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飘》人物形象分析图

如题所述

《飘》的人物分析您好!我也非常喜欢飘!
  我就提供一点资料吧~

  二十世纪美国文坛,现实主义文学长足发展。作为通俗小说的典范作品,《飘》也就被搁置在了一个十分耀眼的位置。《飘》是一部以美国南北战争为历史背景、以南方的社会生活为生活环境的全景社会小说。小说全面展现美国南方社会风貌以及各色人物在巨大的社会变革中的命运变迁,通过展现不同人物在混乱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命运变化,揭示了不同的性格所必然走向的不同的命运安排。作者运用女性所特有的观察视角,细微而又深刻地描写了以斯佳丽为中心人物,以瑞德、梅勒妮和艾西里为主要性格人物的社会活动,通过他们的社会活动,展现了纷繁复杂的社会画面,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命运走向。

  在以往小说创作中,作者习惯于塑造性格单一且突出的人物,即正面人物则性格光辉伟大,没有丝毫缺点,而负面人物则通常充满了阴暗狡诈、冷酷无情的性格本质,性格区别塑造的十分分明。而《飘》却打破了这种描述方式,小说所呈现给我们的人物形象都是正负两方面性格的组合体,这种性格组合既圆润而生动的变现了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又在深层次中揭示了社会巨变所带个人的一种改变。

  主人公斯佳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南方女性形象,也是性格组合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她是一个南方庄园主的女儿,美丽活泼、天真烂漫且无忧无虑,由于父亲的溺爱,在众多的姐妹之中,斯佳丽养成了高傲、叛逆、倔强和贪图虚荣的性格。她学会了如何打扮自己,吸引男孩子的注意。在她的哲学里,认为自己应该是所有男人的焦点,是生活的中心,人人都要围她而转,为她而活。她爱上了艾西里,同时也自负的认为艾西里也是爱她的,她甚至认为只要是男人,都是爱她的。当艾西里介绍他的未婚妻时,斯佳丽依然认为只有自己才值得被爱。为了“报复”,在舞会上,她和每一个男人献媚,即使她讨厌他们,但却可以让每一个男人都围着她转,以此来刺激艾西里。听到艾西里对梅勒妮的真爱,她忍受不了这种侮辱,却又不忍放弃。傲慢自负和坚韧在她的性格中发生碰撞。

  战争来临,面对着艾西里和梅勒妮的婚姻,她赌气嫁给了她并不爱的男人。丈夫在战争中不幸死去,但她却没有丝毫的伤心,反之她认为丧服根本不是她应该穿的。她认为自己应该享受的是华美的衣料、热闹的酒会、欢快的舞蹈以及男人的追捧,当然,她也这样去做了,尽情的跳舞,痛快的捐献被自己视为负担的结婚戒指。此时我们看到了斯佳丽没有一点同情心,甚至良知,传统的观念规矩根本无法左右这个自我的女人,她的世界里只有自己。为了追随艾西里,她来到姑妈家,与她的情敌梅勒妮做朋友,等候着艾西里从战场上传回的消息。心心念念的男人终于逃过了战争浩劫,平安回来,她就大胆表白自己的爱意,从不顾及一直将她视为知己的梅勒妮。我们可以说她为爱表现得自私自利,全然不顾他人的感受,但同时也可以认为这是为爱而做出的重要牺牲,毕竟,她是一个千金小姐,能够为爱而放弃自己原本宁静的生活,只身前往战乱纷扰的亚特兰大,也是一项难得的壮举。看着心爱的人和梅勒妮双宿双栖,她心中的个般滋味我们不难想象。

  战火烧遍了亚特兰大,人们能逃则逃,社会一片混乱,她们已经无法生存在这里。梅勒妮却赶在此时面临分娩。伤病人士无数,根本没有医务人员可以帮忙,于是斯佳丽勇敢的接受任务。其实她也想过要放弃,但想到艾西里郑重的将梅勒妮托付给了她,她就不忍心自己见死不救。在瑞德的帮助下,她勇敢、果断的帮梅勒妮接生,虽然从未做过,但临危时的沉着冷静,充分体现了这个女人果敢的一面。

  瑞德参军,她坚持着带着大家返回南方种植园。面对家徒四壁,被军队烧抢过的惨不忍睹的景象,她并没有过放弃的念头,因为现实不允许,她只能挣扎着生活下去。她精明强悍,同时又吝啬、斤斤计较。妹妹们有贪婪或是丧气的念头,她就狠狠地责骂她们;遇到强盗进门,她果断地同时也惊慌失措的杀掉了他;为了种植园可以经营下去,她委身想以自己的美色换取三百美元;为了可以开办自己的工厂,她利用手段,抢走了妹妹的未婚夫。战争使一个女人的心志坚强起来,面对困难时,她所表现出来的品质是令人赞叹的和难以企及的,然而生活又交给她金钱的作用,她变得虚伪、贪婪,攻于心计。这种种性格的转变,我们看不到作者的用巧,然而从社会生活的折射中,我们却可以看到这些纷繁复杂性格的建立过程。

