,如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风 俗歌曲、儿童游戏歌和爱情歌。满族人从小就在母亲唱 的“悠车曲”中长大,“巴补哇,俄世啊!悠悠小孩巴 补哇……”这首歌世代相传,家喻户哓。 满族风俗歌也很有特色。如迎亲路上的“官吹”, 闹洞房时唱的喜歌“拉空齐”以及丧葬仪式中的哭丧调 和大量的祭祀歌都很感人动听。满族民歌在大部是五声 音阶,结构简明,旋律流畅,感情真挚。

至今,在边远的满族聚居区爱珲等地,仍保留着富 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民族歌舞。同时,这一灿烂的文 化遗产也受到重视,经过挖掘整理后的莽式空齐舞,又 登上舞台,开创了满族舞蹈艺术的新时代。

漫话旗袍

旗袍是现代流行服装之一,在国际服饰橱窗里,享 有很高的盛誉。 旗袍是从满族古老的服装演变而来的。

旗袍,满语称“衣介”。古时泛指满洲、蒙古、汉 军八旗男女穿的衣袍。

清初衣袍式样有几大特点:无领、箭袖、左衽、四 开衩、束腰。箭袖,是窄袖口,上加一块半圆形袖头, 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马蹄袖平日绾起,出猎作 战时则放下,覆盖手背,冬季可御寒。四开衩,即袍下 摆前后左右,开衩至膝。左衽和束腰,紧身保暖,腰带 一束,行猪时,可将干粮、用具装进前襟。男子的长袍 多是蓝、灰、青色,女子的旗装多为白色。

满族旗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旗袍外套上坎肩。 坎肩有对襟、捻襟、琵琶襟、一字襟等。穿上坎肩骑马 驰聘显得十分精干利落。

在满族南迁辽沈,入中原后,与汉族同田共耦,受 汉族“大领大袖”服饰的影响,由箭袖变成了喇叭袖, 四开衩演变为左右开衩。

至本世纪3 0 年代,满族男女都穿直统式的宽襟大 袖长袍。女性旗袍下摆至(左骨右干)(小腿),有绣 花卉纹饰。男性旗袍下摆及踝,无纹饰。4 0 年代后, 受国内外新式服饰新潮的冲击,满族男性旗袍已废弃, 女性旗袍由宽袖变窄袖,直筒变紧身贴腰,臀部略大, 下摆回收,长及踝。逐渐形成今日各色各样讲究色彩装 饰和人体线条美的旗袍样式。由于旗袍非常适合中国妇 女的体形和贤淑的个性、民族的气质,后来这一源于满 族的传统服装渐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苛葩 ,受到国内外妇女的青睐和赞赏。

风味饽饽

饽饽是满族平时和节日的主要食品。饽饽是用粘米 做成的。有豆面饽饽、苏叶饽饽和粘糕饽饽等。豆面饽 饽是用大黄米、小黄米磨成细面,再加进豆面蒸制而成 。这种饽饽颜色金黄,有粘性,味香可口。苏叶饽饽是 用粘高粱面和小豆的豆泥混合拌匀,外面用苏叶包起来 蒸熟的,有一种苏叶的特殊香气,别具风味。粘糕饽饽 是用大黄米浸泡之后磨成面,在黄米面中间包上一些豆 泥蒸熟后则成。这种饽饽用油煎着吃,或蘸着糖吃都行 ,既香又甜。

满族的饽饽很耐饿,携带方便,风味独具,至到今 天仍是颇为风行的食品。

酸汤子也是满族的传统饽饽食品。它是用玉米面经 过发酵后做成的。先用水把玉米泡开,磨成水面,再用 布袋过掉渣滓,水面置桶里发酵,待到有酸味时,用漏 斗或机器挤成面条状,煮熟即可食用。有时发酵过大, 略有酸臭味,故又称“臭米子”。在辽宁叫“(左火右 叉)子”。东北城乡,还设有(左火右叉)子馆,专营 “臭米子”。

