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动物的感人事迹

具体的真实的感人的催人泪下的

爱心背后总有太多的艰难和坎坷,在中国大陆,对流浪动物的救助始终局限于民间的自发行动。这些民间组织和个人得不到**的扶持和资助,社会大众的支持也甚为鲜见,救助资金主要靠个人募集。上海多姿融的流浪猫之家,每个月猫猫狗狗的伙食费就得上万元(由于密度太大,必须加强营养);上海市畜牧兽医学会小动物保护分会常务会长张毅表示,一只健康的动物被收容后至少需花费300多元节育费和疫苗费。大多数流浪动物都有伤病,每只的治疗费加饲养费平均1500元;张吕萍的北京人与动物环保科普中心,每年至少需要一百万才能维持;还有北京的丁奶奶、上海南汇猫王徐凯老人、天津的杨晓云、成都爱之家的陈运莲和王晓红、南京的哈文进、西安的代淑清、兰州的朱桂兰、广东韶关的刘淑兰……几乎所有的救助组织和个人都步履维艰,无论是财力还是空间,都在超负荷运转。

不少民间救助者的人生之路竟然惊人地相似——一开始都有比较宽裕的经济条件,在十多年的救助生涯中,她们耗尽家产、放弃事业、受人误解、颠沛流离、有的还遭人敲诈勒索。噪音和异味扰民、城市动迁、资金紧张等问题令她们居无定所、多次搬迁。多姿融12年来搬了5次家,杨晓云11年搬迁9次(16),张吕萍带着小动物东躲西藏十多年,搬家不下七、八次。为了流浪动物的福祉,她们以永不放弃的信念,毁家纾难,十几年如一日无私奉献。张吕萍至今独身、多姿融、杨晓云、陈运莲和王晓红等人远离了家庭生活。救助者的善行得到了舆论的肯定、公众的支持,2003年8月,张吕萍被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授予“动物保护杰出人物”。

除了这些知名人士,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救助者。城市的公园和绿地是流浪猫的主要栖身之所,有的爱猫老人每半个月乘一次公交车,赶30公里路程给流浪猫喂食。在上海,一位老妈妈每天晚上都要给中山公园的流浪猫喂食,为了进入已经关门的公园,她还要给门卫说好话。在兰州,有的年轻救助者为此丢了工作,有的和女友分手,有的不停地与反对他们的家人作“斗争(17)。”在沈阳,救助流浪狗的志愿者“蓝天”拒绝说出真实姓名,因为家里人全都反对她的救助。还有北京的潜水教练宫忆、威海的宋大爷、重庆的罗映梅……每个救助者都有太多的感人事迹。为了让流浪狗安全过冬,罗映梅老人不惜卖血还债(18)。
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cqsapa/blog/item/828cf5132490f922dc540167.html

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cqsapa/blog/item/828cf5132490f922dc540167.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03

3个关于动物不为人知的事情

第2个回答  2018-04-05
狗的忠诚,语言的描写是那么得苍白无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