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帮我 语文该怎么教

我是一个师范学校,非师范专业的在校生,毕业后想做教师,想去教中学语文。
教育跟不上时代,我举个例子说明我的困惑。————
比如说一篇陶渊明,中心是赞美陶渊明淡泊名利,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高尚
情操,我就这样给学生讲完了了事吗?可一个教师同时的任务是育人,就按那中心讲了,他们信以为真,那么他们渐渐长大,进入大学,走上社会,是要疑惑的,头痛的。(实际上本人正在为此头痛——现在都不能搞清楚、处理好闲适、淡泊的心境与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之间的关系)。
但是我若在讲完之后补一句:实际上这种心境是不可行的,隐居根本不可能,人脱离了社会根本没法活下去。那他们考试时这样答题根本不会得分啊。学了课文又推翻它的中心,那么学这样的课文也就没意义了。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课文呢??
语文到底该怎么教呢?
对一楼 rhett09 的回答我还有点疑惑,教学毕竟不是看电视那样的娱乐活动,是一个树人、树精神的社会活动,教师难道不要有些社会责任感吗?

现代的语文教材传达的价值观显然不应是古代的那种纲常伦理,当是平等、自由、自信、诚实、包容、仁爱这类现代文明社会的价值观。

当语文老师不教语文

说到语文教材改革,笔者不由得问一句:我们还记得刚上学时的语文课文么?我现在回想起中小学的语文教材真觉得充满
着荒诞意味。我1977年上学,尚未行改革开放,课本中遗留浓厚的极左色彩。有一课只有一句话:“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还有一课是一首顺口溜:“文化大革命好,文化大革命好,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外加歌颂上山下乡、人民公社的几篇文章。

一个未谙世事的孩童,第一次接受语文教育,就是充斥着“打倒”、“斗争”的口号和歌谣,典雅而美妙的汉语言文字滑到其最粗鄙、暴戾的一面,不亦悲哉。后来的语文教材,加了一些抓纲治国、农业机械化之类的内容。在我读小学四年级时,一年级语文课中被打倒的一位领导人,其领导安源罢工的英勇事迹出现在课文中。同一个老师,同一间教室,同一帮孩子,几年内读这样两篇对同一主人公褒贬完全两极的课文,孩子们会学到什么?

语文教材其实一直在改,不过往往是根据形势被动变脸。即使粗鄙的课文退位,代之是那些《荔枝蜜》、《茶花赋》之类的“美文”,老师也要把它们大卸八块,一句句引申微言大义,直至落实到整个中心思想,一定是歌颂伟大的社会主义成就。我一直疑惑我们的语文老师和政治老师究竟有什么区别?

孔子教语文注重美学

完全让语文不染一点意识形态色彩是不现实的,古今中外语文教育都有其“教化”功能。新文化运动以前,新式教育体制并未推广,大多数地区还是传统的私塾或书院式教育,语文并不是单独的一门课程,品德教育和语言文字教育混杂在一起,教孩子识文断字时,便按照主流价值观熏陶孩子,比如忠孝仁爱礼仪廉耻等等。蒙学课本《三字经》、《增广贤文》莫不是这样。在中国这样一个极重名教的国度,如此做很正常。至圣先师孔子当年就是这样做的,将德育和美育一起搞,弦歌之中,对学生施行文学教育、品德教育和职业培训。

|||

可孔子不是庸俗地、急功近利地教导学生怎样做一个通晓礼法的士,孔子注重循循善诱,用美妙的诗文来教化学生。《论语》中师生们对话多处引用《诗经》。“子贡问曰:‘贫而无谄,富尔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子贡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这可算是融汇德育与语文教学中的范例。我们想想,如果孔子把《诗经》开篇的《关雎》,拆得支离破碎,味同嚼蜡得阐释君子当发乎情止乎礼,学生怎么能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感受?

让孩子感受到语文之美

话题回到今天的语文教材乃至整个语文教学上来,我以为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教材的内容,即选什么样的文章;二是怎样向学生讲解这些文章。课文固然应当是美文,美文被讲授时更需要传递美感。

文章之美自然见仁见智,文章所蕴含之“微言大义”亦如此,但我想在一个时代应当有普世标准。从文章之美来说,起码应有音韵和辞章之美,那种充斥暴力与仇恨的粗鄙文章传达不出这样的美。从其“教化”功能来说,体现的应当是普世价值而不是逆历史潮流的价值观。孔子那个时代以及后来的几千年皇权时代,中国是宗法社会,让孩子们读《弟子规》、《颜氏家训》、《三字经》,潜移默化地接受父慈子孝君明臣忠夫唱妻随等价值观,是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的。可是到了清末,传统的秩序不能再维持下去,还用这种东西教化小孩,岂不是刻舟求剑?“打倒孔家店”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将对孩子传统的教化模式推翻、更新,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救救孩子”。现代的语文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蔡元培等人推崇“美育”便是这样的努力。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民族语文的美,有种自豪感,才能在品德上对其陶冶。现代的语文教材传达的价值观显然不应是古代的那种纲常伦理,当是平等、自由、自信、诚实、包容、仁爱这类现代文明社会的价值观。

