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体系简介及实施意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3
GB/T 19001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简介:

ISO9000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简称ISO)汇集世界上质量管理专家,在总结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质量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起草并正式颁布的一套质量管理的国际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适应国际贸易和质量管理的发展需要,于1987年发布了世界上第一个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国际标准---ISO9000系列标准。该系列标准是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一经问世,立即得到世界各国普遍欢迎,纷纷采用。随着济的相互交融与全球贸易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成员对质量日趋完美的追求,给ISO9000族标准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这种质量管理模式在给企业管理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给世界贸易带来质量可信度、给质量管理体系提供评价基础的同时,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客观认知的提高和标准自身的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

ISO9000不断融合管理科学的最新思想,以适应各行业发展及环境变化,到目前为止,ISO组织已先后颁布了五个版本的ISO9000标准,分别是:ISO9000:1987, ISO9000:1994,ISO9000:2000,ISO9000:2008以及最新的ISO9001:2015。目前全球已有几十万家工厂企业,政府机构、服务组织及其它各类组织导入ISO9000并获得第三方认证。ISO9000证书已成为证实组织具备充分能力以提供持续满足规定要求的产品或服务的标志。

IS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遵循管理科学的基本原则,以系统论、自我完善与持续改进的思想,明确了影响企业产品/服务质量有关因素的管理与控制要求,并且作为质量管理的通用标准,适用于所有行业/经济领域的组织。

实施意义:

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降低成本

建立自我完善机制,持续改进,提升企业效益

增强产品质量稳定性,形成良性循环机制,降低经营风险

增强顾客满意,为企业带来新的机遇

有利于产品顺利进入市场,是在质量管理方面实现与国际接轨的有效途径

提高企业信誉度和产品知名度,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及重点扶持

GB/T 50430  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

简介:

《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GB/T 50430)是关于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第一个国家标准。相对于技术标准、技术规范而言,它是关于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第一个管理型规范。这个规范的颁布和实施,必将对促进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全面提高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水平产生积极作用。

建国以来,我国在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出台了多种技术标准、规定和办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初,建筑业企业开始贯彻执行ISO9000国际标准,使工程建设质量水平大大提高。建设部对此高度重视,为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做了大量的工作,针对1994版标准制订了《建筑企业贯彻GB/T 19000—ISO9000系列标准实施细则》,针对2000版标准编制了《GB/T 19000—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专业应用指南——建设工程施工》,不仅为企业贯彻这一国际标准提供了指导,还有效地提高了企业贯标的积极性。但是,“实施细则”和“应用指南”仅仅是ISO9000族标准在建筑行业应用的指导性文件,为提高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素质,结合行业特点和管理的复杂性,制定工程建设施工企业系统、全面的质量管理标准,作为对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成为必然,《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应运而生。

为进一步提高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为社会提供优质建筑,满足建筑施工领域质量管理工作专业性强的需求,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决定在建筑施工领域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中应用《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如下:

1. 工程建设施工企业在新建立建筑施工领域质量管理体系时,应依照《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和《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执行。

2. 申请工程建设施工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应按《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和《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建立和运行工程建设施工质量管理体系。

3. 认证机构在中国境内对建筑施工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时,应依据《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开展认证审核活动。

实施意义:

明确各部门岗位职责,梳理、优化和巩固业务管理流程,提升工作效率

确保工程管理及施工过程得到规范化管理

提升工程质量稳定性,降低经营风险

增强顾客满意度,提高企业知名度

在工程招投标方面占据优势,提高中标率

GB/T 24001 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

简介:

ISO14000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汇集全球环境管理及标准化方面的专家,在总结全世界环境管理科学经验基础上由ISO/TC207制定并正式发布的一套环境管理的国际标准,涉及到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生命周期评价等国际环境领域内的诸多焦点问题。顺应国际环境保护的发展,依据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其中ISO14001是系列标准的核心标准,也是唯一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标准。

作为ISO14000系列标准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一项标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站在政府、社会、采购方的角度对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环境管理制度)提出了共同的要求,以有效地预防与控制污染并提高资源与能源的利用效率。ISO 14001是组织建立与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和开展认证的依据。

ISO14001:2015是目前现行的最新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标准各要素之间有机结合,紧密联系,形成PDCA循环的管理体系,并促使组织的环境行为持续改进。

