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技巧?

请教;英语翻译技巧,我读英语时只能翻译出大概意思,却总是不能精确的翻译或知道大概意思是什么,却不知道怎么用文字表达出来?文章中的英语单词知道是什么意思,可是如果按照单词本身的字意翻译却又不对,有谁能教教俺啦,多谢啦?

翻译类题在初中英语试题中出现的频率极高,试题形式主要有翻译填空、翻译句子、英汉词组互译、选择正确译句等,而中考翻译类题采用最多的还是“翻译填空”这种形式。下面就谈谈翻译填空题解题技巧。

先说这类题的出题形式吧!这类题一般采用根据给出的汉语句子完成英语句子的形式,一般空出几个空,空格内有时限填一个词,有时不限制词数。要求同学们补全空格从而使所要表达的意思完整。还有一种出题形式是给出汉语句子和几个英语单词,要求把这几个词按照汉语意思排列正确的顺序,有时还需要加上几个词。

那么翻译填空题常把哪些部分空出来呢?即它常考查哪些内容呢?先看几道题吧!

1.多喝水,这对你的健康有好处。

Drinkmorewater.I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yourhealth.

2.外面正下着大雨,你最好呆在家里。

It\'srainingheavilyoutside.You\'d

__________________athome.

3.这个故事和那个故事一样有趣。

thisstory,is,interesting,thaton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以上各题不难看出翻译填空题所考查的主要内容:(1)一些常用词组和短语。如:begoodfor等。(2)一些常用词语的用法。如:hadbetter后接动词原形等。(3)一些常用句型、句式。如:as...as等。这类题的解题步骤是什么呢?

第一步,先读一下汉语句子,了解这个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

第二步,跳过空格读一下已给出的那部分英文内容,然后再仔细分析一下要求翻译的英语。

第三步,观察一下要求翻译的汉语,然后联想一下相关词汇和句型,再考虑语态、时态、词形变化、主语与主谓一致等问题。

第四步,试填空格。不要一看空格就填,有的同学一看“照顾”就填lookafter,实际上根据情况还可填takecareof或takegoodcareof。若对第一个空格要填的词没有把握时,可试看从下文中得到启示?

第五步,将已填好的句子再读一遍,从时态、语态、词形、数的一致等方面检查一下,若一切没问题,该题就OK了。

解题步骤掌握了,做题时还要注意可以缩写的词汇。因为这类题的空格是一定的,多填或少填都是不对的,即使意义相符也不合乎答题要求。填空时一定要灵活。

看看上面几个题的答案吧!第一题考查的是词组begoodfor,应填isgoodfor;第二题考查hadbetter后用动词原形,填betterstay;第三题答案为:Thisstoryisasinterestingasthatone.

要做好这类题,平时应怎样做呢?

1.熟练掌握常用词和词组。2.熟练掌握各种句型结构。3.掌握语法知识。4.熟读课文,因为有些题可能会出自课文原文。5.平时要加强这类题的训练。

词类转换是英汉翻译很重要的手段之一,运用得当,可使译文通顺流畅,否则译文可能生硬晦涩。下面将英汉互译中最常见的词类转换现象介绍如下。

1.汉语中的动词转换成英语中的名词

汉语中动词用的较多,除了动宾结构外,还有连动式、兼语式等两个动词以上连用的现象。英语则不然,一句话往往只有一个谓语动词,但英语中的名词比汉语中的名词用的多。基于两种语言的这一特点,在汉译英时常把汉语中的动词转换为英语中的名词。如:

你必须好好地照顾病人。Youmusttakegoodcareofthepatient.

他善于观察。Heisagoodobserver.

在上述两句中,\"照顾\",\"观察\"都是动词,但译成英语,则用的是名词care和observer。

不过,在翻译过程中,有时也要把汉语中的名词转换成英语的动词。如:

他的演讲给我们的印象很深。Hisspeechimpressedusdeeply.

2.汉语中的动词转换为英语的形容词

汉语中一些表示知觉、情感的动词,往往可以转译成英语形容词,通常用\"be+形容词......\"的结构来表达。如:

我为他的健康担忧。Iamworriedabouthishealth.我们对她所做的一切感到满意。Wearesatisfiedwithwhatshedid.

3.汉语中的动词转换成英语的介词或介词短语

与汉语相比,英语用介词较多,而且有一些英语介词本身是由动词演变而来,具有动词的特征。因此,在汉译英时,汉语中的动词常可用英语中的介词或介词短语来翻译。

露西和莉莉上同一个学校。LucyandLilyareinthesameschool.