  经历了战争,经历了自主创业与奋斗,斯佳丽成长成为一个性格多面且成熟的女人。生活终归安静了,瑞德可以满足她的虚荣以及对生活高物质追求的享受,于是她嫁给了瑞德,过上了她所期待的奢侈的、富有的、华丽的生活。婚后的她心里还是想着艾西里,但只停留在心里,毕竟,想获得充实的物质享受,就要遵从瑞德的生活,享受他的爱和威胁。在这种充满算计、争吵和享受的生活中,斯佳丽没有意识到,她已经渐渐爱上了瑞德。她会对瑞德产生厌恶,认为他永远比不上艾西里,但同时她又对瑞德产生心理依赖,对默默的等待瑞德回家。而当梅勒妮死去之时,她已经感受到了瑞德对于她生命的重要,即使此时,瑞德已经不再爱她了。

  她的多种性格组合注定了她最后的悲剧结局,对于爱情的浪漫追求,对于生活的利己、享乐追求,导致了她对爱情和物质财富追求的双重失败。她就是一个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因追求自我而丧失自我的可怜女性,这种性格组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可恨可恶却又可亲可爱的人物形象。

  小说的另一个性格组合的典型就是瑞德。他是一个南方贵族家庭的叛逆者,社交场合他总是不多说话,但一说起来,往往又语出惊人。他头脑机警冷静,能够清醒的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他抓住一切时机赚钱,甚至是战争时候也想尽方法大发国难之财,充分体现了他的自私自利、不择手段以及冒险精神。他有他的方法可以洞察斯佳丽的一切,让她既爱又恨自己而他自己对斯佳丽也是爱却保持着距离。

  我们看到他对斯佳丽的爱可能是出于虚荣,或是感到那是一种深层的伪装。可当斯佳丽因为生活窘困,企图用美色吸引瑞德时,他却断然拒绝;战争爆发,斯佳丽等人遇到真正的难题时,他又不顾一切,挺身而出拯救她们。他可以和妓女成为朋友,不会出于戏弄,而是他可以真正理解、同情那种堕落生活中的无可奈何。

  女儿被噩梦惊醒,他又为我们诠释了一个父亲所深藏的对于女儿的关爱和照顾,让我们看到一个好父亲的存在;当因为自己的失误而使斯佳丽从楼梯上滚下来,导致重病失去孩子,他又表现出了真实而深刻的自责。终于,他对于斯佳丽的感情游戏感到了厌恶,在失去了女儿、朋友以后,他决定离开斯佳丽回到自己的故乡,不顾斯佳丽的苦求,毅然决然的回去寻找平静。有些冷酷,可并不让人难以理解,因为没有人愿意将自己置身于麻烦之中,特别是瑞德,他是精明的,也是复杂的。这种复杂的性格组合也是在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和非凡的成长经历中不断形成的。

  艾西里和梅勒妮也是小说中着重塑造的另外两个主要人物。战争爆发时,他勇敢参军,并有所成就;面对斯佳丽的多次表白,他又能够坚守对梅勒妮的爱和忠贞。可是战争并没有改变他,他仍然心心念念的是曾经的那种田园牧歌生活,面对现实,他经不起风浪,总是在逃避生活。他的悲剧在于对一切都看得明明白白,却又无可奈何、找不到出路,明知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却又不能主动适应,或者说是从未打算去适应。他是一个时代的“多余人”,一个生活的被动者。

  梅勒妮是一个集女性众多良好品质于一身的女性形象。她温柔善良,宽厚待人,懂得体恤他人,她的生活哲学教会她成为“圣母”一样的完美无缺的贵妇人。生活的动荡没有打消她对于生活的追求,面对困难,她愿意接受和承担,鼓励身边的人们对生活抱有理想。战争动乱,她报名成为医护人员,救助需要帮助的人们;战火烧到门边,她仍希望自己等待出世的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当斯佳丽杀死了闯入家中的强盗时,她鼓励斯佳丽,称赞她的做法,给她肯定;斯佳丽坠楼受伤,她一直陪在瑞德身边安慰他、鼓励他。不论生活怎样,她都充满勇气,这是从她柔弱的妇人的形象所看不出来的。

  《飘》的人物性格塑造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塑造方法,人物性格多元组合成为这部小说的一个重大亮点。性格组合展现了一个圆形的人物,通过圆形的人物集合又展示了小说历史环境的多个方面,从而为我们详尽地记录下了一段动荡的历史,一段硝烟的时刻,以及在这种时刻不同人的成长。通过不同的性格发展,揭示了环境对于人的甚远影响,这种性格组合的描述方法也对后世小说艺术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亦舒语录
  奶奶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飘》的背景和人物性格分析

  摘要:《飘》是以亚特兰大以及附近的一个种植园为场景,描绘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我们主要从文学创作背景和人物性格两个角度入手,对美国南北战争有了客观与主观的认识;并通过对主人公斯佳丽、白瑞德性格特点研究,来分析他们的性格中的闪光点,及这本书的精神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飘》   南北战争    思佳丽     白瑞德

  Abstract:"Gone with the wind" takes Atlanta as well as a neighbor plantation as a scene. It describes the people’s life of the southern American before and after the Civil War . Mainly from the literature creation background and character disposition two angles obtaining, we had objective and the subjective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US Civil War. And through the research to the leading character Scarlett, the Rhett disposition characteristic. We analyze in the flashing points of their characters, and the energetic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book

