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的故事舍己为人的事

如题所述

记巫山县公安局旅游派出所所长杨跃进

三峡传媒网讯(三峡都市报记者 梁剑 黄玉保 ) 他在世时,没有荡气回肠的豪言壮语,逝世后留在群众心中的是一座高大的“丰碑”!年仅48岁的他,因积劳成疾累死在了工作岗位上。他走后,上千名干部群众和干警自发为他“送行”。

5月6日深夜, 巫山县公安局旅游派出所所长杨跃进永远闭上了眼睛,离开了与他一起奋斗了24年的战友和他深爱的小三峡景区、景区内的百姓、景区内的一切……

“草鞋所长”累死岗位上

杨跃进,男,汉族,生于1958年2月21日,巫山县巫峡镇人,1982年3月退伍后到巫山县公安局工作至今,先后担任刑警大队侦察员。巫峡镇派出所副指导员。旅游派出所副所长、所长等职务,一级警督。在小三峡景区工作的13年间,他多次被评为省、市先进个人和优秀人民警察,2003年,杨跃进当选为重庆市人大代表。

“老杨每天6点30分便出门,晚上七八点钟才回家。这样的作息时间,他一直坚持了13年啊!”杨跃进的妻子樊小梅回忆,由于两口子的收入加起来一个月只有近2000元,这不仅要供养3位老人,还要供女儿读大学。加上杨跃进每年还要拿出2000余元救济景区内的困难户和孤寡老人,一家人生活拮据。为了省钱,为了工作方便,加上长年累月在景区内各景点跑上跑下,每到夏季,杨跃进都会穿草鞋配警服,于是警区的群众都戏称他为“草鞋所长”。

小三峡景区开发之初,由于治安跟不上,滥伐林木,炸鱼,捕杀野生动物、游客财物被盗的事件时有发生。杨跃进自从1993年调到旅游派出所后,为了使景区治安尽快走上正轨,他整天蹲在景区里,长期靠吃干粮充饥,他的病根也就是那期间种上的。

杨跃进曾患过乙肝,因为心系着景区群众,景区的安全在他心里重过一切,因此一直抽不出时间进医院去检查,也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导致病情加重,最终恶化为肝癌。今年2月,长期超负荷工作的杨跃进累倒在了工作岗位,他被家人强行送进西南医院。虽知道杨的病不轻,可检查结果却让家人惊呆了:肝癌晚期!

从重庆回来后,杨跃进照样按照他“特有”的作息时间,每天天不亮便起床工作。眼看他一天天消瘦,母亲、妻子和女儿,多次以恳求的口吻要求他请几天假,好好休息一下。可杨跃进明白,派出所只有5名警员,要管理长达60公里的景区,还要负责平均每天数千名进峡游客的安全,他实在抽不开身。他总是说:“只要自己能动一天,就要在景区干一天。”

4月22日,杨跃进倒了,躺进了巫山县人民医院。尽管如此,他仍在病床上不断用电话安排景区的治安防范工作。5月6日晚11时38分,因抢救无效,他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医生称,杨跃进的死与长期积劳成疾有关。在景区经商多年的个体户李云祥和董辉流着泪说:“杨所长是条汉子啊,他是活活累死的,现在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

群众流泪悼念好所长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48岁的杨跃进却匆匆地走了,永远不会再回来!

5月7日下午6时许,小三峡景区内的几十名摊贩纷纷提前打烊,用民间的锣鼓、唢呐奏起哀乐,和当地群众一起乘船往巫山城方向驶去,他们要去为他们心中最敬爱的人—————巫山旅游派出所所长杨跃进“送行”。7时许,这群泪流满面的群众自发来到设在巫山县旅游大厦底楼的杨跃进灵堂前。

暴雨猛下,传统悼念仪式“耍锣鼓”响至天亮。当天晚上,自发前来送别“草鞋所长”的群众达到数百人之多。

“小三峡的卫士因积劳成疾,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着的这片热土和深爱着他的父老乡亲、战友、亲人。”在追悼会上,看着杨跃进的妻子和女儿伤心欲绝、70岁的母亲老泪纵横,巫山县公安局局长苏小江一边掉着眼泪,一边念着悼词。

