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读书故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2-03
http://www.inedu.cn/stuu/pullulateSpace/writing/zw_detail_p00.aspx?wri_id=123971
该网址生动的讲述了:闻一多“醉书”;茹志娟“煮书”;王夫之“嫁书”;袁枚”吃书“等趣味无穷的深有启迪的名人与书的故事。

下面另摘录了一篇讲述名人与书的故事,希望你喜欢。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是当国王还是读书?
著名历史学家麦考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说,如果有人要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那么我决不当国王。
我宁愿做一个穷人,住在藏书很多的阁楼里,也不愿当一个不能读书的国王。
王亚南睡三脚床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
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②名人读书法
恩格斯的读书法
恩格斯的读书方法之一是重视读原著,一般不轻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
1884年8月6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格奥尔格·享利希·福尔马尔给恩格斯写了一封,说有一位女士对社会主义感兴趣并打算研究社会科学,但不知进哪一所高等学校才。恩格斯复信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大学里每一门科学尤其是经济学被糟蹋得很厉害,关键是要自学,并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
恩格斯在信中说:“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而不是从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国经济学简述读物或这些读物的作者的讲稿学起。”“最主要的是,认真学习从重农学派到斯密和李嘉图及其他学派的古典经济学,还有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著作,以及马克思著作,同时要不断的努力得出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说,要系统地读原著,因为“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
从其阅读过的书目来看,他虽然也读过大量的通俗小册子,报刊等,但花功夫最大,读得最多的还是那些经典原著。他认为,系统读原著是从事研究的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这样,可以了解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不仅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可以掌握其发展过程,了解这一理论的全貌。
杰克·伦敦的“饿狼式”读书法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经过苦难磨练,十分珍视读书机会。他遇到一本书时,不是用小巧橇子偷偷撬开它的锁,然后盗取点滴内容,而是像一头饿狼,把牙齿没进书的咽喉,凶暴的吮尽它的血,吞掉它的肉,咬碎它的骨头!直到那本书的所有纤维和筋肉成为他的一部分。
杨振宁的“渗透”读书法
杨振宁教授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
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
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毛姆的“乐趣”读书法
英国作家毛姆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一天都有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
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
所谓总,就是先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在浏览前言、后记、编后等总述性东西的基础上,认真地阅读目录,概括了解全书的结构、体系、线索内容和要点等。
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基础上,逐页却不是逐字地掠读全文。在掠读中,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
所谓合,就是在掠读全书后,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经过认真思考、综合,弄清全书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总结、深化、提高的目的。
余秋雨的“畏友”读书法
散文家余秋雨提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8-29
施洋搓脚夜读
二·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
鲁迅卖奖章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
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
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曹禺真读书假洗澡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古代名人读书故事

1: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2: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
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3: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4: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5:在中国元代时期有个叫宋濂的人,他酷爱读书,由於家中贫寒,只得借书博览,随著书越读越多,宋濂越觉得需要老师指点,於是他当掉衣服,千辛万苦来到城中,考上学馆,不料学官的脾气古怪,宋濂历经曲折,最后终於苦学成才。

6: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7-12-03
王亚南睡三脚床

央视国际 2003年07月21日 17:21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

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毛主席怎样读书?

特殊爱好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读,五十年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画。

不动笔墨不看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线、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

无所不读

毛主席的读书兴趣很广泛,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以至一些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读。

在他阅读过的书籍中,历史方面的书籍是比较多。中外各种历史书籍,特别是中国历代史书,毛主席都非常爱读。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历朝纪事本末,直到各种野史、稗史、历史演义等他都广泛涉猎。他历来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他在他的著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

毛主席对中国文学方面的书籍也读得很多。他是一个真正博览群书

鲁迅嚼辣椒驱寒

央视国际 2003年07月21日 17:21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拾贝壳的孩子

央视国际 2003年07月21日 17:14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一向反对死读书,滥读书。

当时社会上有些人,学了一门知识赶学另一门知识,没一刻停息,只花时间去学别人的思想,却没时间锻炼自己的思想。结果,知识是学了些,智力却很少增长。

卢梭对此很看不惯,就在他著的《爱弥尔》一书中说,这种人“就好比在海滩上拾贝壳的孩子,起初拾了一些贝壳,可是看到其他的贝壳时,他又想去拾,结果扔掉一些又拾到一些,乃至拾一大堆贝壳不知道选哪一个好的时候,只好通通扔掉,空着手回去。”

是当国王还是读书

著名历史学家麦考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说,如果有人要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那么我决不当国王。