  Key words: "Gone with the wind"  the Civil War  Scarlett  Rhett

  《飘》写的是美国内战时期,郝思佳与艾西礼,媚兰和瑞德之间的爱情和友谊的故事,现在我主要从以下方面,对这本书的背景和精神价值进行分析。

  一 对美国南北战争的客观与主观认识

  1861-1865年,美国爆发内战,交战双方分别是南部奴隶主和北部的资产阶级,因而历史上又称“南北战争”。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另一个转折点,尽管就平时我们所知,这场战争是正面的,说是黑人的解放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飞跃。而小说中写道,很多南方黑奴都是不情愿被解放的,他们和白人之间处的很好,压根就是白人和白人的战争,看不到一点白人奴隶主和黑人之间的矛盾。南方的黑人和奴隶主一样在战场上捍卫南方的庄园和曾经的奢华。因为他们从来就认为那是他们的生活,不应该改变,是北方人打扰了他们平静的生活。我们看到黑妈妈怒骂北方佬,还有其他的黑奴们一样对他们的庄园主必恭必敬,因为他们在共同的土地上生活,他们在战争的灾难中相依为命,同舟共济。南北战争成了一场由于北方人企图侵占南方地盘而发动的可恶战争,在这一点上,作者的“老南方”立场暴露得最为明显了。她又借瑞德之口表达了对南方不足的认识,瑞德虽然也是南方人,但他对南方的保守、落后有清醒的认识。他是南北战争前认识到“在北方,见过许多大家没有见过的东西,北方人的装备比我们好,他们有工厂、煤矿,还有强大的舰队,我们有的只是棉花和傲慢。”他看出南方必败,“南方下跪了,再也站不起来了”。在精神上他是不忠于南方的,是一个真正的叛逆者。瑞德只是在南方奴隶主文明的镜子里,才显得“自私、贪婪、道德败坏”。作者自己也是矛盾的,所以在作者的眼里,战争对于当时的平民和身处战争的人来说,永远没有对和错,有的只是荣誉和伤痛、死亡。对于一片土地来说,只有物质的破坏,文化的落寞。或许很多人认为,从小说文本来看,作者是支持奴隶制度的,有着狂热的地方主义色彩的偏见,她的这种观点导致她在小说中对战争的性质、奴隶心态和南方“重建会现状的描写有所歪曲,更有和《汤姆叔叔的小屋》观点与之相饽的说法[1]。

  二 主人公思佳丽的性格特点

  (一)思佳的家庭对思佳的性格的影响

  1.父亲对思佳的影响

  在家里,思佳和父亲像两个好朋友一样,当父亲看到她跳篱笆时,便当面责备她,但事后不会向她母亲提出。而思佳要是知道父亲打牌输了钱,她也不会告诉母亲。他们两个人有一样的想法,父亲有事不想让妻子知道,女儿有事也不想让母亲知道。他们之间有一种挺正常的父女联盟,不想让爱伦知道了他们做的事而生气和担心。儿童心理发展有一种现象,即到了3岁时开始从自己和母亲的一体关系分裂出来,并且把情感投在父亲身上,甚至要和母亲竞争而独占父亲,称为俄底浦斯情结,又叫恋父情结[2]。应该说,思佳也是有恋父情结的

  思佳在父亲身上学到的还有对生活的坚强品格和对黑人仆人的慷慨关心。当父亲死了以后,思佳把父亲的一块珍贵的手表给了一个贴身家奴。而当她在经营木材加工厂时,一个黑人奴隶投奔而来,她首先想到的是要保护他,应该说这些地方受父亲影响很大。同时她继承了自己父亲的坚强。在那个风云突变的乱世,她能在备受创伤和打击之后不留恋以前豪华高雅的生活,而坚强的站起来下地摘棉花。在塔拉红色的土地上她得到了黑色的坚毅,正如她父亲所说的,这个世界上只有土地和日月同在。这股强大的力量加之她固有的爱尔兰血统潜在的反叛思想,使之公开在亚特兰大和北方佬做生意。从文学与人生的审美联系上说,文学对信仰的表现,也是文学对人生的一种永恒的把握的表现,通过信仰的确立,人们可以对世界的未来,人生的未来充满遐想,以饱满的热情和信念实现向必然王国的精神飞跃[3]。而思佳的信仰是坚强,自信,对土地的热爱,一个固执而倔强的信仰,这也受了她父亲的影响。

  思佳在家里不怕父亲,正是在父亲面前的有恃无恐的地位养成了她一生中对男人挥来斥去的自信和骄傲,也形成了她一生中与其他女性争夺男人的强烈攻击性。在她的一生中,不仅不顾廉耻的掠夺妹妹的爱人,而且无休止的掠夺属于别人的男人。父亲对她的影响贯穿了她的一生[4]。

  2.母亲对她的影响

  父母对儿女的爱,首先是本能的驱动,就像其它动物一样。他们会不自觉地把血缘关系神圣化、宗教化,把儿女看作自我的生命的延续,把生子育女看作是人生价值的体现。所以,在理智上、精神层面上,父母的爱是一种自爱,是把儿女当自己——理想化的自己——来爱,这种观点早在穆勒,霍尔巴赫的伦理信念中就得到揭示[5]。母亲是思佳人格成长的重要因素。母亲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贤妻良母,她实际上是思嘉面对的整个道德规范。面对这个可以称之为“女人楷模”的母亲,思嘉丽的态度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她受不了母亲责备的目光,所以,她在母亲面前总是摆出最好的面孔,行动也最规矩。但是无论她散开的长裙多么老实,发型显得多么端庄,小手交叠的多么文静,她的本来面目是藏不住的。