而此时,杨跃进瘫痪在床的85岁父亲,还不知道大儿子已经去世,因为所有知情人都不敢把这个噩耗告诉他。苏小江局长哽咽着说:“杨所长在小三峡景区十几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为景区群众和中外游客保平安。他在去世的当天还一直拉着我的手不放,说临死前还想再看一眼他景区内的‘亲人’———小三峡内的老百姓。”

一里街道为好警察送行

“杨所长,您一路走好!”5月8日早上,在巫山县广东中路旅游大厦前,上千市民泪雨纷飞,自发前来为“草鞋所长”杨跃进送行,送行队排成了数百米长龙。

早晨6时30分,旅游大厦门口的一里街道上,已站满了前来送行的群众。他们手拿着花圈,神情肃穆长达数百米的送行队伍中,不仅有杨跃进的朋友、同事,更有他生前资助过的贫困学生和困难户。7时,战友们抬起杨跃进的灵柩,从灵堂出发,送殡人群哭声一片。

来自小三峡罗家寨景区的罗玉珍说,杨所长生前一心扑在景区的工作上,他不仅是小三峡景区忠实的守护者,更是景区群众的挚友;几位来自小三峡的村民告诉记者:他们在杨所长的帮助下做起了旅游品生意,他们永远忘不了好所长杨跃进;56岁的景区经营户陈文元流着泪说,他曾是景区困难户之一,是杨跃进手把手教会了他做工艺品小生意,“现在生活好了,杨所长竟然走了!”

据了解,杨跃进是重庆市今年第一个因为积劳成疾去世的警察。巫山县公安局目前已号召全局干警学习杨跃进先进事迹。

他这样惩奸除恶

1992年,小三峡作为景区正式对外开放。由于管理没跟上,警区内治安状况混乱。被当地人称为“水霸”的黑恶势力非常猖狂。景区内的个体经营户常被敲诈而敢怒不敢言,游客财物被盗也成了家常便饭。当年甚至还发生了“水霸”敲诈全国人大代表的恶性案件。

为维护小三峡风景区的正常秩序,巫山县决定组建旅游派出所。当时,杨跃进是一员刑侦猛将,被派到派出所任副所长。

为还小三峡一个洁净的旅游环境,上任的第二天,杨跃进就带着旅游派出所的4名干警深入到景区群众中了解情况,并很快掌握到以吴某、周某为首的抢劫、敲诈团伙的犯罪事实。听说杨跃进要动真格清除这个多年盘踞在景区的“毒瘤”,吴某、周某找人捎信给杨跃进:“如果你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就找人砍死你。”对其恨之入骨的“水霸”们甚至摸准他行走路线,从山上推下石头想将他砸死,被老杨侥幸躲过。

1993年底,已充分掌握了吴某、周某犯罪证据的杨跃进带领民警进入小三峡实施抓捕,这也是巫山扫黑的第一仗。当时水霸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负隅顽抗,用石头从山上往下砸民警。经过一场恶战,几名主犯被抓获归案。最后,法院判决了9名主犯,最高判了死缓。此后,杨跃进被当地群众誉为“小三峡的战神”。从1993年至今,小三峡景区内没有发生过一起重大案件。

他这样为民服务

1997年9月18日上午,载着6000多名游客的170条旅游船进入小三峡,却突遇山洪,杨跃进镇定指挥,护送大家出峡,而一艘载有日本游客的游船却神秘消失。杨带领搜救队,在各险滩寻找了近20个小时,才于次日凌晨将被困乱石中的62名日本游客救出。游客后来尊称杨为“小三峡卫士”。

“杨所长把游客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13年来他救过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在小三峡经商近十年的个体户范晓梅告诉记者。

2001年夏天,突降的暴雨将上游的枯枝败叶冲到了小三峡内,一只满载游客的小游船螺旋桨被杂草缠住导致方向失灵,眼看游船就要撞向岸边的岩石,游客和船工都吓得惊慌失措,此时正好在船上的杨跃进快速冲上船头,用双手顶住岩石……当杨跃进与岸边的群众和游客齐心协力将船拖到安全地带时,他的双手手掌已经血肉模糊。

“老杨舍己为人的故事3天也说不完。”杨跃进的同事讲道,2000年冬天,正值北京申奥的关键时刻,一队外省游客在巫山搞万人签名后要求到小三峡冬泳。为保证游客的生命安全,当时已患有乙肝的杨跃进不顾有病的身体,咬紧牙关陪着在冰冷的河水中浸泡了近一个小时,当他四肢并用爬上岸后,在别人的帮助下才哆嗦着穿上衣服。

