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大量产业产能过剩的原因以及未来对于这个问题的发展趋势

RT 貌似现在钢企产能过剩 而且问题比较严重 导致贸易商包括钢厂利润急挫 求解答:
1.钢企产能过剩的原因,是因为国企的效率低下问题?还是老板们考虑不充分?
2.现在目前很多产业都存在这个问题,未来这个问题将会带来什么样的风险?以及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请做详细解答,谢谢 大篇幅复制黏贴的请自重 诚心求教 希望有高人解答

中国钢企产能过剩的原因分析:1,中国的钢企主要都是大型国有企业,在中国国有企业有一个普片的问题,那就是效率低下,这点是不用怀疑的。除此以外大型的国有企业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死不得”,无论如何地方政府都不会让当地的大型国有企业死掉,当国有企业出现大规模的亏损后政府往往会给予大量的补贴。当然,大家要知道,这些补贴都是纳税人的钱。2.钢铁企业是一个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企业,企业规模庞大,前期投资很大,即使出现亏损或者行业利润下降,企业也不能马上转型或者减产。因为减产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只有当继续生产产生的效益还不足以弥补固定成本带来的损失的时候企业才会停产。然而,国有企业,为了保证员工不至于失业,即使亏损很大可能也会继续生产。这是国有企业的一个通病。3.08年为了应付经济危机,国家拿出了4万个亿的资金,这些资金大多数都投入了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大家都知道,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钢材,这样一来在08年和09年中国的钢铁几乎一下子就被消化殆尽了。钢企都赚钱了,这个时候一些钢企开始盲目的扩大产能。然而,随着后来通胀的越来越严重,中央收紧资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资也开始减少。铁路建设等的放缓甚至停工,以及房地产调控导致的建筑钢材需求的减少,导致对钢材的需求瞬间锐减。这些变化,根本没有给钢铁企业足够多的准备时间。钢铁企业依然开组马力生产,然而市场需求却一落千丈,于是钢铁企业库存急剧增加,企业效益也一落千丈。前面说过,钢铁企业不会一下子停产,所以新的产能还在源源不断的产生,而市场消化的能力却越来越弱。4.中国的钢企生产的大多数都是低品质钢材,高品质的钢材很少,甚至需要进口。低品质的钢材在全球都是产能过剩的,何况中国的钢企在全球来看并不具有市场竞争能力,因此中国的钢材出口量很少,远远不足以消化国内过剩的产能。综上原因,导致了我国钢铁过剩,企业利润下降甚至亏损。
现在,中国很多行业都存在着产能过剩,主要原因是国外需求的减少。由于国内需求不足,中国的大部分产品往往需要靠国外的市场来消化,一旦国际市场出现波动,中国国内的产品就会严重过剩。国内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就是老百姓没有钱消费,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以来,中国普通老百姓并没有真正的富裕,房地产又对普通老百姓进行了一次洗劫,于是老百姓的消费能力越来越弱。而企业的产能却在不断地扩张。
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改革,怎么改?首先调结构,一些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进行整合,该死的就让它死掉。其次,大力发展服务业,解决人们的就业问题。第三,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是老百姓尽快的富裕起来。第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不改革,前面的一切改革都是白搭的。
从长期来看,中国企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会一直存在,因为中国是靠制造业起家的,而制造业所产生的产能无论如何靠国内市场也是消化不完的,但是只要中国调结构能够实现,未来中国产能过剩的危机应该会慢慢的过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14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2007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把脉宏观经济走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之策,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并对2008年经济工作做出了总体部署,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2008年中国宏观经济向着又好又快方向发展的趋势。  投资增长放缓  2008年促使我国投资保持较高增速的基本因素依然存在,这是研究机构和学术界较为普遍的看法。这是因为,在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高于银行贷款利息的情况下,企业投资的积极性较高;同时,企业自有资金增长较快,为企业扩大投资提供了资金保障。虽然2007年第四季度央行坚决控制贷款规模,但诸多年内被迫延期的基础设施项目将被拖后至2008年。从国家调控政策方面来看,为了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结构技术升级和节能减排,需要加大对先进产能和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设施的投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也会增加。2008年小户型、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项目增加较多,房地产投资成为带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受五年一次的政府换届影响,2008年各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可能会对投资的增长起到一定推波助澜的作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尚未完成,仍有大量投资的要求。因此,2008年上半年投资增长反弹的可能性较大。但是,2007年以来,中央银行频频提高利率,实际利率水平上升对企业的投资行为将起到抑制作用。银监会等管理部门已经加大了对房地产贷款的审查力度,提高第二套住房贷款首付比例和其他审慎贷款政策将对开发商和购房者的资金来源产生一定限制。高能耗产品出口限制政策可能使这些行业供求和价格形势发生变化,不少行业投资回报预期降低。为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央行已明确规定,2008年各商业银行放贷增速不得超过15%,违规放贷将课以定向央票、差额准备金率或罚款等惩罚性措施。从紧的货币政策的作用也将显现,预计2008年下半年投资需求会有所降温,增长速度会有所放缓。  出口贸易回落  对外贸易方面,2008年预计出口增速继续回落。主要原因是,美国经济增长和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同时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原材料涨价和人工成本上升、通胀率上升导致的实际汇率升值对贸易出口也可能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对出口的抑制作用将进一步显现。