  但是母亲对她的教育似乎影响了她的生活,在她看来,所有女人都是敌人,只有她母亲一个例外,在她心里母亲是靠山,只有母亲和老天最可靠,最让人放心。其他人根本无法相比。当瑞德给她东西时,首先想到的是母亲教育她,当别人给自己东西时,首先要给钱的道理。她一方面要尊敬母亲,把她当偶像崇拜,又想揉母亲的头发,并且取笑她,她一方面对母亲的教育反抗,又把母亲当成圣母,这些复杂性影响着她性格的多重性,同时形成了她独特的叛逆性格。

  (二)思佳丽对金钱的追逐

  当她看到塔而顿家为他们死去的儿子立两块大理石墓碑时,她感到的不是悲伤,而是为花在墓碑上的钱心疼。当她收留南方士兵时,她时时刻刻为多吃掉的食物痛心。瑞德不耐烦的说她,难道你除了钱,什么都不想吗?有人认为思佳丽只是金钱的儿女,对她持反对态度,但是在当时,钱是能够生存下去的条件。这也证明了她比较现实。她三次结婚,都和钱有关系。第一次结婚,是为了让艾西礼生气,同时考虑到这个人有钱。第二次,为了得到钱,她打算嫁给瑞德,还打算做他的情人,遭到拒绝后,她知道自己的妹妹的情人有存款,就用尽心计与他结婚。结婚后钱的问题解决了,又不顾家人的劝说经营锯木厂。第三次结婚,不是她爱上瑞德了,而是为了享受奢侈的生活。人对于金钱的渴望有时并不仅仅是金钱的本身,而潜藏在对金钱的渴望的背后,更多的是对价值,金钱,社会认可的渴求。但当事人在意识层面往往不能了解金钱对自己的这些象征意义。斯佳丽对钱的追求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奢侈,在追求的过程中,她也失去了很多,同时也说明了她缺乏一种安全感。

  (三)思佳丽对爱情对自己的内心都缺乏一种了解。

  她对人的内心活动甚至自己的内心活动都缺乏一种了解。艾西礼曾告诉她:“像我们这样不同的两个人,只有爱情是不够的,你需要的是一个男人的全部,包括他的躯体,感情和灵魂。如果你没有得到,你以后会后悔的。你会恨我读的书和欣赏的音乐,因为它们把我从你身边拉走。”但思佳还是爱着艾西礼,并且认为艾西礼也爱着她。为了艾西礼,她冒着生命危险照顾媚兰,她在塔拉干粗活,不想让艾西礼干。后来还给艾西礼钱花。但她对瑞德的所有深情一无所知,甚至在瑞德的怀里还想着艾西礼。后来她才意识到她一直爱的不是艾西礼,而是自己虚构的东西,并把它套在了艾西礼的身上。斯佳丽一直在寻找的避难处,那个安全而又温暖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瑞德。因为瑞德有坚实的臂膀可以把她抱在怀里,让她对事情有清醒的头脑。但是她一直都没有意识到,尽管他对她冷嘲热讽,他还是爱着她。直到瑞德走了以后,她才意识到,一直都爱着瑞德。只是一直那么傻,不知道。所以说,她缺乏对自己内心的了解。

  (四)思佳的潜意识

  小说中反复出现思佳丽做的一个恶梦: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依赖,有一个可怕的东西在追她,她就不停的跑啊跑啊,跑的心都快炸了。一边跑,一边喊,模模糊糊的想在周围的雾里找一个地方躲起来。这个恶梦贯穿了思佳丽战后的生活。弗洛伊德认为:“梦一定是有某种意义的,即使那是一种晦涩的隐意用以取代某种思想的过程”。[6]在这个梦里,充分地展示了思佳丽内心思想活动,揭示了她一切行为的动机。思佳丽在梦境中处于一片迷雾中,看不清方向,这象征着思佳丽思想上的混乱。思佳丽没有了一个具体的价值标准,她就对在她身边发生的一切感到迷惑不解,感到害怕。投射在梦中,就是浓浓的雾,让她什么都看不清楚。思佳丽感觉雾中有可怕的东西在追逐她,这个可怕的东西象征了思佳丽战争中与战争后的那一段艰苦生活,是饥饿、贫困和死亡的威胁。她的奔走逃避,其实也就是一种强烈的求生欲望的表现,暗示着思佳丽为了生活下去而做出努力的过程。她在现实生活中白手起家,从废墟中重建塔拉庄园,经营弗兰克的店铺,再盘接下木材厂,拼命赚钱的力量,就是对饥饿与死亡的恐惧感,对生存的渴求,一种强烈的求生欲望。但她的行为并未使内心获得真正的安宁,内心依然恐惧,因此在梦中,她总是一直奔跑,始终没有找到安全的地方。通过思佳丽的梦,可见她一切行为往往是源于内心欲望的驱动。她是凭着直觉与本能做事的人。在梦中,她内心真实的一面坦露了出来,她是害怕的,恐惧的,与现实中表现出来的凶悍、残暴、固执形成鲜明对比,使思佳丽这一形象的复杂矛盾体现得更加真切。