萨其玛是驰名全国的满族糕点。其前身,是满族的 一种传统糕点——搓条饽饽。制作搓条饽饽先把蒸熟的 米饭放在打糕石上用木锤反复打成面团,然后蘸黄豆面 搓拉成条状,油炸后切成块,再酒上一层较厚的熟黄豆 面即成。搓条饽饽是昔日满族的重要供品,所以也称为 “打糕穆丹条子”。后来,用白糖代替了熟豆面,成了 “糖缠”,更名为萨其玛,人们又称其为糖蓉糕。这种 饽饽色、香、味、形具佳,深受人们的喜爱。

满族饽饽品种繁多,各有特色。金黄的小窝头,酥 脆的炸馓子,松软的淋浆糕、细腻的大盆糕,此外,还 有金丝糕、太阳糕、凉糕、酒糕、春饼等等,数不胜举 ,各领风骚,都是满族的传统风味。

“落草”之俗

满族称婴儿降生为“落草”。妇女临产时,将炕席 卷起,放块石头压在席卷上,拿一些谷草铺垫在炕上, 将孩子生在草上,故称“落草”。这种习俗带有浓郁的 狩猎民族古朴、粗犷的遗风。干草既可防湿,又可以御 寒。

如果生个男孩,就在家大门边悬挂木制弓箭,俗称 “公子箭”。这并非真的弓箭,而是用树枝煨成弓,用 红布缠三支箭,预祝孩子长大成名以后成为一名精骑着 射的男士。如果生个女孩,则在大门右边挂一块红布条 ,象征吉祥。挂红布条逐渐演变为产房的标志。产房不 许人闯入,因为生人会把奶水带走,谓之“采奶”。如 生人不慎闯入,还得做一碗汤送来,称为“还奶”。小 孩落生,要请一位本事大、性格好、长得好的人第一个 到产房,谓之“踩生”。据说谁踩的生,孩子长大后就 象谁。

孩子生下第三天,请一位儿女双全有威望的老太太 给孩子洗浴。洗浴在大铜盆进行,内置槐树枝、艾蒿、 热水等。老太太一手托着孩子,一手给孩子洗浴。边洗 边唱:“洗洗头,做王侯;洗洗腰,一辈要比一辈高; 洗脸蛋,做知县,洗腚沟,做知州”。最后,老太太用 一根大葱连打三下婴儿,边打边说:“一打聪明,二打 伶俐,三打明明白白的”。打完后,孩子的父亲将葱扔 到房上,亲友们一起贺喜。

孩子满月后,将悬于门上的“公子箭”和红布条收 回栓在子孙绳上,放在西墙正中北侧的子孙袋里,旁边 供奉着“佛托妈妈”,是保婴之神,满族人家每到春秋 ,要祭祀佛头妈妈以求赐福。祭祀之时,把子孙绳从神 位前拉到院里柳枝上,家族里未婚男女和抱孩子的妇女 跪拜案前,众人叩首。萨满用柳枝蘸水洒向孩子头部, 又让孩子在香碟前熏一下,意在驱邪,随后取下子孙绳 上的五彩线,套在孩子的颈上。过三天把五彩线收回贮 在子孙袋里。因五彩线称为“锁线”,因此此俗谓之“ 换锁”。

婴儿满月之后睡悠车,这是满族育婴的一个传统方 法。悠车用薄木板制做,长2 公尺,宽1 . 5 公尺,两 头呈圆形,有底、样式如船。用四根绳子系在房梁上, 离地面有一定距离,将孩子放在悠车里。婴儿哭则乳之 ,不哭则摇之,十分轻便,母亲还可以干一些家务活。 满族人家生第一个男孩,悠车由姥姥家赠送。

