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去世后,该怎么让孩子理解死亡?

9月25日,安徽六安。徐女士和4岁的女儿去爸爸生前工作的医院补牙,女儿哭嚷着要坐电梯去看爸爸,被她拦了下来。徐女士称,孩子爸爸去世10个月了,孩子太小,不太理解死亡的意义,也就没有给她讲太多,孩子父亲之前的同事也出来哄孩子,看着孩子哭她也哭。

如果亲人去世后,我们可以用以下委婉的方式让孩子理解死亡。

利用自然界的动物或植物来举例说明。“可以借用身边的植物或动物跟孩子解释。比如,家里养的一盆花死了,它丧失了生命力。也就是说,它不会再吸收水分,也不会在阳光下继续生长。死亡是永恒的,孩子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明白。”

对孩子要去解释死亡

面对死亡,很多父母喜欢用童话故事来掩盖事实,例如,“去很远很远的地方旅行了”或“到天堂去了”来替代死亡的说法,父母以为用这种应对方式可以将孩子保护在没有伤痛的世界里,这不是一种恰当的做法,因为以后孩子很可能较难以去面对人生的真实一面。而且,时间一久孩子会对死者抱怨:怎么去那么久?当然,更不能把死比喻成“睡觉”,“安安静静地睡着了,睡好久好久永远都不起来”。这样的描述很容易混淆死亡和睡觉这两个事件,可能让孩子害怕睡觉,甚至恐惧一睡就会起不来。

比较恰当的做法就是自然而亲切地给孩子讲述事实的真相,诚实回答孩子的问题,说出你心里的感受,鼓励孩子朝正确的方向发泄情绪,保留对亲人的回忆和亲人留下的纪念品。  

不同年龄的孩子段采取不同的解释  

当然,对儿童解释死亡,抚慰哀伤,不能生硬地用成人的方式。各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认知水平有很大差异,在使用有关死亡概念及哀伤抚慰技巧时,要根据儿童的认知、人格及情绪的发展有所调整。

1.对于3岁以下的儿童:最好的方式是告诉他“这个人或动物不见了”,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难明白什么是死亡。可以用打比方的方式对孩子说,很多很多的事情都会发生,有些人在这些事情中“不见了”,就像家里养的小狗、小猫,有一天它消失了,不再回到家里来,以后也就见不到它了。  

2.对于3~6岁的儿童:一般会明白死亡的后果,家长可以用植物来做比喻,花草通常会在春天、夏天的时候生长,到了秋冬时却会一一凋谢,所有的生命也是一样,会有生长、茂盛及死亡等时期。应尽量避免使用恐怖的语句和神情,最好用温和的语调、简单的词语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形成一种对“死亡”理智且平和的态度。因为有时孩子并不是被“死亡”吓着了,而是被成年人对“死亡”的反应吓着了。成人要妥善处理自己的情绪,要表现得比较平静、自然,切不可悲痛欲绝,甚至歇斯底里,以免使孩子觉得死是可怕的。  

另外要注意的是,谈论的重点也应放在生命是充满美丽的一面,而非充满着死亡和疾病。这样,孩子会慢慢了解死亡的意义,并能够减少恐惧心理的产生。  

3.对于小学生:可以讲一些具体的死亡概念。家长可以告诉他们,“这个人死了,生命没有了,心脏不跳了,也不呼吸了。”鼓励孩子描述自己的感受、焦虑以及问题,孩子会用简单的词句描述情绪反应,例如,伤心、害怕等。家长不要用“惊骇的”极端词语,这可能会增加孩子的悲痛。为确保你能理解孩子,你需要认真倾听,并和孩子建立友情。  

4.对于中学生:该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明白什么是死亡。以成人的方式和他们交谈,传达你的信息,表明你很关心他的感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9-30

死亡很沉重,和一个年幼的孩子谈死亡更加沉重。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死亡的概念逐渐地演化:

第一个阶段:2−5岁

对孩子来说,死亡很难理解,尤其是死亡的永久性。这个年纪的孩子通常认为死亡是一个暂时的,可逆的,非个人化的概念。他们在故事里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角色,动物,花草,死亡平静得就像是睡着了一样,或者,在某种食物,药水,魔法的帮助下,死去的东西又复活了。

所以,当说到家人去世时,如果孩子没有多少反应,不代表孩子没有心,不爱自己的亲人,这可能只是因为孩子对死亡的理解还很懵懂,觉得家人的离开只是暂时的,以后还会回来的。

第二个阶段:5-9岁

这个年纪的孩子基本上都能理解:每一个活着的生物最终都会死亡,死亡是生命的终止并且不可逆转的。他们逐渐理解死亡的非功能性——死去的人无法再做一个活人可以做的事情了。孩子可能会问你:死去的人有感觉吗?人死了,还能吃东西吗?还能动吗?还会做梦吗?