  三 对瑞德的性格分析

  艺术审美对象是一个具有复杂层面的构成体,用横看成岭侧成峰形容也不过分[7]。瑞德也是一个性格的复杂体。一方面,从他身上可以看到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本家的某些特性,他信奉的是野心家的金钱哲学。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他桀骜不驯的性格下隐藏的深情和独特的品格。                   (一)他对社会有清醒的认识

  在战争面前,他是一个对现实有清醒认识的人。他认为他们狂妄的想要打仗,所凭借的只是棉花和骄傲。而到真正战争的时候,棉花将没有价值,而骄横将是他们唯一剩下的标准。他和艾西礼是唯一真正了解战争结果的人。但是不同的是,艾西礼选择了屈服于礼教,成了战争的牺牲品。而瑞德则选择了不做无畏的牺牲,而是穿越封锁线,保护自己,并用战争契机经商获利。他认为“把一起荒野改变为一起繁荣而致富的是帝国主义时期,在帝国主义时期有许多钱好赚,在帝国主义灭亡时期可以赚的更多[8]。”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具有敏锐的商业头脑。但是,他也是一个有骨气不忘本的热血男子。在南方军队即将战败时,他毅然参战为自己的一方而战。他对斯佳丽说:“你想想,要是我在千钧一发的危机关头出现在我们的军队,这对他们将是多大的鼓舞呀。”         (二)瑞德对思佳是世界上最纯真的爱情

  瑞德第一次见思佳时,思佳和艾西礼说话恼怒了,扔了一个花瓶,差点扔在瑞德身上。瑞德却认为她是一个感做敢当,敢于说出自己想法,甚至摔花瓶的女子,并且爱上了她。从此虽然瑞德总是嘲弄思佳,但是心里还是有着最深情的爱。瑞德知道是不能告诉思佳的,因为按思佳的个性,她一定会不屑或站在较高的位置,对瑞德高傲,浑然不顾。虽然他表面的玩世不恭,但是他却知道思佳的内心需要,处处都在关心思佳。思佳穿着丧衣不能跳舞,是他帮助思佳摆脱了所有束缚,开始跳舞。斯佳丽困在亚特兰大,是瑞德为他偷来一匹马,驾着车逃出城。每当思佳从可怕的梦中惊醒的时候,是瑞德用宽大的胸怀保护她。性将男人分成两半,并赋予男人两个完全不同的面孔:对外,对情敌,他必须表现得十分好斗和野蛮;对内,对自己钟情的女人,他必须表现得柔情似水,爱意绵绵。在女人面前,他必须控制自己,必须束缚自己野蛮的天性。简单地说就是,他必须表现得文明,有教养。当瑞德和思佳结婚后,每天早晨,瑞德都会把早餐拿到屋里,一口一口的喂思佳。爱女邦妮的出世,让他把对斯佳丽的爱转嫁到了邦妮的身上。他不允许女儿受到一点伤害。思佳甚至有点忌妒。邦妮死后,瑞德才告诉思佳,他把邦妮当成思佳,当成没有经历战争,无忧无虑的思佳。可是谁能想到巨大的不幸会降落到了邦妮身上,爱女的夭折使他近乎疯狂,他甚至不允许下葬邦妮。他和思佳之间出现了难以弥合的裂痕。思佳的执迷不悟,使他怀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爱情观选择了离去。男女之间只要存在着不平等的奉献与牺牲,这种爱就是不人道的或畸形的。但是,这却构成了爱情的高尚与伟大!所以瑞德的形象在多少人的心里都是高大不可磨灭的。