为了避免孩子翻动从悠车上掉下来,也考虑孩子长 大后射箭胳膊平直,骑马腿的位置端正,便将孩子胳膊 肘、腿膝盖、脚脖处用带子捆绑起来,孩子动弹不得只 能仰卧。因此满族少年身体多健美,很少驼背弯腰。满 族以扁平头为美,因此多以小米或高粱装枕头,枕在孩 子头下,俗称“睡扁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2-22
满 族 简 介
满族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年前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一带地区。满族的直系祖先原称"黑水鞠",后发展为"女真"。
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女真各部,创立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建立后金,皇太极继位称帝后,率清军进关,统一全国,废除"女真"旧称,定族名为"满州",建国以后才通称为"满族"。
满族是一个英勇善战的马上民族,她在保卫祖国边疆、制止外国侵略方面作出了贡献。康熙年间,众八旗子弟就驱逐了沙俄侵略者,乾隆时又与西藏人民共同打败了英国殖民者。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也涌现了一批像陈翰章、关向应等英雄人物。
满族人民在文化方面也是颇有造诣,对祖国文化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世界公认的文学名著,语言学家罗常培,作家老舍等都是满族杰出的知识分子。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02-22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满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创制的。17世纪四十年代,满族大量入关后,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

满族自古好歌舞,古代舞蹈多由狩猎、战斗的活动演化而来。历史上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袍马褂,头顶后部留发梳辫留于脑后,戴圆顶帽,下穿套裤。妇女则喜欢穿旗袍,梳京头或“盘髻儿”,戴儿环,腰间挂手帕。满族入关后,其服装与汉族服装趋于一致,但旗袍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

习俗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忌讳: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 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婚俗
满族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一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 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长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亲,便 托媒人给子女许订终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种是男女双方互不认识,托媒人为子女订婚,并由媒人转交双方的"门户贴",开具双方的旗佐、履历、姓氏、三代。此外,还要互相检验生辰八字。

放定:即递财礼。分放大定和放小定两种。放小定是未来的媳妇拜见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亲时,得到财物。放大定叫做“过大礼”,俗称“下大菜”,就是选择吉日,男方将聘礼送到女方家。 结婚前一日,送亲的要喝“迎风酒”。新娘则离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称“打下发”。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车送亲,由其哥哥护送。彩车到新郎家时,洞房门前的地上放有一火盆,让喜轿车抬着新娘从火盆上经过,俗称"过火避邪"。为赶走或杀死随轿而来的鬼怪,新郎要向轿门虚射三箭;也有实射的,但一般都是朝轿底射,以免伤着新娘。接着,新娘被人扶出轿来到天地前,同新郎一同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拜完北斗后举世闻名行“撇盏”仪式。即头戴红盖头的新娘和新郎,面朝南跪在院中神桌前,桌上供猪肘一方、酒三 盅、尖刀一把,萨满单腿跪在桌前,一面用满语念经,一面用尖刀把肉割成片抛向空中,同时端酒盅齐把酒泼到地上。主要目的是乞求上苍保佑新婚夫妇,使他们子孙满堂,白头偕老。举行完以上这些仪式后,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搀进洞房。新娘过门坎时,在门坎上放有一副马鞍,新娘必须从上面跨过去。新房的床铺必须全科人铺设,洞房铺好后要在房内奏乐,称 “响房”。新娘入洞房时,一小女孩手拿两面铜镜,对新娘照一下,然后把铜镜挂在新娘的前胸后背。接着,另一小女孩递过两只锡壶,里面盛有米、钱等,新娘或抱在怀里,或夹在腋窝,俗称“抱宝瓶”,又叫“抱保媒壶”。当新娘在床上坐稳后,新郎用秤杆把罩在新娘头上的红布揭去,叫做 “揭盖头”。接下来便是夫妻喝交杯酒,吃合喜面、长寿面或子孙饽饽等。