他们可能会产生对死亡的恐惧。他们可能知道有些事物意味着死亡,比如骷髅头,害怕见到和死亡相关的事物。他们可能害怕自己会死掉,害怕自己睡着了以后就醒不过来了,晚上不愿意去睡觉,或者睡觉的时候做噩梦。他们也可能害怕家人死亡,不想让家人离开自己身边,总要反复确认家人的安全。

第三阶段:9岁——青春期

到了这个年纪,孩子很清楚死亡的本质,他们知道自己和家人终有一天也会死去。

所以,在孩子幼年的时候,就可以借助绘本故事,逝去的花草等等,帮助他们理解死亡,对死亡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当孩子逐渐成长的时候,就不会对死亡那么的困惑和恐惧。当身边的亲人去世的时候,孩子在心理上也能有所准备。

没人真正理解死亡,你也不用做装无所不知,但是,无论孩子接下来怎么追问,你都不能把死亡解释成一件轻描淡写的事情。

你可以把死亡理解成生命教育,委婉的告诉孩子:“他只是完成了在这个世界上的使命,所以他离开了”。

每个弱小的心灵都值得我们守护,死亡这永恒的话题,是人一辈子都无法逃避的问题,惧怕,逃避都不是正确的方式,作为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面对这沉重的打击。我们都需要重新开始的勇气!

第2个回答  2022-09-30

在国内,很多家庭都并不会向孩子谈及任何死亡有关的话题,但是事实上,恰当的给孩子解释死亡,反而可以减少“死亡”带给孩子们的恐惧感,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观念,坦然面对心理阴影。

不过向孩子们谈及“死亡”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恰当的解释。

新泽西学院的心理学士 James Graham 说,孩子对死亡的理解取决于两大因素——生活经验与发展水平。

所以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并不同,他们对于“死亡”的理解能力也不同。

5岁前的孩子,绝大多数对死亡的理解倾向于“睡着了”,他们觉得死亡可能就像是睡着的白雪公主!如果遇到了神奇的药水或者解救的魔法,就可以成功的死而复生。

而绝大多数的孩子在5岁前是不能理解“死亡”的真实意义的,他们会把死亡看成是临时的,可逆的过程。

5-9的孩子——开始相信自己看到的世界

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5-9岁的孩子,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已经开始快速发展,他们已经开始逐渐去愿意相信他们自己看到的。这一阶段的孩子们有可能还经历过小动物的死亡,明白花草树木的生长到枯萎的过程。

这一时期的孩子,对于死亡也会更有恐惧感,他们会害怕故事里的情节,会因为一些亲人或者小动物的离世而悲伤不已。而且,这一时期的孩子,并不会把“死亡”与自己联系起来。

9岁到青春期——开始理解死亡的不可逆

当孩子继续成长,随着经验和认知能力的提高,9岁到青春期的孩子们会开始意识到,死亡是不可逆的。这一时期开始,孩子们会逐渐明白“死亡”以后,器官就会衰竭,也不会再出现在这个世界上。而且,这一时期的孩子已经能够意识到自己也会死亡,死亡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对于孩子们来说,教他们理解“死亡”不代表要刻意的去给孩子解释“死亡”,只是在孩子们提及时,好奇发问时,父母能够给孩子恰当的解释!可能是亲人的离世,也可能是小动物的死亡,还有可能是花花草草的枯萎。

很多父母在孩子问到:“爷爷去哪了?”或者类似的问题时,要不然就是告诉孩子:“你一个小孩子,不要问那么多”,要不然就是告诉孩子:“爷爷睡着了”,其实父母的掩饰和回避反倒让孩子们更加恐惧或者困惑,有时候也不一定是好事。

所以正确的向孩子们解释“死亡”,其实也是对孩子的一种积极正向的教育,毕竟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事实。

很多成年人在亲人离开后久久都不能从失去亲人的悲痛中走出来,甚至会影响到后续的生活和工作,其实也是不能坦然面对“死亡”的一种表现。

第3个回答  2022-09-30

1、利用自然界的动物或植物来举例说明。

比如前面提到的金鱼,美国儿童生活辅导师Ashleigh Schopen说:“可以借用身边的植物或动物跟孩子解释。比如,家里养的一盆花死了,它丧失了生命力。也就是说,它不会再吸收水分,也不会在阳光下继续生长。死亡是永恒的,孩子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明白。”

美国顺势疗法临床治疗师Judith Simon Prager博士认为,父母可以带孩子看花园里死去的蝴蝶,腐烂的水果,这些都是让孩子了解死亡这个概念的好方法。甚至破裂的泡泡也可以表示生命的终结。

即使和自己关系不那么密切的人或动物去世了,比如周围的邻居、朋友的宠物,也可以和孩子讨论死亡的话题。

Schopen说:“你和孩子讨论过几次之后,孩子会对死亡有更清晰的认识。当死亡降临在自己亲人的身上时,孩子也不会那么恐惧了。”