我宁愿做一个穷人,住在藏书很多的阁楼里,也不愿当一个不能读书的国王。
第4个回答  2007-12-17
1、华罗庚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他在灯下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他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到了自己手里,应该怎样写......想完后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一本本来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读完了。

--------------------------------------------------------------------------------

2、赵普

赵普从小习武,不爱学习。晚年却突然悟出要认真学习的道理。相传赵普家有一个书箱,书箱中全是书。每天下朝后就将自己关在房内认真读书,谁都不能进去打扰。其死后,家人打开书箱才发现原来是一整部《论语》,所以便传出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称。

--------------------------------------------------------------------------------

3、大江健三郎

大江是日本著名作家,曾因获诺贝尔文学奖而闻名世界。他母亲酷爱文学,常为他讲一些小说,提高他对文学的兴趣。在他11岁那年,母亲送他一本日文版《孔乙己》,他十分喜爱,每当伤心或遇到困难时就翻出来读。自此以后,他收集了多种版本的《孔乙己》 和其它小说。他还曾说:“如果鲁迅还在世的话,诺贝尔文学奖就绝对轮不到我。”

--------------------------------------------------------------------------------

4、苏东坡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八面受敌”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年轻人钻研学问,每本书都要读几遍。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不要考虑其他方面。要探究事迹史事,或是典章制度,就换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学成以后,各方面都经得起考验。《孙子兵法》有个重要原则,叫做“我长而敌分”。如果八面受敌,则不应八面出击,而要集中优势兵力以众击寡。苏东坡读书就是运用的这种方法,历来为古今学者所称道。

--------------------------------------------------------------------------------

5、管宁

汉时,管宁和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天,两人同度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分割席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

6、贾逵

贾逵,字景伯,出生于公元32年、东汉人,是有名的经济家、天文学家。他是西汉名家贾谊的九世孙,父亲贾徽也是一个大学问家。贾逵深受家庭影响,从小聪慧过人。为了能够读书,贾逵小时候隔着篱笆,偷听老师讲课。

--------------------------------------------------------------------------------

7、毛泽东

毛主席的中南海故居,简直就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也全部都被书占领了。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诗词。游泳上来之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几本书。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不白白浪费。

--------------------------------------------------------------------------------

8、徐特立

老革命家徐特立,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一是日积月累法。他学《说文解字》时,把五百四十个部首分作一年来读,每天只读两个字。他教学生学这些部首时,只要求他们每天记一字,两年学完。他在四十三岁时开始学外文,用的也是这个方法:每日学一个生字,一年学三百六十五个字。这样持之以恒,终于学会了法文、德文和俄文。他说:“读书常患‘走马观花'、‘狼吞虎咽'、‘囫囵吞枣',随读随忘。不切实际的贪多,既不能理解又不能记忆。我的读书方法总是以‘定量'、‘有恒'为主。”二是古今中外法。徐老小时候读过很多古书,后来又出国攻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极其渊博。他主张读书面要广一些,古今中外的书都要读。“把古今结合,中外结合,变成我的。像吃牛肉也好,吃狗肉也好,吃下去,把它变成我的肉,这就对了”。三是借书摘抄法。摘抄要选择,在选择中加深理解。选择必须分析,通过分析才能掌握要领。徐老在湖南时,听说书报流通社有《联共(布)党史》,就去借了来。在学习下册时,他就是采用抄读的方法。但他不是全抄,而是摘抄,并且做详细的分析,结果他对下册的理解就比上册深刻。后来,即使在买书不难的情况下,他也主张抄一点书,因为这样可以眼、手、心三到,便于深刻理解。

--------------------------------------------------------------------------------

9、曹禺

抗日战争时期,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书,一手拿毛巾,不时地拍水。

--------------------------------------------------------------------------------

10、周汝昌

周汝昌,中国著名学者,红学研究权威人士。周家子弟天生就有些文学艺术的基因,个个都能书善画。周汝昌的父亲周幼章,中国光绪年末的秀才。汝昌自幼受其影响,熟悉儒家、道家、佛家和“民家”(民族艺术),为以后从事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11.蒋峰

80后著名作家,曾在高中时期一年中研读了50本世界名著,并牢记于心,为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12、黄侃

黄侃,著名学者,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作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盘,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名人读书故事