  (三)瑞德对媚兰的尊敬

  瑞德以前玩世不恭,因为他在人世间看到的只是邪恶和虚伪,并使自己变的如此,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较为轻松的生活。直到他看到媚兰,并感知她有那么伟大的心灵,对别人的宽容,面对事情那么坚强,他被她高尚美好的灵魂深深的感动。原来,世界上还有另一种人和另一种生活。虽然这种人不多,这种生活艰难,但是媚兰预示着一种希望。所以他赞美媚兰,尊敬媚兰。并希望有和媚兰似的心灵。斯佳丽曾责问瑞德为什么总是对媚兰必恭必敬,而对她却是冷嘲热讽。瑞德回答她,媚兰的眼睛像在一个卑劣世界的明灯。瑞德把对美好高尚的热爱寄托给了邦妮,邦妮一死,一下子苍老了很多,似乎把一切都带走了。他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守着邦妮的尸体两天两夜,谁叫也不开门,奶妈只有请来了媚兰,因为瑞德最尊重她的意见。门开了,而媚兰却倒下了。瑞德心痛无比,“媚兰是我见过的最仁慈的人,伟大的女性,非常伟大的女性。”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根细线,它连结着肉体和灵魂。有的人耽于肉体的生活,而忽视了灵魂的提升。他们找不到那根细线;有人专注于灵魂的超度而不需要那根细线;而世人大多既不愿委屈了肉体,又希望灵魂有所归依,细线是一个人的生命热情所在,且每一个人的生命热情有所不同[9]。媚兰是最能触动瑞德细线的那个人。他渴望从堕落走向拯救,走向高尚美好的生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13
有着猫一样的目光,猫一样的微笑,猫一样的步伐和猫一样的敏捷。那么,这个猫一样的女人提供给我们是怎样的一些对待生活、对待爱情、对待困难和挫折的态度和经验呢? 第一她在困难的时候敢于承担责任,虽然也有动摇,但最后仍然承担责任,比如她救了 费雯丽扮演的思嘉媚兰,她重振塔拉庄园,后来长期扶助艾希礼一家等等。 第二她敢于去爱、无怨无悔,她的整个青春都在爱着艾希礼,没有回报但她仍没有放弃努力,直到能力的极限为止。 第三知错能改,当她最后明白她之前所为是错误时,她马上向瑞德道歉,请求原谅。 总的来说,思嘉堪称巾帼不让须眉的奇女子,人中龙凤,难怪瑞德这样的牛人也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每次看《乱世佳人》,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年轻时看,讨厌虚荣爱出风头的思嘉,喜欢纯洁善良的媚兰,不喜欢油腔滑调的瑞德巴特勒,喜欢温文尔雅的艾希礼,喜欢南方如画的景致和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不喜欢北方的浮华和放荡。后来看了多次之后,不由得对思嘉敬佩起来,原本是一个弱女子,任性而年青,第一次结婚是一时的冲动报复,嫁给了不爱的男孩,让自己成为了年轻的寡妇。第二次结婚是为了一家人的生存,抢走了妹妹的心上人,弗兰克肯尼迪。肯尼迪虽然是一个半老头子,却不是思嘉的对手,面对她的冷酷和无情,他束手无策。最终为了思嘉差点遭受的侮辱去报复穷白人而被人击毙,不幸枉死,却从未享受过思嘉的一点爱。于是思嘉再次成为寡妇,而且还是个有钱的寡妇。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了答应过艾希礼照顾媚兰的一句承诺,在北军就要攻占亚特兰大的时候,,思嘉又果断地替媚兰接生,并找到瑞德冲破重重阻碍和关卡,回到了乡下老家--塔拉庄园。在又饥又饿之时,她又遭受了母亲病亡、父亲痴呆、家里被劫,一穷二白的多重打击,她不屈不挠,带头种田干活,喝令妹妹下床摘棉花,并照顾媚兰和小博,支撑一家人的生计,那时她顶多也不过是个二十来岁的小姑娘,本应是个在母亲怀里撒娇的小姑娘。可是面对如此巨大的困难,她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敢挑起家里的重担,以常人难以企及的毅力抗争命运,每每看到思嘉举着萝卜向天盟誓,决不愿让家人再受苦挨饿时,我总是觉得拍片导演对光线和背景的运用是那么巧妙和艺术, 它那么生动地刻划了思嘉渴望安定、渴望生存、渴望富裕的强烈而真实的内心情感。我觉得那时的她,已完成了最艰难的嬗变,由一只丑陋的毛毛虫破茧而出变成了美丽的蝶,自由而高贵,那时的思嘉就像一个女神---渴望富有、并为此能不择手段的欲望女神。 刚强、坚韧 无论是面对战争的废墟和硝烟、母亲和父亲的去世、生活的贫穷艰难还是女儿的夭折,在和她承受同样的痛苦和艰难的人们当中,她都是最刚强、最坚韧的一个和最先从痛苦和艰难中走出来的一个。当思嘉面对着已是满目伤痕泰勒庄园时,她的坚韧和刚强令她这个家中的长女担起家长的重担。在影片的末尾,她还坚定地告诉我们:Tomorrow is another day。 虚荣 这应该是一个贬义词了,可是,思嘉的虚荣心似乎格外的可爱,在她的身上,虚荣似乎也变成了褒义词。有位名模曾说:“女孩子总是要有一点虚荣心的,无论这虚荣心表现在什么方面。”当思嘉扯下母亲唯一的遗物——苔绿色的天鹅绒窗帘,无论如何也要用它做一件漂亮的衣服,还将它披在身上憧憬着新衣服的样子时,她的虚荣心使她成了一个看起来不孝的女儿,但她的这种做法(也就是她的虚荣心)是当时拯救全家的唯一出路。