我反对这项法律。Iamagainstthelaw.

4.汉语中的形容词转化为英语中的名词。如:

你说他傻不傻?Don\'tyouthinkheisanidiot?

他的生日宴会很成功。Hisbirthdaypartywasagreatsuccess.

5.英语中的形容词转化为汉语中的名词。如:

Robinhoodoftenlootedtherichandhelpedthepoor.罗宾汉经常劫富济贫。

6.英语中的副词转化为汉语名词。如:

WhatisthefaretoNanjingandback?去南京一个来回车费是多少?

Sheisphysicallyweakbutmentallysound.她体质差但头脑健全。

当然,英汉互译中的词类转换远不止这些,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翻译过程中不断归纳、总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31
提供几个百度文库里面的文档给你,这个里面写了英语翻译技巧,觉得挺好的。http://wenku.baidu.com/view/ad658a68a98271fe910ef975.html http://wenku.baidu.com/view/064d605f804d2b160b4ec063.html http://wenku.baidu.com/view/aa44e8d276a20029bd642dc3.html 如何提高英汉互译水平的几点技巧

要: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结构及各自文化系统间客观存在着巨大差异,为了使学生能很好地进行英汉互译,翻译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本文主要强调以英汉互译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法,增强翻译技能意识,并提出翻译与美学的结合。
  关键词:
英汉互译
提高
技巧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地的人们联系得更加密切,国人对西方的交流也越发频繁,为了加强对对方的更多了解,真正做到通过语言理解它所表达的信息,增强学生的英汉互译能力就显得颇为重要。阿尔布雷希特·诺伊贝特(Albrecht
Neubert)论述了英汉互译能力的7个特征:复杂性(complexity)、异质性(heterogeneity)、近似性(approximation)、开放性(openness)、创造性(creativity)、特定性(situationality)和历史性(historicity),它们错综复杂,构成英汉互译能力的背景特征,贯穿整个英汉互译过程。一个成功的译者所具有的英汉互译能力意味着他掌握了各种知识、能力和策略,并在英汉互译中运用自如。此外,引申的解释强调英汉互译能力尤其应建立在语言和语用的能力之上,这种能力的总和是一种复杂的认知网络,由知识、能力和策略构成。
  为了提高学生的英汉互译水平,我们不妨在英汉互译的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技巧。
  1.以英汉互译过程为导向来培养能力
  我们传统的英汉互译教学方法是教师选定一篇原文作为翻译任务,学生在课外独立翻译,再回到课堂将粗略的译文提交给教师进行对比审查。这种教学方式不是掌握翻译技巧、发展翻译能力的有效方法,而是使翻译教学滞后的原因之一,它客观上忽视了翻译活动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这种以翻译结果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在随之而来的对照参考“标准译文”进行学生译文错误分析的翻译评估中,加剧了不良后果的产生——课堂教学单一化、对立化,教学气氛压抑,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尤其是弱化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而过程教学法,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营造了畅所欲言、积极交流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贯穿了促进、引导学生对英汉互译过程的思考、回顾、解释,认识译者在英汉互译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树立“译文无定本”的理念。[1]在布置英汉互译任务的同时,提出一些相关问题以引导学生对英汉互译过程的关注与思考;当译文完成时,不强加给学生任何标准,不以“标准译文”评论学生译文中出现的问题,而是结合译文及其翻译过程进行分析探讨。教学中重点不在纠正错误,就翻译的对与错进行讨论,取而代之的是在讨论中,启发学生为什么这样翻译,如何思考而产生现在的译文,如何决策,影响选择和决定的参考因素,译文产生的效果,有何独特之处;教师以肯定的回答鼓励其建立自信心和想象力,这样当学生发觉自己的解释没有说服力的时候,自然就会意识到翻译有误或需要改进。
  在过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生生之间是合作互动的关系,生生之间的影响作用值得重视,他们在交流中不仅修改、充实、完善译文,而且互相启发,扩展视野,发散思维,加强认知能力。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堂翻译”(translation