13、顾炎武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先生一生勤奋读书,时人赞赏他“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他生活在明末清初之际,战事频繁,兵荒马乱,但不管是在行军还是避乱中,不管有无钱财衣食,他总是将两匹马和两匹骡子养得好好的,为的是装满书的箱子不再途中出意外,由此也可知他的书多之巨。他常常一边赶路,以便调出访问,如发现现实与平时所学的有出入,就认真地记录下来,等到了休息的地方,打开箱子翻书核对。由于当时用品紧张,他不得不为这些书支付一些额外费用,而自己则省吃俭用。如果道路平坦,他就信马由缰,骑在马背上出神地读书,默背考证注释。于是“马背书馆”的美誉流传至今。

--------------------------------------------------------------------------------

14、王亚南

王亚南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学识渊博,一生翻译了41部著作,发表了300多篇学术论文,享誉海内外。他自幼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手不释卷,刻苦攻读。1933年,他远赴欧洲求学,不料途径红海的时候遇到了强风暴,巨大的海浪像山一样打来,传神剧烈颠簸,乘客东倒西歪,站立不稳。这是王亚南聚精会神地看书,脚下摇晃使他实在无法看书,就招呼船员用绳子把他绑在一根柱子上。船员虽然觉得这种要求很可笑,但怕他摔倒就照办了。当船员们忙着帮助大呼小叫得乘客时,冷不丁地看到王亚南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书,似乎对甲板上的混乱没有半点察觉。这时候乘客也都投来敬佩的眼光,纷纷翘起大拇指说:“中国青年真是了不起!”

--------------------------------------------------------------------------------

15、雪莱

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非常喜欢读书,树上的知识丰富了他的想象力,活跃了他的思维,使他看上去永远是那么朝气蓬勃,热情奔放,充满活力。他总是不停地看书,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吃饭时面前也放着书,一边看一边吃,经常忘记喝茶吃面包,烤羊腿和马铃薯是常常冷了热、热了冷,热了好几遍才吃完。他外出散步时也总是手不释卷,经常自言自语地吟诵着名篇和诗文,令同行的朋友为之动容。雪莱年仅29岁便死于海滩,他短暂的一生却留给后世宝贵的文学财富,他的抒情诗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杰作。

--------------------------------------------------------------------------------

16、李密

《新唐书·李密传》载:隋唐年间的李密非常勤奋,经常手不释卷。一次,他骑牛出门,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边走边看。牛慢慢地走着,他看书看得入了迷,不知不觉走到了皇宫门。恰巧越国公杨素由此经过,便迎上去问李密:“是哪个书生如此勤奋?”李密认出是杨素,急忙从牛上跳下来行礼。杨素问李密读的是什么书,李密答:“《项羽传》。”于是两人交谈起来。李密后来成为了一代才俊,留下“牛角书生”、“挂犊之才”的美谈。

--------------------------------------------------------------------------------

17、鲁迅

鲁迅一生酷爱买书、读书。据《鲁迅日记》中的书账统计,从1912年5月至1936年10月17日(逝世前两天)的20多年时间里,他陆续选购了14000多册图书,其中95%以上是他直接花钱购买的。鲁迅主张泛览各种书。许广美在《鲁迅回忆录》中说:“单1912年—1913年两年间,鲁迅读过的书就有诗话、杂著、画谱、杂记、尺牍、史书、汇刊、墓志、碑帖等。此后几年阅读的书还有佛书、拓本、金石文字、瓦当文、壁画、造像、画像、以及世界名人著作如法布尔、托而斯泰、陀思绥夫斯基等作品等。”正因为这样,他才有十分广泛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除了文学外,对于医学、古今文字、金石、历史、自然科学、佛教等,他都做过深入的研究。

--------------------------------------------------------------------------------

18、巴金

著名作家巴金十二三岁时,就背会几部书,其中包括《古文观止》。后来他谈到自己的散文创作时说:“现在有200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可以使我明白文章并非神秘不可思议,它也是有条有理、顺着我们思路连上来的。”

--------------------------------------------------------------------------------

19、孔子

据传,我国伟大的学者、教育家孔子晚年钻研《周易》,由于反复翻阅,穿竹简的牛皮绳竟然磨断了三次。但他仍然觉得研究得不够透彻,还是不停地翻阅《周易》,直到将它的精髓挖掘出来并全部吸收。这便是“韦编三绝”典故的由来(古人都将文字写在竹简上,而后用牛皮绳将一片一片的竹简串联起来,便于运输和贮藏)。

--------------------------------------------------------------------------------

20、董仲舒

《虞美人·酬卫卿》载:汉代新儒学的奠基者董仲舒专心治学,曾三年闭门不出,未曾观赏过园中的景色,被后人赞誉为:“三年不曾窥园树,辛苦萦窗暮。”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