“杨所长在去世前一个月还不忘将帮买的遮阳伞托人带给我们。”小三峡内一王姓商贩声泪俱下地告诉记者,今年3月底,眼见天气渐渐热了起来,在景区经商的几个较困难的个体户还没有用上遮阳伞。杨跃进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知道遮阳伞只有到县城才能买到,这些条件困难的个体户为节省路费不愿跑县城,于是他决定自己掏腰包为这些困难户买伞。可他在妻子的陪同下买好遮阳伞后已因病危不能亲自将伞送到困难商贩手中。躺在病床上的他,千叮万嘱妻子一定要托人将伞捎进景区,以免那几个商贩受雨淋日晒之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14
1997年9月18日。载着6000多名游客的170条柳叶舟陆续驶进小三峡。不料,大宁河上游突发洪水。随着“咔嚓”一声仿佛要震裂群山的雷电,景区内也下起瓢泼大雨。

驶在最前的“风景1号”工作船,见势不妙迅即调转航向,高音喇叭里顿时响起杨跃进雄浑有力的声音——

“所有船只:立马找安全段调头!立马将救生设备放到游客身边!”

距离较远、载着30多名日本游客的“小三峡”号无法听到喊声,杨跃进和于昌荣只好打手势,“说”暂缓回航。工作船回开到“七里嘴”,只见“昭君7号”、“福田1号”、“神女3号”等游船在巨浪中左右颠晃,游客大惊失色,叫声、骂声、哭喊声、救命声交织一片。

寸步难行,被迫靠岸。杨跃进等工作人员果断弃舟登岸。杨跃进脱掉鞋子外裤,赤裸着腿脚,将这几只船的100多名游客一个一个背、扶下船,带到附近几家农户,让他们暂时安身。

雨渐渐小了。跃进请几位村民带路,沿着小三峡北岸的崎岖小道,把100多游客带回县城。途中,来自浙江温州的一位66岁老汉,没走过这样的陡峭路,走两步退一步,不一会实在走不动了,干脆坐在地上直喘粗气,杨跃进便和于昌荣轮换背他;来自河南郑州市政府的一位干部带着82岁高龄的老母,跃进见老太太年龄太大,又听说有心脏病,便把她安顿在路旁一黄姓农家歇息,并联系风景管理处派专人把心脏病药和换洗衣物给老人送去。