关键是老师怎么教

鲁迅的一些文章从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撤离,本不是个问题,鲁迅固然伟大,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很多。选文对鲁迅也罢,对别人也罢,应当有相同的标准。我这个年龄段的人在念中学时,鲁迅文章在语文教材的比例中确实相当大,鲁迅的文章亦非篇篇精品,教育当局过去强调鲁迅的战斗精神,因此选了许多被誉为“匕首、投枪”的杂文,可是我们回想一下,哪些鲁迅文章对我们印象最深?往往是有大悲悯,见真性情的小说和散文。

因此减少鲁迅的文章,选一些金庸的文章,没什么大不了。可内容变革了怎么办?还是那样总结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一切教学活动为了应付选择填空阅读理解那种死板的考试。那么爱看金庸武侠小说的学生,在课堂上听语文教师一段段分解讲授金庸的小说,照样会觉得索然无味。

一个曲线很美的身躯,在画家眼里是艺术,获得的是美感;放到医生的手术刀下,美感全失,无非是肌肉、骨骼和皮肤组合而成的碳水化合物。语文教师应当是画家而不是外科大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4-28
记得我在参加教师面试时,面试老师问我:“你怎样看待乡村教师这一行业。”我的回答是: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如果你有做教师的理想和激情,这是仅仅不够的,选择教师不是选职业,而是在选事业。他需要有激情的不断鼓励,同时还要有耐住寂寞和忍住清贫的坚守理性。如果,教师你都没有这样的基本的心理素质。作为一个教师,我还是奉劝你不要来做教师,这样对你,对学生都是一种终身的伤害。特别是在升学率与高考高考功利的指挥棒下的教师,我们的地位已失去了高尚的光芒。加之信息的传播路径扩大,我们也丧失了知识的权威。处境十分卑微和艰难。
其实,我也是一名语文教师,也有过你一样的困惑。你出现的问题,我也自责和烦恼过。教育只在引导中潜移默化,而不是立竿见影。课文的价值取向,你把它的理解缩小了,甚至是狭隘了。比如在陶的思想中,不仅仅有淡泊的清高。还有重压下的个人心灵释放,心灵选择。这可以给今天的现代人在高压和匆忙中指明一条恬淡的心灵之旅,打造一所心灵的后花园。
谈到语文怎样教的问题,我无法用一句,或一篇文字告诉你。语文,是个性的学科,一个有个性的语文老师才能彰显语文个性的魅力。
最后,祝你在毕业之际,找到理想的工作。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4-28
闲适、淡泊的心境用来处理一部分生活中的内容,提防与参加竞争处理另外一部分生活内容不就得了吗.

另外,现在学生谁会对课文的内容和意义这么较真?除了课文内容和意义,古文语法,写作手段等也有很多学习内容啊……并且还有应试压力和就业压力,谁还会管那么多。就像电视演古装剧,很多人就是为了看美女,难道还去返祖啊?!

语文的学习,要有一定娱乐精神的,核心就是应用,听说读写,除了作为其它学科的工具,还是体会精神食粮的手段,所以一定要有吸纳众家之言的胸襟,没有好文章,文章不适应了,可以引导学生学好方法,写出好文章,博览群书,想出好点子。为什么tvb剧比内地的那些剧好看,内地的很多剧,想象力贫乏,娱乐精神缺乏,总想摆起面孔教训人,人们工作一天很累了,不要总黑的像12月的外兴安岭一样。文学不要那么多现实,是要将现实升华为娱乐,而不是把现实升华为教条且斩断与现实根基的联系。
古文或描写古代文章的中心,只是表示当时的一种观点,一种历史的艺术,并不是非要去把它拿来去套汽车。
语文怎么教
1 兴趣,绝对不要把作文、日记、随笔搞成负担和仇敌,不要强加,要用生动有趣的文章培养他们创作的兴趣。
2 听觉,听说读写是学习各种语言的手段,语文教学,听力方面却很缺,应该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培养学生从广播电视的收听中捕捉有用信息。
3 说,不要强加演讲,但可以自由讨论,引导很重要。
4 读,很多老学究把一些书列为不宜读之类,凡是正当出版的书皆可读。对于一些很有内容但有些问题的读物或文章,应挑出好东西让学生讨论。但应以有趣过瘾的文章为主。
5 基础知识,这个不能含糊。必须弄准。老师应该做出典范,要有一手漂亮的书法,不管是板书还是手写。引导学生也写出好字,少依赖电脑,但不能把这个变成日常差役。
可以结合有趣的古装剧,讲一些古诗文。
等等。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