由虚荣心而使全家人都有了生存下去的希望,这样的虚荣心也不应该算是值得摒弃的。 贪婪 这总应该是个贬义词了。但是,思嘉的贪婪不仅是有情可原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还是难能可贵的。战后的塔拉庄园在北方军的控制之下,母亲的去世和父亲的崩溃使思嘉——家中的长女担起了“家长”的重担。思嘉一家人过着艰辛的生活。战争使她贫穷,贫穷继之以饥饿。然而最可怕的是无钱交税险些失去生活来源的土地,为了借钱交税,思嘉勾引了妹妹苏伦的情人—弗兰克,继而当起了一家小店的老板娘。在经历这一切后,她明白了她所处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以及在这个社会中钱的重要性。所以,当她拥有了当前她所需要的钱之后,她自然会想拥有更多的钱。在她追求“更多的钱”的过程中,她表现出了一个早期资本主义的资本家所必须具有的优秀品质——贪婪。 残忍与自私 这两个词无论用在什么人身上似乎都应该是表贬义的词语,特别是以温和、善良为美德的女性。但是,思嘉的残忍与自私在某种适度上却是值得褒扬的。首先,在社会转型的时期,人的观念需要从传统的观念转变成为新型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观念。不能在第一时间内转变观念的人就失去了领导时代的主动权。思嘉就是一个在第一时间内转变观念,接受了新的社会和社会制度、新的价值观念、新的生活方式,并且成为了一个小资本家的女人,在这一点,她是非常了不起的。而且,在刚刚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时,自私和残忍对于一个资本家来说是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资本主义社会,对世界的博爱已经是阻碍资本的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因素,此时,自私与残忍就成了强者的优点。 美丽 如书中所写,思嘉淡绿色的眼睛纯净迷人,配上乌黑浓密的睫毛与白皙的皮肤。腰肢纤细,令人着迷,纤细白嫩的双手与小巧玲珑的双足,丰腴而白净的双腿,简直无可挑剔。 她的笑容令人着迷,她拥有最多的情郎。 思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待爱情的态度。她美丽,但她只是适当地运用她的美丽来得到她所喜爱的东西,从来不用自己的美貌来玩弄爱情,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爱情。思嘉是美丽的,但美丽不是拥有爱情的必备条件——你可以没有思嘉那样美丽动人,但你也有权利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 思嘉,猫一样的女人,刚强的、坚韧的、虚荣的、贪婪的、残忍的、自私的女人。 这个人,很可悲,可悲到了一种可笑的程度。 真的。很可笑。 就像她自己意识到的的,“她对她所爱过的两个男人哪一个都不理解,因此到头来两个都失掉了。现在她才恍惚认识到,如果她当初了解艾希礼,她是决不会爱他的;而如果她了解了瑞德,它就无论如何都不会失掉他了。” 她一直不明白战后的人们为什么会去追忆战前,直到邦妮死后,她才明白了原因,但是,哪些可以与她追忆过往的人,已经由于她自己的疏远,排斥已经越来越远,而她的那些“新朋友”却也无法使思嘉高兴起来。 一直很喜欢瑞德离开前的那一段话,“思嘉,我从来不是那样的人,不能耐心的拾起一些碎片,把它们粘合在一起,然后对自己说这个修补好了的东西跟新的完全一样。一样东西破碎了就是破碎了——我宁愿记住它最好时的模样,而不想把它修补好,然后终生看着那些破碎了的地方。也许,假使我还年轻一点——可是我已经这么大年纪了,不能相信那种纯属感情的说法,说是一切都可以从头开始。我这么大年纪了,不能终生背着谎言的负担,在貌似体面地幻灭中过日子。我不能跟你生活在一起同时又对你说谎,而且我决不能欺骗自己。就是现在,我也不能对你说谎话啊!我是很想关心你今后的情况的,可是我不能那样做。” 如果没有瑞德,思嘉是不完整的,哪么《飘》也就不能被称为“名著”了。思嘉,自私,虚荣,贪婪,刚强,坚韧。如果说这些形容词用在别人身上,只怕全部都是贬义的,但是对思嘉而言,我倒觉得有点像是褒义词。其实,就像瑞德说的,“我们都是流氓,我们都是无赖。”他对于自己与思嘉的分析是很透彻的,也正因为他的这些分析,《飘》才会被无数人所拜读,思嘉也才完整。 关于电影版《飘》——《乱世佳人》,我只能说,我看完电影就喜欢上了费雯丽。因为她所演绎的思嘉真的就像活着的一样,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思嘉的美,思嘉的一切。 瑞德(又译瑞特) 我必须承认,对我来说,《乱世佳人》的吸引力之所以这么大,和克拉克盖博主演的瑞德巴特勒绝对有关系。 当然,思嘉眯着那双像猫那样 瑞德的绿眼,迷人而妖媚,同样也让人倾倒。她是个让女人都能为之神魂颠倒的女人,她自私、冷酷、无情、聪明、不择手段、坚强,却不乏善良、美丽、脆弱;她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女神,让许多女人都梦想着能像她那样,集财富、美貌、能干、坚强于一身,让瑞德那样的男人能够为她而倾倒。