一身疲惫回到县城,杨跃进得知“小三峡”号还没下落,顿时一脸紧张和严肃,气都不歇一口,立刻带领搜救队,连夜进入景区,在各河段、险滩借着手电仔细寻找,直到次日凌晨,将被困乱石中的日本游人全部找到。
第2个回答  2009-04-29
百度知道 > 社会/文化 > 现当代人物 相关问题添加到搜藏已解决
张海迪的故事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9-4-21 19:26
急用!!!!!!!!!!
提问者: 紫粉anna - 试用期 一级 最佳答案
张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即将问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随后,使张海迪成为道德力量。 张海迪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供职在山东作家协会,从事创作和翻译。 [张海迪的故事] [凤凰卫视主持人鲁豫与张海迪的对话——真实美丽张海迪(节选)] 20多年过去了,今年就要47岁的张海迪,在人们心目中的光环似乎渐渐消去。经历了癌症的折磨,爱情婚姻的争议,死亡的挑战,……依然坦然面对鲁豫。她会说些什么…… 张海迪:最早大家知道我的名字的时候,我才26岁,今年就要47岁了,20多年过去了,时间是真的很快,但是当时那些我有时候回想一下,我就觉得像做梦一样,而且想想还是觉得像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 鲁豫:你还记得当时你被神话的最厉害的那段时间,你大概每天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 张海迪:每天生活不得安宁,我当时每天收到的信,都是用麻袋来装的,一麻袋一麻袋的送到我的单位,送到我的家里,那个时候一点没有办法,而且在我家里,就是成批成批的人,有的多则上百,少则几十个,或者是几个人,每天都去,我们一定要见见海迪,我看她一眼行吗? 鲁豫:但是从外人看来,比如从我看来,有一天,张海迪好象就从我的视线消失了,然后就很少听到她的消息。就感觉慢慢地,你不知道你自己主动就淡出我们的视线,还是外界在慢慢远离你。到底是一种双向选择,还是纯属你个人的选择? 张海迪:大概,我觉得是双向,因为首先是我觉得是我个人的。我个人我觉得我应该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特别是我选择了这个职业,作为作家,是应该在幕后工作的,而不是在前台。因为我不是一个演员,我不是去演戏,我不需要登舞台,因为我的工作应该是大家看不见的,这是我自己的选择。当大家看不见我的时候,可能正是我在事业的长河里艰难跋涉的时刻。那么在这个宣传媒体上,他们对一个人物的宣传,对我来说,应该是比较长久的了。一直到现在还经常有什么一个版一个版地写海迪了或者是怎么样。但是,当时到了1986年,这个情况会好了一些。 (解说)1991年,张海迪接受医生诊断,得知鼻部患有黑色素癌。于是,她经历了生命中第6次大手术。鲁豫:那手术过程很痛苦吧? 张海迪:非常痛苦,应该说是从剥离到缝合这段时间,因为这么一点点地方,上海最好的医生为我治疗,已经是作了最大的努力,而且这么一点地方缝了四十多针。很小很小的针,虽然那个线很细但对我来说好像是拉一根麻绳。 但是作为一个女性,我觉得,我承受了男性都难以承受的那种痛苦。这种痛苦不仅仅是皮肉的,最重要的是精神的。当时作完手术以后我的手也很凉,也有些颤抖,但是我没有叫一声。我出来的时候,我爱人正在外面等着我,他的手我这么一摸,比我还凉。后来我就跟他讲,我说我有一种感觉,如果我要是在白色恐怖时期被敌人抓了去,我什么也不会说,我说你会说吗,他说我也不说。我说不,你会说。那个时候不能笑了,因为脸上太疼了,不能笑了,但是我自己知道我能够忍受世界上最难以忍耐的痛苦。 鲁豫:你那个时候一滴眼泪都没掉过吗? 张海迪:没有,从小到现在从来没有因为病痛而掉过眼泪。我这个人是非常富有感情的,但是从来没有因为病痛掉过眼泪。总是因为别离,离开了自己亲人,离开朋友,然后什么什么,眼泪汪汪,就这样。大家等一下可以吗,我是看着表上厕所。 鲁豫:我发现海迪身上有一点超出常人,那就是对时间的敏感。由于她从胸部以下,身体完全没有知觉,所以必须非常严格的遵守时间。每隔两个小时,必须要使用一次洗手间,而每一次她并不需要旁人的提醒,也不需要上闹钟,好像身体里面已经有了一个自然的生物钟,到时间就会提醒她。海迪告诉我说,这是她用了40年的时间,养成的一个习惯。 (解说)手术后,张海迪身体状况差到了极点,但她依然坚持就读吉林大学哲学系,攻读研究生课程。两年后,获得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坐着轮椅的哲学硕士。 鲁豫:42年跟疾病一直这样相伴,不知道一种什么感觉,一种什么状态? 张海迪:有的时候我自己想想,偶尔也有热泪盈眶的时候,自己为自己感动。因为什么呢,有的时候,这么想想,哎呀,特别是有时候我跟我妈妈聊起来。有时候就讲说,妈妈你说,我如果当时病了,我坚持十年,二十年,我都可以坚持,三十年我也可以坚持。真的,如果我能够坚持四十年的话,我觉得真的是非常非常不容易,因为我要战胜很多别人根本就看不见的东西。那么就是得克服很多别人根本想象不到的困惑和障碍。 鲁豫:但是你为什么没有放弃呢? 张海迪:没有放弃是,每天都想想放弃,但是每天又把它拾起来。我觉得又把生命的火焰,就是已经将要熄灭的火焰,小心翼翼地,就像我前几天跟他们讲的,我说我自己每天都想放弃,又像一团小火焰一样把它拾起来。