workshop)尤其有利于过程教学法的实施。学生共同讨论翻译任务,一同经历翻译过程。
  过程教学法启发了学生的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初试翻译者不再盲目地实践,而是逐渐意识到自己在翻译过程中的行为和思维,译者在翻译活动中需要的知识、条件,需要解释自己的选择决定,从而理解掌握翻译活动的基本概念。教师不限定怎样翻译、如何操作,学生在探讨翻译过程中自然理解自己的工作状态,认识到从原文的理解到译文的产生这一转换过程中,经历了几个翻译阶段,译者的思维活动、操作程序是什么,利用了什么知识条件,发挥了什么作用。最后他们对英汉互译过程的描述,就会不乏独到之处和独特的见解。
  2.英汉互译练习的形式与文体多样化
  一般而言,英汉互译的教程注重基本功训练,难以顾及各种练习形式和文体。因此教师在使用中可补充更多的练习形式和文体,使学生在掌握英汉互译的基本技巧之后,能更快地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
  (1)练习的形式
  信息时代的翻译,不仅工作量大,而且要求速度快。大量的信息并不需要全文翻译,译者可以对原文加以压缩、摘编、概括或改写,以适应快速的工作节奏。因此,教师在重视训练学生全译能力的同时,还可训练学生的变译能力,包括摘译、编译、译述、缩译、综述、述评、译评、改译、阐译、译写和参译的能力。
  (2)练习的文体
  精选各类文体的篇章,包括反映当代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生活、习俗的新闻、科技、公文、政论、法律、小说、散文、戏剧等文体的篇章选段或短文,以及各类应用文,如广告、公函、契约、操作指南、产品说明书等。训练学生翻译各类文体的篇章,可以增强学生今后工作的适应能力。
  教师选择习题应注意针对性(教学的目的、重点、难点、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知识性、趣味性、难度、陌生度、生词量等,使之既能达到练习的目的,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强调英汉互译的技能意识
  在英汉互译教学中,我观察到学生比较注意教师对语言知识和翻译技巧的讲解,而对课堂练习和课下作业却存有厌倦情绪,他们错把英汉互译看成知识型学习,以为知识越多,翻译质量就越好。与知识型学习对应的是技能型学习。技能是运用知识的能力,立足于“会”,而不仅仅是“知”。每一次翻译实践都是运用知识的过程,即“练”的过程,英汉互译教学要“练”字当先,强调翻译的技能意识。德国翻译家威尔斯为这一理念专门著书《翻译技能》,指出“翻译技能不是用分析方法就可以精确定义的概念,而是以积累经验和以主观加工过程为中心的概念,它的基础是记忆、观察和联想”。[2]“翻译技能”和“翻译技巧”是有高低之分的,技巧高于技能,技能先于技巧。技能是翻译能力培训的基本要求,是首先要具备的。至于做多少技能性训练才能上升为技巧阶段,刘宓庆认为:“技能指标的达成,起码应该具有3万字(外译中2万,中译外1万)的实务经验;技巧指标的达成,起码应该具有10至15万字(外译中8至10万,中译外5至8万汉字。”[3]翻译课堂应把技能训练放在首位,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使学生们逐步摸索到翻译规律。
  成功翻译训练的结果显示的是递减和递增的发展曲线:递减的是翻译过程中的无把握的因素,递增的是对信息理解和重组的适度,以及克服存在于两种语言之间障碍的能力。学生们认识到“练”的重要性后,对做翻译作业就不再抵触了,因为他们知道今天培养翻译能力是为了明天提高求职的竞争力。
  4.在互译中构建翻译美学的理论框架
  前苏联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切奇拉泽认为,翻译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艺创作,它如同原著的创作一样要遵守艺术的一般规律。美学属于文化范畴,英汉互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所以英汉互译是一种美学交流行动,是一种美质转化行为。刘宓庆认为,翻译戏剧、诗歌诚然是艺术,翻译法律文书、科技资料、宗教典籍也都是艺术,因为翻译不能须臾离开选择词语、调整句式、修饰行文等艺术加工。[4]文化对翻译美学的重要意义是《翻译美学导论》的一大亮点,这也更加符合文化转型的大背景。在美学与翻译研究之间已经存在语言学这个中介,其以美学语言学为基石,翻译研究呼唤与美学联姻。翻译美学的贡献和创新在于从宏观到微观、从感性到理性,将美学理念全方位地渗透到对翻译现象和本质的思考中,逻辑严整,论述有力、自成一体,做到理念与方法统一,理论与实践结合。
  实践证明,在英汉互译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上四点要远比教师单独“注入式”的讲解理论和技巧,效果要好得多。当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可以通过收集学生反馈意见、调查教学效果、研究教学方法、修订或补充教学内容等途径,形成自己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翻译水平。

------------参考百度文库
第2个回答  2007-11-30
想要翻译的通顺,你得有好的文学功底,还有不要太死板,译意亦可。
第3个回答  2007-11-30
想要翻译的通顺,你得有好的文学功底,还有不要太死板,译意亦可。
第4个回答  2019-11-22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