食俗
满族民间农忙时日食三餐,农闲时日食二餐。主食多是小米和高梁米、粳米、干饭,喜在饭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梁米豆干饭。有的地区以玉米为主食,喜以玉米面发酵做成“酸汤子”。东北大部分地 区的满族还有吃水饭的习惯,即在做好高梁米饭或玉米馇子饭后用清水过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时捞出,盛入碗内,清凉可口。这种吃法多在夏季。

满族的饽饽历史悠久,清代即成为宫廷主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窝窝头”, 也称小窝头。满族点心萨其玛也成为全国著名糕点。较著名的还有清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北京小吃墩饽饽,河北承德小吃油酥饽饽,湖北荆州小吃猪油饽饽等。

北方冬天天气寒冷,没有新鲜蔬菜,满族民间常以秋冬之际腌渍的大白菜(即酸菜)为主要蔬菜。据传用腌渍的方法储存蔬菜,始于清顺治年间。用酸菜熬白肉、粉条是满族入冬以后常吃的菜肴。

满族人民爱吃猪肉,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辽宁沈阳市的满族餐馆那家馆有100多年历史的,该店经营的白肉血肠,被誉为正宗的满族风味。

典型食品:满族居住分散,各地均有代表性的典型食品,主要有:①白肉血肠。②火锅。满族传统风味菜肴。③酸汤子。辽宁岫岩满族的典型食品。④清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

节庆
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 “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 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牋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 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 ?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 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清明节:上坟祭祖时不像汉族纸钱后在坟顶上压钱,而是在坟上插“佛朵”。“佛朵”是满语,译为汉语为“柳”或“柳枝”。根据满族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孙,为表明后继有人,要在坟上插柳。 ?
端午节:满族过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其风俗与汉族相同。 ?

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 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 ?

中秋节:满族人家过中秋节也吃“团圆饭”。此外,月亮初升之际,还要供月。即在院内西侧向东 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 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

腊八节: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小年: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 “送灶王爷”。
第3个回答  2006-02-22
满族,现有人口982.1余万人。满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其余大部分分布在河北、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山东、福建等省区,一小部分散居于北京、天津、上海、西安、成都、广州等大中城市。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通古斯:内蒙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族,旧称“通古斯”。语族。满文创制於16世纪末。17世纪40年代,满族人大量入关以后,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

满族信仰萨满教,崇拜祖先,佛教在其生活中也有影响。�

17世纪初,建州女真左卫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创建了八旗制度。1635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废除旧称“诸申”(女真),改族称为满洲,次年即帝位,定国号为"清"。1644年3月,李自成攻克北京,辽东总兵吴三桂请求清入关镇压,清摄政王多尔衮于当年4月率清军入关,5月进入北京,10月顺治帝从盛京(沈阳)迁都北京,建立了清朝。�

居住在农村的满族人,其住房继承了传统的建筑形式,院落围以矮墙,院内有影壁。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 ,大门朝南。西间称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以西炕为尊,俗称“万字炕”,供有祖 宗神位,西墙上有祖宗神板。房舍窗户多用纸糊,房梁上常悬有悠车,婴儿放在悠车裏,听 著母亲的摇篮曲安睡。�

历史上,满族男子喜欢穿长袍马褂,头顶后留发,束辫垂於脑后,戴圆顶帽,下穿套裤,脚著呈船形的双鼻皮条布鞋。妇女则多喜穿旗袍,梳京头或"盘盘髻",戴耳环,腰间挂长手帕。满族入关后,满汉服装渐趋一致,但旗袍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下来。经过不断改进,旗袍的样式逐渐成为直领、窄袖、右大开襟、钉扣袢、紧腰身、长至膝下、两侧开衩,穿上后既能体现身姿,又可显示女性的高雅大方。�

最能代表满族饮食文化的莫过於“满汉全席”。这种宫廷佳宴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中的满族菜肴无论在选料、制作和吃法上都保持著满族特色,制作菜肴的山珍如猴头菌、人参、鹿茸等大都还是来自满族的老家--“白山黑水”。此外,满族还有许多风味小吃和种类繁多的点心,"萨其玛"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种。�

满族在历史上精于狩猎和征战,因此他们的传统体育专案大都与此相关。清朝历代武举考试的内容就是骑马、射箭和举重。如今骑射已经衰落,但举重一直沿袭至今。此外,还有八旗兵训练中的跳马和跳骆驼。跳马就是在马飞跑时,骑手纵身跳到马背上;跳骆驼有所不同,骑手要从奔跑的骆驼后面纵身而上。摔跤满语称作“善扑”,摔跤时双方两臂交叉、顺肩至腰相互抱住,然后尽力拼摔。如今,这些跃上敌骑、擒拿敌人的军事技巧已变为饶有风趣的传统体育活动。�

满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莽势”、“空齐”是传统舞蹈,多在节庆的宴会上跳。舞时二人相对,举一袖於额,反一袖於背,盘旋作势,称?quot;莽势";舞者歌唱时众人拍手以“空齐”二字相和,叫“空齐”。“清音子弟书”是八旗子弟於18世纪中期创作的一种只有唱词,没有说白,配合鼓板、三弦演唱的新鼓词,是满族人民喜爱的一种曲艺形式。�

满族在科学工艺方面具有很大的成就。康熙主持编修的《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皇帝舆全览图》等书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水利专家撰写的《河工器具图说》是中国最早的水利专著;陶瓷专家唐英在清代创立了"唐窑",其工艺奠定了中国现代陶瓷业的基础;复旦大学教授满族人秉志是中国现代生物学的奠基人。�

满族在文化艺术方面同样是人才辈出,如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五四”以后的著名文学家老舍、端木蕻良等。此外还有京剧程派创始人程砚秋、相声大师侯宝林等,他们都以卓越的成就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满族文化非常发达。入关之前民间文学十分丰富,以神话、传说、歌谣的形式代代相传。入关之后,吸收汉文化的精华,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书画家。我们熟悉的有文学名著《红楼梦》及其作者曹雪芹、著名文学家老舍、端木蕻良等等,他们都以卓越的成就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第4个回答  2006-02-22
满族

Manchus

满族是黑龙江省的一个主要民族,现有91万多人。散居在全省城乡各地,80%左
右居住在农村。
满族是女真的后裔,黑龙江省是满族的发祥地。早在周朝,满族人的祖先就居住在阿
什河流域。公元12世纪女真人首领完颜阿骨打在阿城市建立金朝;1635年皇太极废
除女真旧称,定族名为满洲。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全国,大批满族人随之进关。现
宁安市一带的满族土著居民较多,黑河、嫩江、齐齐哈尔一带的满族人多是清朝康熙年间
为加强北部边防,从吉林、宁古塔等地征军来屯垦戍边的;双城、五常、阿城等市的满族
人,多是清朝乾隆年间从北京移民来的。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满族人是从吉林、辽宁为
谋生而来的。
满族是骑在马背上发展起来的民族,崇尚骑射的传统至今保留,在满族乡村,生了男
孩就挂一张弓,以期他长大成为一名优秀的射手。满族妇女的旗袍,如今已风靡全国。满
族人禁忌杀狗、食狗肉和戴狗皮帽子,相传这是努尔哈赤因被狗相救定下的规矩。
满族人很重视礼节。少辈对长辈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三天不见长辈的见后就请
安,五天不见长辈的见后就得打千。打千的形式男女有别,男人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
女人双手扶膝下蹲。
满族人过年节,多用黄米面包豆馅蒸豆;杀猪请四邻,吃大块肉,喝大碗酒。正月
里,青年男女喜欢扭秧歌,开展比赛。正月十五成群结队观冰灯。现在每年哈尔滨、齐齐
哈尔等地举行冰灯游园会,就是从满族人那沿袭下来的,不过,冰灯越制越精美了。

参考资料:http://www.traveler.net.cn/travel/jingdian/minsu/man.htm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