这个小火种我吹一吹,我又让它变成我心灵的篝火,越吹越大,越吹越大,让它继续燃烧。 鲁豫:一直以来,张海迪被人们视作英雄式的人物,而在我们心目当中总觉得英雄和常人不一样,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七情六欲。但张海迪和每一个平凡的女性一样,从小就对爱情充满了幻想,充满了追求。当然她品尝过爱情的幸福,也遭受过失恋的打击。不过她说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解说)1970年,张海迪跟随父母,来到山东聊城莘县农村。在那里,少女时代的张海迪情窦初开,有了初恋。 张海迪:有一天我喜欢一个男孩子,那个男孩子非常非常喜欢我,就是在我们那个小小的县城里。但是就是经历了这么几年之后,大概,这个是我没有想到的,有一天就是他忽然带着一个女孩子到我家,一直到现在我都记着那个女孩子。那是个冬天,她穿着一件当时很少见的,因为她从外地来,穿着一件很少见的毛大衣,毛毛领子,是这样子的我就觉得就像冬妮娅穿的那种,那个衣服一样,因为我们那个地方当时很冷的。他进来了以后说,啊,海迪,这是我的表妹。那天还是一起去看电影,他们推着我去看电影,他就告诉我这是他的表妹。 但是当时我非常敏感的就是看了这个女孩子,她真的也非常漂亮,那么健康。就是从这天以后,我的感觉就是,我喜欢的那个男孩子,他真的疏离了我。在这个时候我才感觉到什么呢,我就觉得,真的那个地方太小了,那个我的残疾太重了。那么就是说他在做现实的,和想象中的爱情决择的时候,他必定要偏向社会世俗的一些方面,我能理解。我愿意把这痛苦自己咀嚼掉,我相信到明年的这个时候我就不会痛苦了,果真是这样。 经历了非常大的痛苦。后来以至于于我做什么事情还像以前一样。有的时候我的朋友推我去看电影,去露天剧院去看电影。看电影的时候,我这个朋友去了,我真的很想看看他,很想在看他一眼。但不一定是面对面的,面对面是不可能的,他不敢对我的眼睛,我更不愿意看见他的眼睛,我愿意远远的默默的看一看。后来就是我的朋友推着我,就是走过一个胡同的时候,正好他在胡同紧那头,我这么一看,他跟那个女孩子,就是他的表妹走在一起,我心里当时真的像,你知道吗,什么叫针扎。 鲁豫:我明白那种感觉。 张海迪:我真的知道是针扎的感觉,我们每个女性,我觉得应该经历那样疼痛,爱情真的是,就是像莎士比亚说的,爱情就是让人尝遍天下所有的滋味,如果真的一开始就是甜蜜的话,不经历这种疼痛的话,一个女性她就不是完整的。 鲁豫:那后来呢,除了感情这种疼痛,感觉其他的滋味尝过吗?酸甜苦辣你应该都尝过,包括甜美。 张海迪:甜美的确是有过,这里面还有就是我经历的。像我有一个男性的朋友,当时去看我的时候,他给我留下一句话,让我就想了,就是想了好几年,他说,海迪,他说,等我下次再来的时候,你一定会觉得真的你获得了幸福,就这么一句话,当时我们都非常的隐晦。后来几年之后,他在很远的地方,也是知识青年,在黄河军马场,在那个地方,这件事情我极少跟别人说。过了一些年,有一天他给我寄来一封信,这封存信里面夹了个照片,这个照片看了以后,我接着就撕了。 鲁豫:为什么? 张海迪:因为(照片上)他跟一个女性站在一个台阶上,一个楼房的台阶上,他站的高一点,女性站的低一点。他后面写的什么呢,就是说,海迪,我已经结婚了,我的爱人是做什么什么的。他非常非常平淡的就说这样的话,而且还寄给我这样的照片,我想他很可能期待我的祝福。而他对我来说,就好像一颗子弹,一下子,不说是一颗子弹吧,就像一把利剑一下子扎了我一下,就是那种疼痛就是甚至让我全身都猛的一下子抽搐了,让我就从那个幻梦中一下子回到了现实,并且一瞬间会觉得现实是非常的冷酷,是如此冷酷。我一次一次的追求,一次一次的又失掉了。 (解说)张海迪的丈夫是王佐良,在山东师范大学教外语。两人的结合是在1982年。他们没有举行婚礼,一切都在都在平静中度过,如同现在一样。 鲁豫:记得在90年代初期的时候,报纸上曾经有过一阵子争论,张海迪到底应不应该结婚,对于这些争论张海迪自己是一笑至之,她说早在1982年,她家喻户晓之前,就已经结婚了,经历过将近20年的婚姻生活,我们以外人的角度来看,如果不是那张轮椅,这对夫妇跟中国千百万平凡的夫妇没有太大的差别。 鲁豫:在见张海迪之前,我心里一直有点顾虑,我怕她不愿意谈到自己的情感经历和家庭生活,但海迪非常的坦率,在做这个访问的时候,海迪的先生和妹妹都在家里,海迪也完全不避讳我们,不时指挥自己的老公帮自己垫一下垫子,或者倒一杯咖啡,我能够感觉到海迪是这个家庭的中心,倒不是因为全家人由于她的病情,而要围着她转,而是海迪身上就有这样一种力量,把周围的人凝聚在一起。 (解说)张海迪夫妇没有孩子。10年前,他们收养这只小狗,取名“板凳”。夫妻俩对它疼爱倍至,让人觉得它就是他们的孩子。 鲁豫:关于张海迪,我听到过这样两种声音,有的人说,像她这样一个聪明的有才气的女子,却要承受身体上这么大的痛苦,老天实在是太不公平了。但也有人说,张海迪什么都有了,有名气,有地位,出了那么多书,还要求什么呢。但海迪跟我说,她愿意放弃所有这一切,只希望能有一个健康的,正常的身体。我想这一点普通人是很难理解的。 海迪在一起我们谈到了死亡,我问她如果自己来撰写自己的墓志铭,她会写些什么?海迪说,她会这么写,这里躺着一个不屈的海迪,一个美丽的海迪。
海伦·凯勒的故事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的聋盲女作家、教育家。她出生后十九从此双目失明,并有聋哑之疾,但以惊人毅力学完小学到大学全部课程。她通晓英、法、德、拉丁、希腊等5种语言,出版了《乐观》、《走向光明》、《我的生活》等14部著作。有的被译成50余种文字,风靡5大洲。1965年,当她85岁高龄时被选为“世界十大女性”之一。