2、尽量让你的回答简洁明了。

你可以说:“就像树叶由绿变黄再凋零一样,当人的心脏停止跳动时候,他就死了,他的身体就停止一切活动了。他不会再移动,不会再有感觉,不会感觉到饥饿、炎热和寒冷;他不会再走路、呼吸、说话和吃东西了。”



3岁左右的孩子只能从表象上掌握这些概念,如果你用一些委婉的说法,比如说“我们失去了奶奶。”他会愈加弄不明白你到底说的是什么。

每个父母都想保护孩子远离疼痛、恐惧和悲伤,不想和孩子谈论死亡这件事。

专家认为,孩子对死亡好奇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为了保护孩子对死亡避而不谈弊大于利。所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对“死亡”做出恰当的解释,还是需要你的智慧的。



如果是亲人去世,该怎样告诉孩子?

不要用委婉的语言表达亲人去世了。

比如“他去了一个更好的地方”,因为这会让孩子感到困惑和恐惧。

你可以让孩子在他熟悉的环境中,告诉他这个事实。

当孩子玩玩具时,你可以跟他说:“祖母去世了。她的身体不再工作,不能吃饭、走路。你也不能再看到她了。”

对孩子来说,看到父母哭泣会让他感到害怕。即使你努力表现得很坚强,孩子也能感觉到你的真实情感。

最好在他看到你哭的时候,告诉他:“我想起了外公,我很难过,不过别担心,过段时间我就会好的。”



如果你一直隐藏自己的悲伤,会让孩子误认为表达忧伤的感情是不好的,他会惧怕将它表达出来。假如他将忧伤藏在心里,他的这种情绪会带到成年以后,性格就会变得脆弱和敏感。

尽量简单的表达。

因为两三岁的孩子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天堂在哪里,他们爱的人怎么到那个地方去?

为什么没有人能去看他们?

例如,我们可以这样向孩子解释,我们的祖辈那么宽厚、那么爱我们,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常常让我们开怀大笑,让我们觉得自己很幸福,他身上的这些东西叫做灵魂,他的灵魂生活在天堂里。



关于死亡,千万不要这样解释
亲人去世,家长很容易想到这些话去解释。但是孩子很容易误解。

“他睡着了,再也不会醒来”

如果你想让孩子安心睡觉,就不要将睡觉和死亡联系起来,否则会让孩子产生误解。



“上帝需要他的陪伴”

这么说会让家长感到欣慰,但是孩子却不能完全理解。如果你告诉孩子上帝喜欢谁就想带谁去天堂,那孩子可能就不想好好表现,因为他也怕上帝把他带走。你可以这么跟孩子说:“他和上帝在一起”或者“他在天堂”。



“不要伤心难过”

相反,你不应该克制你和孩子的感情。当你在孩子面前流露出悲伤的情绪,你其实在给他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

第4个回答  2022-09-30

亲人去世后,我们可以用委婉的方式让孩子理解死亡。

1、利用自然界的动物或植物来举例说明。

美国儿童生活辅导师Ashleigh Schopen说:“可以借用身边的植物或动物跟孩子解释。比如,家里养的一盆花死了,它丧失了生命力。也就是说,它不会再吸收水分,也不会在阳光下继续生长。死亡是永恒的,孩子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明白。”

美国顺势疗法临床治疗师Judith Simon Prager博士认为,父母可以带孩子看花园里死去的蝴蝶,腐烂的水果,这些都是让孩子了解死亡这个概念的好方法。甚至破裂的泡泡也可以表示生命的终结。

你和孩子讨论过几次之后,孩子会对死亡有更清晰的认识。当死亡降临在自己亲人的身上时,孩子也不会那么恐惧了。

2、尽量让你的回答简洁明了。

你可以说:“就像树叶由绿变黄再凋零一样,当人的心脏停止跳动时候,他就死了,他的身体就停止一切活动了。他不会再移动,不会再有感觉,不会感觉到饥饿、炎热和寒冷;他不会再走路、呼吸、说话和吃东西了。”

你可以说:“就像树叶由绿变黄再凋零一样,当人的心脏停止跳动时候,他就死了,他的身体就停止一切活动了。他不会再移动,不会再有感觉,不会感觉到饥饿、炎热和寒冷;他不会再走路、呼吸、说话和吃东西了。”

3、你可以让孩子在他熟悉的环境中,告诉他这个事实。



当孩子玩玩具时,你可以跟他说:“祖母去世了。她的身体不再工作,不能吃饭、走路。你也不能再看到她了。”

对孩子来说,看到父母哭泣会让他感到害怕。即使你努力表现得很坚强,孩子也能感觉到你的真实情感。

最好在他看到你哭的时候,告诉他:“我想起了外公,我很难过,不过别担心,过段时间我就会好的。”

尽量简单的表达,孩子也会理解死亡的含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