2008年预计进口增速将继续提高。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对国际原材料和能源需求进一步加大;人民币持续升值,对进口的促进作用将逐步显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促平衡”的宏观调控基调,有利于未来进口增速提高。央行研究局预计贸易顺差增速进一步回落,但仍将保持较大规模,估计2008年贸易顺差增长约20%,规模在3100亿美元左右。  消费需求扩大  连续多年宏观经济景气较旺,国内消费已经从前两年的低谷逐步走出,2008年消费需求仍将持续旺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特别是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新增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廉租住房建设,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等等,这些举措都会对消费形成有力支撑。国家将采取有力措施改善供给,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加强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紧缺商品的生产,疏通流通渠道,完善储备体系,提高价格调控预见性,能有效稳定消费预期。国家还将继续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农资流通网络、现代粮食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电信、邮政普遍服务机制,支持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推行和完善食品市场准入制度;拓宽服务消费,引导住房、汽车合理消费,扩大通信、旅游、休闲、文化、健身等热点消费,消费结构升级对消费仍然会保持较强的促进作用。2008 年奥运会的举行,也将会对国内市场销售产生“奥运景气”推动作用,消费需求有望进一步扩大。  物价水平下降  国际粮价、石油价格上涨,生物能源的兴起,全球资源能源价格上涨以及房价和股市等资产价格上涨是2007年以来我国物价走高的主要原因,也是 2007年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之一。但随着宏观调控措施的逐步落实,为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国家将采取保障供给、加强调节、强化市场监管等多种强有力措施,全力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一方面,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紧缺商品的生产将得到加强,同时,储备体系、价格监测与市场监管也会得到加强和完善;另一方面,对受到物价上涨影响最大的低收入群众补助办法将迅速完善和落实。据此估计,2007年三季度应是食品价格上涨的高峰期,年底之后开始回落,2008年将延续下行走势,消费价格涨幅呈现稳步回落趋势,2008年的物价水平肯定会低于2007年。但我国资源类产品价格调整步伐加快,这将对2008年生产资料价格走势产生影响,使得生产资料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幅度有所提高。  节能减排成效显现  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是检验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尽管2007年节能减排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节能减排形势还相当严峻,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任重道远。2008年要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持久战,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我国将加快出台和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财税、金融等激励政策,加快制订和实施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准入标准、强制性能效标准和环保标准。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将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通过上调资源税、调整出口退税率、控制金融信贷、加大财政支持、掀起节能减排风暴和严格考核制度等政策合力的作用,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过快增长将得到进一步的遏制,落后产能淘汰的步伐会进一步加快。按照补偿治理成本原则提高排污单位排污费征收标准,全面开征城市污水处理费并提高收费标准,提高垃圾处理收费标准,节能减排新技术的推广和新设备的投入使用等各项重要举措将会得到严格实施,2008年“节能减排”必将取得重大进展。  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更加重视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2007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对改善民生加重了分量。中央明确提出2008年必须更加重视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要区别轻重缓急,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逐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加快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和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建设,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让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在多项改善民生措施的扎实推进下,人民生活必将继续得到改善。  总的来说,要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必须坚持创新驱动,为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和持久的技术支撑,加快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历史进程;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格局,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把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必须坚持内外协调,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促进我国发展和各国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切实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