海伦·凯勒于一八八○年出生,一九六八年逝世,活了八十八岁,经历了两个世纪。她出生后十九个月便患了一场猩红热,重病夺去了她的听力和视力,变成又聋又瞎,同时嘴巴也发不出声了。看来这么一个五官三废的一岁半的幼儿一辈子也没有什么希望了。可是世界上也真有奇迹,后来由于她的顽强不屈,刻苦奋斗和她的老师安妮·苏利文小姐教导有方,当然还由于她有出众的天赋,因此她从七岁开始受教育,经过了几年的努力,终于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她学懂的文字有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之多,而且知识渊博。她从二十四岁大学毕业后到她逝世这六十多年的期间,她的主要职务是写作和讲演,她跑遍美国各地,周游世界各国,全心全意为聋盲人的教育和福利事业贡献一生,曾受到许多国家的政府、人民和高等院校的赞扬和嘉奖。一九五九年联合国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

一九○四年,也就是海伦二十四岁的那年,她以优等成绩通过了大学毕业考试。

海伦大学毕业之后,投身于为聋盲人服务的事业,她跑遍全国为聋盲人学校的筹建募集基金。同时她笔不停挥地从事写作。还在大学时代她就写作了著名的《我的生活故事》。以后她陆续写出了《我生活的世界》、《石墙之歌》、《走出黑暗》、《我的老师安妮·苏利文·麦西》、《乐观》、《海伦·凯勒在苏格兰》、《海伦·凯勒:她的社会主义年代》等十四部著作。书中提到的《倘若我能看见三天》是海伦给《大西洋月刊》写的一篇散文。

