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报高考志愿真的需要咨询专家吗?

如题所述

又到了一年高考季,如何填报志愿,又成了热门话题。

作为曾经的高三家长,我对此深有体会,记得在女儿参加高考的那一年,有数不清的专业填报高考志愿的机构反复宣传,“不让孩子的每一分被浪费”、“家长现在花一万,孩子的未来就不会出现万一”,不断鼓动家长花大钱请专家来指导填报志愿。而且经常会举一些典型案例,说哪一年,有哪一位考生在机构或专家的指导下,以超过1分或几分的成绩被录取至某985名校,而且这些事是真实的。在这样的情景下,不少家长动心了。

但后来更多的情况是,绝大多数的孩子并没有因为专家指导而录取到心中理想的学校,这时候如果去质疑专家,专家一句话会让人无语“归根结底,决定你能上哪所学校的,是你的分数!”

于是,每年这样的场景,依然在中国各地不断上演。

据权威人士分析,有二种人对于如何填报志愿不纠结,一种成绩特别优秀的,自然是尽情挑选自己喜欢的学校。另一种就是成绩不怎么样的,因为可选的学校很少。

最痛苦的莫过于成绩中游的,会特别纠结,想选最理想的学校,又担心填报的人太多而落选,导致本来可以上的次优学校也没上。如果太保守选择比较次的学校,又不甘心失去到理想高校的机会。这种让人矛盾重重的现象,在《柠檬、拍卖和互联网算法》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看到这里,大家会不会以为做万事大吉了呢?实际上又回出现另一个问题。书上是这样说的:

与此相似的场景有女孩找对象。

情投意合、三观一致、长得又高又帅,自然是最佳对象了,正如高考中的理想学校。最常见的情况是,女孩遇到的第一个男孩其他方面都合适,只是个子矮了点、有点过于内向,满意度只能打80分,想着下一个能不能找一个满意度更高一点,于是放弃了第一个。

接下来的第二个男孩,个子高又风趣,对女孩也不错,交往了一段时间,发现他同时和几个女孩交往,有点花心,感觉靠不住,而且骨子里有男尊女卑的思想,满意度还不如第一个,肯定不行了。

第三个男孩,长相和个子一般,风趣幽默,对人也体贴,只是经济条件太差,普通职员,还要供养二个正在读书的弟妹,要买房结婚是不可能的,满意度比前二个更低了,还不如找第一个和第二个呢

正是在这样的反反复复和懊悔中,越来越多的女孩投身于“圣女大军”。

那么有没有破解之策呢?

什么是盖尔和沙普利的延迟接受方法呢?

百度百科介绍,1962年,沙普利与同事戴维·盖尔在《高校招生与婚姻稳定性》一文中写到:以10名男孩和10名女孩“婚配”为范例,设想如果由每一名男子率先作选择并向最中意女孩“求婚”,然后再由每一名女孩审视所获所有“求婚”并回绝除了最中意男孩以外的其他所有“求婚”,就可以实现稳定分配。设想的核心,是女孩保留并延迟接受最中意男孩的“求婚”。这一方法获称“盖尔-沙普利运算法则”,又称“延迟接受运算法则”。

简单地说,基于”延迟接受方法“的”防护策略“的核心,是尽可能地明确自己情况和目标,然后尽可能地接触更多的选项,通过排除法保留最可能的方式,来达到最大机率的目标达成。

回到高考填报志愿,具体应用就是:

1.高考分数公布后,找到孩子高考分数的排名(各省的排名情况不一)。

2.根据历史数据分析,找到对应分数范围内的可能录取的学校。

3.找一所你喜欢的,且在可能录取范围之内学校,作为最优选项(第一志愿)。

4.找一所在可能录取范围之内,不怎么受欢迎的学校,作为"保险”的选择(最后志愿)。

5.中间的学校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进行选择(随机志愿)。

现在,我终于知道了盖尔-沙普利算法,可是我花的冤枉钱已经回不来了。

希望此文对于即将高考的家长会有所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