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王蒙现象、怎么认定王蒙现象、王蒙现象的思想内容、王蒙现象的价值?急用!

希望知道的文学朋友告诉的具体些!!谢谢哦!!

“王蒙现象”给我们的启示
刘振兴 在 2008-8-27 下午9:08 发表于 文章
2008年7月,王蒙先生的红楼研究专著《不奴隶,毋宁死》由北京十月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因其书名、主题、观点的"惊世骇俗","令人为之一震","让人目瞪口呆","闻之如五雷轰顶",已经引起红学界和文学界的密切关注,并受到几位专家学者的严肃批评。

一个曾经辉煌过、获得过崇高荣誉和地位的著名作家,不是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毕生追求放在自己专业的驾轻就熟的小说创作上,而是赶时髦、凑热闹,硬是挤进红学界,欲与红学家试比高。一个自称研究社会、人生和文学的大作家、大文学家,却对《红楼梦》中的社会、人生、文学等问题做出了令读者咋舌的阐释!一个曾经深受读者崇拜、被读者视为偶像和楷模的文学巨人,如今却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开始变得暗淡无光。他的两部红学专著《说不尽的话题——奇书红楼梦》和《不奴隶,毋宁死》的书名、主题和主要观点都存在严重的原则性错误。这是红学史和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观!我姑且称之为"王蒙现象",因为它不只发生在王蒙先生一人身上,而且发生在刘心武先生和其他著名的和不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身上,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就为我们提出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著名作家、文学家从西方文学理论出发,从社会、人生、文学的视角来解读《红楼梦》,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常识性错误?应该怎样合理解释这种现象?

我建议"红楼艺苑"网站开辟一个专栏,动员网友们积极参加讨论,找出问题的结症之所在。这个问题不解决,就谈不上红学的普及和提高。有人说刘心武先生"误导"读者,难道王蒙先生没有"误导"读者?难道一切错误的和存在严重错误的红学研究成果,只要出了书、上了杂志、上了讲坛、上了网站的不都在"误导"读者吗?所以说,不解决 "王蒙现象"的问题,"误导"读者的情况就将会一直继续下去!我们不禁要问:谁来"正导"读者?

那么,"王蒙现象"到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

1、《石头记》不是一部普通的风花雪月般的言情小说,而是一部超凡脱俗的独具特征的严肃的社会政治历史小说。试图用通俗的方法来解读《石头记》,最终必然走向庸俗。不从《石头记》的客观实际出发去解读它的严肃的深刻的社会政治历史的丰富内涵,而是为了屈就读者的阅读能力,从一般读者的欣赏角度和商业的角度来解读《石头记》,必然走向功利主义和唯心主义。《石头记》是"阳春白雪",红学研究不能降格为"下里巴人"。也不能低估读者的欣赏水平和理解能力。借口照顾读者的欣赏趣味而刻意采取的"通俗易懂、俏皮活泼"的语言形式,往往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2、《石头记》不是一部本来意义上的、纯粹的文学作品、小说,而是一部利用小说的艺术形式隐写的一部鲜为人知的、惊心动魄的社会历史故事。因为它的身上具有太多的与其他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大不相同的特殊性,具有太多的深刻"寓意"。所以,仅仅把《石头记》当做一般小说来欣赏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深入研究它的区别于一般小说的那些特殊性,并从中揭示出它的区别于一般小说的特殊本质和内涵。

2、《石头记》是作者倾其毕生精力和全部心血创作的一部血泪之作。对于作者和作品,我们后人应该深怀尊重和崇敬之情,而不能怀有丝毫的轻蔑和亵渎之意。

3、红学是一项极其严肃的、崇高的、神圣的事业。红学既是一项追求真理的伟大事业,同时也是一项学习继承、发扬光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事业。任何对红学研究采取的不严肃、不认真、调侃的、俏皮的、娱乐化、庸俗化的态度都应该视为不恰当的。

