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质量管理的内容?

如题所述

采购质量管理的内容采购质量管理的目标就是要遵循采购质量管理的原则,保证采购的原料和设施、设备满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要实现这一目标,采购部门的工作内容一般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采购部门本身的质量管理;二是对供应商的评估、认证、监督以及产品的验收;三是采购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1.采购部门的质量管理
(1)物料采购的计划与组织管理。物料采购管理,是从生产计划排单,接受采购任务,编制采购计划,到选择供应商以及价格谈判、签约以及跟踪催单等全过程的实际运作和管理实务。物料采购并不是单一部门的独立的经济活动,它涉及采购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协调、采购信息的收集、对供应商的考察、在采购中应用一定的策略、选择恰当的采购方式和适当的采购价格谈判技术等等,在决定购买之后,还要签订采购合同,最后就是采购的跟单等一系列工作。整个过程的管理需要在详细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事先制定科学的制度和程序,然后依照这些制度和程序开展工作。这里应该强调的是要想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采购计划的科学编制需要准确掌握需求,这又建立在一系列大量的统计分析基础之上。
(2)物料采购供应的协调工作。采购部门和生产、经营部门之间是供求关系,两者之间可能会因各种原因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这时双方应从大局出发、从企业的整体利益出发,进行良好的、坦诚的沟通和协调,避免因部门或个人利益影响整体利益,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和经营水平,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物料采购供应的控制工作。采购活动涉及资金的流动和企业内外部多方的利益关系,必须注意减少或避免因失误或舞弊行为导致企业的整体经济利益受损。因此必须建立一系列的采购控制制度,这主要包括采购计划制度、请示汇报制度、资金使用制度、到货付款制度、采购绩效考核和评价制度等。实践证明,科学的机制比人制更加公平、科学制度,更易被接受。采购部门是企业一系列采购工作的执行者,采购质量管理首先是采购部门的质量管理。可以说采购部门的质量管理是采购质量管理的基础和保障,这其中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关键。
2.供应商认证、评估、监督和产品的检验
(1)供应商认证、评估和监督。商品采购首先表现为采购商与供应者之间的商品交换活动。采购商品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最终产品的质量,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服务水平,二采购商品的质量又取决于供货商的经营管理意思和水平已经质量保证能力。当然,这又需要一套科学的制度和严格的程序做保障。
(2)产品检验。本条所讲产品检验主要是指原材料、外购原材料、外购配套件和外协入厂时的检验。这是保证生产正常进行和确保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尽管事前已经采取可上述诸多质量管理的措施,但是由于供货商的成品检验和发货检验标准可能与自己的控制标准不一致,或者可能存在检验失误;或者产品会再储运、流通环节发生某些质量变化等原因,产品的质量检验仍是企业必须进行的工作。当然在诚信机制还不完善的今天,还可以防止不法供应商恶意的质量欺诈。产品检验工作要遵循正确、及时、公正的原则,从源头上位最终产品的质量提供有效保障。具体说产品的质量检验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业:严把原材料质量关,确保最终产品质量;通过质量检验,对供货商进行相应的质量监督,也是进一步评价选择供货商的依据;发现问题分清责任,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产品的质量;摸清产品的质量状况,有利于保管保养。如果发现产品容易受潮,应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产品在保管的过程中变质,影响使用。
为了确保外购物料的质量,入厂时的验收检查应有明确、有效的检验标准;建立科学、严格的检验管理制度;还要配备满足实际要求的检测人员,采取先进、可靠的检测手段,按照规定的检查内容、检查方法及检验数量进行严格的检验。原则上说,供应厂所供应的物料应该是100%合格。在进货检验时,如果不适宜全检,而使用抽样检验时,必须通过双方协商等方式预先规定科学可靠的抽检方案和验收制度。必须指出,凡是原材料、外购件、外协件进厂时必须有合格证或其他合法证明书,否则应不予验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04
采购要求吗、
第2个回答  2016-12-20
采购部门本身的质量管理是企业质量管理的一项基本管理活动,它的根本任务是根据生产的需要,保证采购部门适时、适量、适质地向生产部门提供各种所需的物料,做到方便生产,服务良好,提高经济效益。
(1)物料采购供应的计划工作
在面临较复杂的采购情况下,针对多品种多批次的需求,采购部门进行需求分析,涉及企业各个部门、工序、材料、设备、工具及办公用品等各种物料,进行大量的、彻底的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编制物料采购计划,并检查、考核执行情况。
(2)物料采购供应的组织工作
依据物料采购计划,按照规定的物料品种、规格、质量、价格、时间等要求,与供应商签订订货合同或者直接购置。
①运输与组织到货。确定供应商与采购方案后,根据采购计划内容(包括质量、运输方式、交货时间、交货地点等)要求,组织运输与到货,并尽量在合理时间内提前完成。
②验收。物料到货后,根据有关标准,经有关部门对进厂的物料进行品种、规格、数量、质量等各方面的检验核实后方可入库。对于质量连续不合格的物料供应商,一方面提请供应商进行质量改进,另一方面,如果供应商的物料质量已经达到极限,则应从物料设计系统人手,选择适合大批量生产的物料种类。对于质量连续符合标准的物料供应,则可以考虑对供应商实行免检。实行免检的物料事先要签订“质量保证协议”,并列出相应的处罚措施,从合同上对供应物料质量进行制约,提高供应产品的质量。
③存储。对已入库的物料,要按科学、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妥善的保管,保证质量完好、数量准确、方便生产。
④供应。根据生产部门的需要组织好生产的物料准备工作,按计划、品种、规格、质量、数量进行发送。
(3)物料采购供应的协调工作
在一个企业中,采购部门与生产部门由于分工往往会产生一些矛盾与冲突,对这些矛盾与冲突就需要进行协调,协调的对象归根到底是人际关系,应通过沟通来克服障碍,从企业的目标和利益出发进行协调,从而达到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4)物料采购供应的控制工作
由于采购活动涉及资金的流动以及各方的利益关系,为了减少贿赂所带来的采购物料质量差以及采购活动所带来的风险,必须加强采购控制工作,建立采购预计划制度、采购请求汇报制度、采购评价制度、资金使用制度、到货付款制度、保险制度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