实施ISO14000标准系列标准,可以加速产业结构调整,鼓励组织积极开发无公害、无污染的产品,积极采用节约原材料和能源的新工艺,为实施全过程控制污染和清洁生产,提供程序上的保障,将提高产品的环境价值,有助于改善组织的社会形象,提高组织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减少环境风险和环境费用开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组织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ISO14001还要求实施从产品开发设计、加工制造、流通、使用、报废处理到再生利用的全过程的产品生命周期评定制度,以对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活动进行资源分析和环境影响评价,这使得对组织环境行为的评价越出了组织的地理边界,包括了组织产品在社会流转的全过程,从而发展了环境评价的完整性。

实施意义:

提高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守法的主动性、自觉性

帮助企业提高环境管理及认知能力,可向外界证实自身遵循所声明的环境方针和改善环境行为的承诺,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提高企业信誉和知名度

适应绿色消费潮流,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有利于满足市场、用户和各相关方的需求,有利于吸引投资,有利于产品销售和市场开拓

促使企业节约能源,再生利用废弃物,降低经营成本

增进企业与周围居民、社区和相关方的了解,改善相互关系,推动企业经济效益增长

GB/T 28001 ISO45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简介:

随着生产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社会往往过多地专注于发展生产,而有意无意间忽视了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和环境状况的改善,或者说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和环境状况的改善进展与生产的发展速度极不相称,由此造成了不文明生产的现象。由于许多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广泛的应用以及新产业的不断出现,生产过程中随之又产生和发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的职业健康安全问题。但是,社会对研究解决新的职业健康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对生产的重视程度。职业健康安全状况明显呈恶化趋势。基于这样的背景,八十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兴起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与ISO9000、ISO14000等标准化管理体系一样被称为是后工业时代的管理办法。

OHSMS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组织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和生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对组织的质量管理和经营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使组织不得不对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使包括生产管理在内的所有生产经营活动科学化、标准化、法律化。原因之二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推动下出现的职业健康安全标准一体化。

OHSMS最早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第207技术委员会于1994年5月在澳大利亚会上提出,其后成立了由中、美、英、法、德等国及国际劳工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代表组成的特别工作组进行专门研究。2001年,由中国标准研究中心、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和中国国家进出口组织认证机构认可委员会共同制定了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并于2002年推出了GB/T28002-200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指南》。2012年,GB/T28001-2001第一次修订,国家标准GB/T 28001-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已正式发布实施。修订后的国家标准等同采用 OHSAS 18001:2007《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与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更加兼容,更加强调“健康”的重要性,增加了“合规性评价”要求,对职业健康安全策划部分的控制措施层级提出了新要求,对术语和定义部分作了较大调整和变动。

实施意义:

强化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安全生产管理由被动地接受强制性管理转变为自愿参与

推动我国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由被动接受政府的监察转变为主动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促进国际贸易,清除非关税壁垒;有助于企业完善国际间互认制度,清除贸易障碍,顺利开展贸易活动

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有效地控制事故隐患,避免员工和企业利益受到损害

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反映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企业的信誉和市场竞争力

HSE管理体系

简介:

HSE管理体系是指实施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的组织机构、职责、做法、程序、过程和资源等而构成的整体。它由许多要素构成,这些要素通过一先进、科学的运行模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一套结构化动态管理系统。它突出强调了事前预防和持续改进,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激励机制,因此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是现代企业制度之一。其具体含是:H(健康)是指人身体上没有疾病,在心理上保持一种完好的状态;S(安全)是指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努力改善劳动条件、克服不安全因素,使劳动生产在保证健康、生命安全的前提下顺利进行;E(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或作用的总和,它不仅包括各种自然因素的组合,还包括人类与自然因素间相互形成的生态关系的组合。由于安全、环境与健康的管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把健康(Health)、安全(Safety)和环境(Environment)形成一个整体的管理体系,是现代企业的必然。

1985年,壳牌石油公司首次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提出了强化安全管理的构想和方法。1986年,在强化安全管理的基础上,HSE管理体系初现端倪。80年代后期,国际上的几次重大事故对安全工作的深化发展与完善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人们意识到,石油石化作业是高风险的作业,必须进一步采取更有效、更完善的HSE管理系统以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1991年,在荷兰海牙召开了第一届油气勘探、开发的健康、安全、环保国际会议,HSE这一概念逐步为大家所接受。许多大石油公司相继提出了自己的HSE管理体系。HSE的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展开。1996年,ISO/TC67的SC6分委会发布ISO/CD14690《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成为HSE管理体系在国际石油业普遍推行的里程碑。参照该标准,我国制定了SY/T 6276《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中石油中石化也先后制定发布了各自的HSE企业标准(Q/SY 1002.1及Q/SHS