至少我曾经就那样想过。但我认为,瑞特给我们这些女性观众带来的却更多是对爱情和婚姻的甜美幻想,他是那么潇洒倜傥,那么玩世不恭,那么自信过人,富有并充满了成熟男人的魅力,该是多少女性心目中的偶像啊。 在这里,简单回闪思嘉和瑞德相遇、相识、相爱的几个片段,就能让人对瑞德爱我所爱,坚持自儿,富有个性的男性魅力印象深刻: 片段一:瑞德第一次见到思嘉是在十二像树园的烧烤会上。思嘉向所有的男士卖弄风情,却发现瑞德正注意她,思嘉向身边的女伴凯瑟琳抱怨说:“他看我的样子,就像我没穿衣服”可见瑞德给人的感觉不是温文尔雅,富有绅士风度,对世事的有种别人所不具备的强大洞察力和影响力,表明了他与一般的南方男人不同点:现实、大胆而富有进攻性,当他躲在书房里偷听思嘉大胆地向艾希礼表露爱慕,但因遭到婉拒,她气急败坏地搧了艾希礼一个耳光,并砸碎了一个小花瓶时,他吹了一个口哨,于是他被思嘉指责为不是一个绅士,而他同时也反唇相讥思嘉不是一个真正的淑女,让思嘉气极。俩人第一次相见就是一次爱情的交锋。 片段二:思嘉因查尔斯病亡到亚特兰大散心,正在服丧的她,十分渴望能再度飞旋于舞池中,表现了她在内心里对无拘无束、自由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是瑞德看出了她的心思,并出重金替她撬开了那个压抑而沉闷的社会道德囚笼,使她走上了和别的南方女人最不相同的命运之路。这正是思嘉反叛旧的社会道德标准迈出的关键性一步,而这一步,如果没有瑞德暗中巧妙的支持和安排,思嘉是决不会踏出的。如果没了这关键一步,那么日后那个能干、要强、并独当一面的乱世佳人---思嘉就决不会存在了! 片段三:瑞德为了帮助思嘉重返故里,拼死弄了一匹身负重伤的老马,并帮助她把媚兰抱到马车上,同时一路历经辛苦,并在即将要到达的时候,瑞德看到许多南方兵前仆后继,视死如归,深感震撼,并决定上战场,为保卫家园尽一份力。这时可以看出,为了心爱的女人,他能出生入死; 同样,面临家园被毁之境,他也是一个热血之人,导演在这里才向我们描绘了一个深藏在平日玩世不恭外表下,也具有一颗为荣誉甘洒热血之心的典型南方男性的形象。在这里我们看到,虽然瑞特平日里非常精明、现实,但他骨子里其实还是一个南方人。 片段四:瑞德在经历了丧女之痛和思嘉在精神上的背叛后,面对媚兰的之死,对一切都灰心失望至极,回家收拾行李,返回自己的故乡,查尔斯顿。当执迷不悟的思嘉最后发现自己已深爱瑞德时,才发现已最终失去了自己最心爱的人。瑞德最后走得十分干脆,让思嘉深感懊悔。直到这里,我们才听到那颗曾经为爱而柔软的心破碎的声音,同时也因为破碎而对思嘉变得“冷酷无情”,这里的瑞德才让我们感觉到,这个男人敢爱敢恨,处理事情十分干脆利落,极富男性魅力。 瑞德这个人敢爱敢恨,就如上文所说,他不愿拾起破碎的感情,所以才会在最后变得那么冷酷无情。这个人物很富有男性魅力,就像思嘉所拥有的女性魅力,同样使人沉醉。 他们两个的结合,确实就像瑞德所说,“珠联璧合”。但是,在瑞德的现实与思嘉的幻想中,瑞德失败了,他的感情也因此真正的破碎了。 而克拉克·盖博的演绎更是无可挑剔,在那种翩翩风度背后的嘲弄,在那种沉稳冷静背后的狂放不羁,都是让人颇为迷醉的。 艾希礼(又译卫希礼,阿希礼)与媚兰(又译玫兰妮) 再说说艾希礼和媚兰,他们是相似的,具备南方的一切美德,有知识,有 媚兰文化,有思想,有修养。 媚兰基本上是完美的,她善良,仁慈又不乏勇气,思嘉摘棉花时,她想帮忙,思嘉杀人时她也帮忙,除了瑞德,她是思嘉的另一个支持者。我做过小范围的调查,先看书的基本都喜欢思嘉,而先看电影的则喜欢媚兰。媚兰太善良了,她具有一切美好的品质,完美得不真实,而思嘉是有血有肉的,是真实的,有缺点也有优点。 艾希礼是真实的,他是个活在过去的人,时世变迁,他不想面对,他是缺乏勇气的。他不爱思嘉,又不说不爱她。思嘉走投无路找他时他只给了她庄园的红土,后来知道思嘉牺牲了自己,他说他该去抢劫,这一点,他确实不如拖着军 艾希礼与媚兰刀想帮思嘉对付逃兵的媚兰。 《飘》里的人物都极具理想色彩,如果没有媚兰的淑女风范,怎能体现出思嘉的桀骜不逊。没有艾希礼的懦弱,怎能体现出瑞德的风范呢? 思嘉的嬷嬷.玛格丽特 温暖,可靠,安全。象母亲一样时刻保护她的孩子思嘉。 理智,聪明,现实而且冷静,带一些黑人的狡猾。她懂思嘉,支持她,爱她,虽然没有多说什么,但是她一直是斯佳丽的靠山,坚强有力。 忠诚,固执,可爱。对自己的宝贝,那是不顾一切的去保护;虽 思嘉与嬷嬷然只是一个家奴,但她有自己所要维护的处事原则。 黑人奶妈的形象刻画的非常成功。 由此扮演黑妈的演员哈蒂·麦克丹尼尔(Hattie McDaniel)战胜了奥丽维亚(媚兰)获得了第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据说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奥斯卡奖的黑人。哈蒂将其特有的幽默感注入奶妈玛格丽特一形象中,台词念得完美无缺,与思嘉的扮演者费雯丽配合默契,犹如绿叶扶红花,结果两人双双获奖。由于奶妈一角的成功,哈蒂后来几乎垄断了银幕上所有的黑人保姆角色,在许多影片里可以看到她那肥胖、温顺、饶舌的形象。 倾▃城▄恋▅ 的感言: 谢谢你。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