海伦的一生经历丰富,除了见于她本人的著作之外,别人研究她的著作数以百计。 美国曾出版过著名的传记作家约瑟夫·拉希的一部八百多页的巨著《海伦和老师》,材料最丰富,图片也很多。拉希把老师与学生写在一本书里是很有道理的。安妮当海伦的老师达五十年之久,和海伦结成不解之缘,赢得了“海伦的另一半”的美名。马克·吐温称赞这师徒二人“组成了一个完美无缺的整体”。海伦自己也说:“要是没有老师,我不知道我能做什么。”
江阴吕氏姐妹的故事
吕氏姐妹简介:吕氏姐妹,姐姐吕娟、妹妹吕营。同患《进行性肌肉萎缩》症。此病的发病率只有五万分之零点三。此病的症状是肌肉萎缩、全身无力、棉软如婴儿。生活完全需要别人照顾。
尽管如此,她们俩却从不抱怨命运、不向病魔低头。她们积极乐观地生活。尽管从没进过学校的大门,却自学完了中小学的课程,还自修了大专课程等。
每天,她们只能固定地坐在特制的椅子上,在特制的桌子上学习,一坐就是十几小时。因为没有别人帮助,她们自己就不能躺下,每天冬天脚肿得连鞋子都穿不进去。即使这样,她们也从没放弃对生活的追求。她们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名著,写了几万字的读书笔记。她们的文字也经常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她们乐观、进取,热爱生活的态度感染了一批年轻人。经常有人给她们写信、打电话或上门谈心。她们谈理想、谈未来。他们从她们这里吸取生活的信心和力量。受此启发,她们决定开办热心电话,用自己的知识及坎坷的人生来启迪、帮助那些人生迷惘的青年人。
96年7月,她们开办了江阴市首家私人热线电话、《姐妹爱心热线》电话。这条热线受到了青年朋友的欢迎。短短几个月就有杭州、常州、张家港、如皋、镇江等八九个城市的热线电话一千多个。他们涉及的问题有:工作、就业、学习、恋爱、家庭等方方面面。许多人在她们的开导、鼓励、帮助下,摆脱了心理压力,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找回了自信,重新愉快地生活和学习了。当有人问她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时,她们的回答是能够帮助别人,让别人快乐、幸福,才是自己最大的幸福,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现在,她们已接到全国各地的热线电话4000多个。98年,她们还成立了《姐妹爱心服务社》。许多有爱心的朋友常跟她们在一起探讨如何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现在,她们已帮助八九个贫困学生与有爱心的人士结了对子。她们自己也资助了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现在,她们被十几所学校聘为校外辅导员,被江阴市团市委评为“十大杰出青年”、“优秀青年”、“新长征突击手”等
第3个回答  2009-04-15
5月12日,当地震到来时,绵竹市德阳东方汽车轮机厂中学任政教主任谭千秋毅然张开双臂,为四位学生挡住了死神的脚步,自己却被无情的地震夺走了生命。(5月14日新华网)5月12日下午,当地震发生时,在旅游文化局主持召开会议的江油市副市长李盛银高喊“地震了,快跑”,自己却无动于衷,等会议室里的其他人先逃生。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7.8级大地震。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舍己救人的感人故事和情景,感动得你热泪盈眶,感动之后,一种无限的敬重和敬仰在心头升起,并促使人性和人的精神不断升华。
5月12日,当地震到来时,绵竹市德阳东方汽车轮机厂中学任政教主任谭千秋毅然张开双臂,为四位学生挡住了死神的脚步,自己却被无情的地震夺走了生命。(5月14日新华网)
5月12日下午,当地震发生时,在旅游文化局主持召开会议的江油市副市长李盛银高喊“地震了,快跑”,自己却无动于衷,等会议室里的其他人先逃生。当轮李副市长逃生时,办公楼已开始垮塌,整个房子在数秒内变成废墟,李副市长被埋在废墟里……(5月17日《新京报》)
16日上午11时11分,一位名叫“方英年”的网友在天涯茶社发帖,深切悼念自己的同学、什邡市师古镇民主中心小学教师袁文婷,为拯救学生,将青春定格在了26岁。(5月17日中国经济网)
一个个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撞击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一桩桩惊心动魄的英雄故事激励着活着的每一个人。也许,地震中,像这样舍己为人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也许,地震中,像这样英勇无畏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鲜为人知。尽管如此,但他们的所作所为,惊天地,泣鬼神;他们的精神和品德,苍天可鉴,日月可鉴。
笔者一边淌着泪水,一边在想,究竟是什么东西让他们在灾难来临时,首先想到的是他人的安危,而不是自己?
毫无疑问,是一种无私无畏的高贵精神在驱使着他们,是一种最基本也是最崇高的人性光辉在激励着他们,是一种对他人生命的无限敬畏、恃重、关怀与爱护在告诫他们――先人后己,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笔者忽然想著名诗人臧克家的一句诗:“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的,这些英雄都已经死了,但笔者相信,他们还活着,而且,还会永远地活着。他们不是活着的人,而是活着的灵魂和精神;他们不是活在有形的日子里,而是活在人们无形的心中……无数革命先烈走了,但是,他们的英雄事迹永不衰败,他们的革命精神永世长存,他们的精神和人格魅力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这一次,也不例外。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关爱他人是无限的;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人性的光辉是永恒的。因此,虽然有许多人在地震中舍己为人献出了生命,但是,他们的精神在瞬间释放了万仗光芒,而且,必将永世长存!
第4个回答  2009-04-15
nnn

参考资料:介绍一本名人传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