0001.1),作为目前HSE管理体系认证的依据标准。

实施意义:

满足政府、顾客对健康、安全和环境的法律、法规要求;

为企业提出的总方针、总目标以及各方面具体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

减少事故发生,保证员工的健康与安全,保护企业的财产不受损失;

保护环境,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提高原材料和能源利用率,保护自然资源,增加经济效益;

减少医疗、赔偿、财产损失费用,降低保险费用;

满足公众的期望,保持良好的公共和社会关系;

维护企业的名誉,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健康、安全与环境意识、理念和技能,提升企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绩效

GB/T23331 ISO50001  能源管理体系

简介:

能源管理体系是在借鉴质量、环境管理体系等成功体系模式基础上,根据能源利用和管理的特点,为各类用能单位进行能源管理提供的一项优化模式,目的是通过建立、实施一整套系统完整的能源管理标准、规范,指导和促进用能单位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能源管理体系根据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特点,运用过程方法、系统工程原理和PDCA管理模式,对能源利用全过程进行系统识别,划分为可控制的过程单元;针对这些过程单元及相互作用,策划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管理控制活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将策划结果文件化,规范并确保各项能源管理活动和利用过程有效实施运行,使用能单位能源管理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改进的运行机制,以实现能源方针、目标。与传统节能措施相比,能源管理体系涵盖了企业能源管理和利用的全过程,具有全面性、规范性、系统性的特点。

国际上有关国家制定并实施了能源管理体系国家标准,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也在积极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的制定进程。2008年4月在北京由国家标准委(SAC)和UNIDO共同组织召开的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国际研讨会上,ISO、UNIDO以及相关国家标准化组织的代表和专家就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的结构、核心理念、要素、与其他国际标准的差异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交流和讨论,并就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的框架内容达成基本共识。几次重要会议的召开为我国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研制提供了改进和完善的机会。为推动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的制定,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了ISO/PC242-能源管理体系项目委员会,由美国、中国、巴西和英国共同承担该委员会的相应职务,由美国和巴西承担秘书处的工作。2011年6月15日,ISO50001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国家标准GB/T23331-2009《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于2009年3月11日发布,2009年11月1日实施。该标准借鉴了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的成功模式,结合能源管理的特点和特殊要求,经数十位行业专家共同研究制定而成,它为各类组织开展能源管理工作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能源管理工具。

实施意义:

全面系统地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各项能源管理活动,提高企业能源的有效利用,获得最佳的节能效果

制度化地把节能减排工作上升到战略高度,建立起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节约能源的自律机制,达到预期的能源消耗或利用目标。

为应用先进有效的节能技术和方法、挖掘和利用最佳的节能实践与经验提供良好平台

提高企业整体的能源效率和经济效益,节约生产经营成本,保障企业能源管理的合规性。

增加抗击能源价格上升的能力。有利于企业获取外部资源以及获取国家政策支持。赢得良好的社会形象

GB32167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

简介:

管道完整性管理指对所有影响管道完整性的因素进行综合的、一体化的管理,即在管道的可研、设计、施工、运行各个阶段,不断识别和评估面临的各种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削减风险,将管道风险水平控制在合理的可接受范围之内,防止管道事故的发生。

管道完整性管理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家在二战以后兴建的大量油气长输管道已进入老龄期,各种事故频繁发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大大降低了各管道公司的盈利水平,同时也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上游油(气)田的正常生产。为此,美国首先开始借鉴经济学和其他工业领域中的风险分析技术来评价油气管道的风险性,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油气管道的事故发生率和尽可能地延长重要干线管道的使用寿命,合理地分配有限的管道维护费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应用,许多国家已经逐步建立起管道安全评价与完整性管理体系和各种有效的评价方法。

伴随我国油气管道进入中老龄期,泄漏引起的爆炸时有发生,黄岛1122事件引起大众对管道安全的担忧,此外国家安全、环保形势越来越严峻,对管道企业的要求越来越严格,2015年国家五部委联合发布GB32167《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大力推进管道完整性管理。

实施意义:

满足国家安全环保法律法规要求

改善管道本质安全状况

降低带给公众的风险,增加公众安全

提升管道安全和管理水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