4、著名作家、文学家研究红学应该注意不断克服自身存在的不可避免的专业局限性。所有红学研究者都应该注意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5、红学研究应该主要以曹雪芹的真本《石头记》作为研究版本,全面研究它的包括"艺术魅力"在内的丰富内涵。这才是红学的主流和正道。而以程高伪本《红楼梦》作为研究版本,仅仅研究它的"艺术魅力",只是红学的一个支流。这种研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6、红学研究是人们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它需要相应的科学理论来指导。以西方文学理论和胡适的所谓"科学考证"作为指导理论和研究方法,是不恰当的。只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才是红学研究的唯一科学的指导理论和科学方法。

7、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红学研究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破除一切思想禁锢,打破所有清规戒律,放开一切研究领域,还红学研究一片自由的、民主的、开放的天空。

8、红学研究要创新思维方式,不断克服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常规思维方式的弊端。常识和常规思维只能解决一般的和普通的问题,而不能解决特殊的问题。"常识有时并不可靠"。常规思维是阻碍红学研究事业和谐发展的思维上的最大障碍。

红外人刘振兴2008年8月19日有感于新疆伊宁市

附录:对王蒙先生的两篇批评文章

附一:著名作家王蒙新解红楼:"不奴隶,毋宁死"

2008年07月06日 00: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七月五日电 (记者 应妮)"红楼热"高烧不退之际,著名作家王蒙亦凑趣五日在京推出其解读红楼梦的新书,并以《不奴隶,毋宁死?》为书名来表达他惊世骇俗的观点。

作为本书主题,作者概括出的这样一段话令人为之一震:"《红楼梦》里的许多奴隶,尤其是、特别是有头有脸的女奴,都视不再当得成贾府奴隶为奇耻大辱,都有一种'不奴隶,毋宁死'的刚烈,这是人性的奇观,是王蒙读《红》的一个发现。"为此,王蒙不但坚持把书名定为《不奴隶,毋宁死?》,而且得意地称为点睛之笔。

王蒙认为,《红楼梦》属于"人生小说",所以他的这本新著主要是从人生剖析、评价和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解读《红楼梦》的。"我跟侧重史料钩沉的红学家不一样,史料也不是我的强项,我主要从文学与人生的角度来研究《红楼梦》。"

在他看来,《红楼梦》是一个特别好谈的话题,可以借题发挥,可以用自己的人生经验作补充。生老病死、富贵荣华、祸福命运,书中什么内容都有,谈论起来很方便,这也是王蒙研究《红楼梦》的出发点。他认为,《红楼梦》不是政治斗争史,不是宫闱秘闻,不是猜谜游戏,也不是迷宫,它只是一本人生的大书,文学的大书,值得用一生的经验细细品读。

最初王蒙是应报纸约稿,谈他对《红楼梦》的一些具体感受,内容多以谈人生为主,谈文学写作为辅。后经修改、整理辑成此书。全书共分一百九十二个章节,并均配以通俗易懂、俏皮活泼的小标题,譬如"黛玉开始很乖"、"如果你的老板是宝二爷"、"袭人算不算特务或变节分子?"......(完)

附二:《红楼》傲骨辨——驳王蒙所谓"不奴隶,毋宁死"

本文转自《张曼菱评点红楼梦》一书。张曼菱女士是当代著名女作家,几十年来追随其父潜心用功于红学。现转贴一二,以飨诸位红楼书迷。

翻开刚到的《文学自由谈》(2005年2期),瞥见一篇《红》评。

王蒙先生这篇"《红楼梦》中的政治"不同于寻常流水文章,没有从书中拎出来的那种"顺",更不是"掉书袋"式的浮。字字新颖寻味。

看这样的文字,才知道什么是阅历、什么为"评资"。若不是亲身在中国的政治中翻过跟斗,谁能够说出这些剔筋出骨的见地?

但其中提出了一句口号,套在《红楼梦》一干富有反抗性的女奴身上。读来刺目,这就是所谓:"不奴隶,毋宁死"。六个字,可杀人。

古有"二桃杀三士"之说,而今以"不奴隶,毋宁死"总结《红楼》女奴队伍里的反抗者,直可杀死古人,噎死今人。读之如鲠在喉,不驳不畅。虽只六字,而通篇难书。

原话是:奴才的描写里头也让人叹息万分,我们都知道一句很有名的话,叫做"不自由,毋宁死"。但是我在《红楼梦》里看到的却是"不奴隶,毋宁死"。因为他对奴才的最大的惩罚,就是把他赶回去,赶出去,让她嫂子来把她领走,配个小子打发出去。从阶级的观点上说,配个小子打发出去不很好吗?取得了自由的身分,是不是?和自己的阶级兄弟结为一体。就说金钏吧,王夫人并没有说金钏你应该自杀,你说是迫害致死吧,起码表面上看不像迫害致死。就说了一个赶回家去吧,她便自杀了。这就是一个"不奴隶,毋宁死"的典范。......司棋又是一个,......晴雯也是这样。晴雯也没说别的,轰出去。

所以全部引出,因为它实在是让人目瞪口呆。我想众多读《红楼梦》的人都会和我一样,闻之如五雷轰顶。俨然如晴雯听到王夫人称她"狐狸精"。

但他说到强迫女奴配婚,用了"阶级兄弟"这样的词语,什么"和自己的阶级兄弟结为一体"的话,就不只是在"搞笑"了,而是立场模糊到可恨。真不知道是在讽刺女奴还是讽刺王夫人。总之,看不出人性的同情,看不出他认为女奴也有感情选择的自由权,看不出他对女奴人格的尊重。这些话是很冷酷无情的。

所谓"自由",在任何一个时代,对任何一个阶层和个人,都不是抽象的。如果当年的右派和知青为充饥偷几个土豆,我们不能说就是"不当贼,毋宁死"吧?

女奴们不愿意嫁配给的小子,如果连这切身的压迫和不平都不能反抗,那还谈什么为自由而战?而她们反抗了,倒被说成是"奴隶性"。这个逻辑实在难以令人转弯。

谁都无可非议的屈原,代表中国优秀文化,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名人,爱国诗人。一旦用这条逻辑来量比,那就是一个"不忠君,毋宁死"的人。也是封建性加奴性。因为他也是一个除了"当忠臣",不知道世间还有什么事可做,不知道还有什么更高于此的人生价值。他不能创造一个新世界。他只能是传统价值的坚守者和铸造者。诸如"士可杀,不可侮",诸如"以身殉国"等。而这种价值对我们而言则是铸成一个民族的灵魂内容之一。

屈原为什么赴水?也是类于晴雯害怕被王夫人扯了出去,他怕被敌国的军队来灭亡楚国后,将他抓住受辱。

晴雯、金钏不甘受辱,而毋宁死,是和屈原有着同样的耿直的生命与傲骨的。故曹雪芹在"芙蓉女儿诔"中所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将晴雯比为"长沙",即是受屈的名士贾谊。比为"羽野",即是治水的大禹之父鲧。

曹雪芹本人就是一个傲骨嶙峋的人。他一生到了"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地步,却仍然是"步兵白眼向人斜"。"羹调未羡青莲宠,苑召难忘立市羞"。曹公虽然没有饭吃了,但是御苑召他,他却不去。李白比之犹嫌格调低。

将傲然、风流、清贫、自由融于一身。一梦唱尽末世曲。奇人奇文,塑造出特立独行的文化个性。《红楼梦》中,有若干女性都具有阳刚之气,丫环队伍中,英雄气概层出不穷。如晴雯、金钏、司棋、鸳鸯等等,俱是"士可杀不可侮"的类型。女奴们的抗击,亦是雪芹之傲骨所现。

昔司马迁承受宫刑,以罪臣之身苟活于世,是自由更少了。但他把握着著书的思想飞腾的自由。可见,"自由"也不是那么单纯的某个样式的。自由的样式同它本身一样,也自由多样的,也是相对的,有此与彼之间的程度、层次的不同。

那么,又为何要抹杀和否定晴雯们在大观园中所获得的一点儿短暂的相对的自由呢?那就是她们活下去的理由和快乐啊。

还有,对不同的自由,人们须有选择的自由,这才能实现真的自由。譬如那种"配阶级兄弟"的自由,人家金钏晴雯不愿意,你强加于人,那叫"自由"吗?

评论"自由"的人,首先应该有自由宽松的体谅人的胸襟,而不是以自己的自由价值观去强逼于人。自由的本质仍是"人性"。人性都被扭曲了,生命都被摧残了,还说什么自由?那金钏晴雯们等于是被王夫人杀了一遍,又被此评论再杀一遍。何其忍心也?故我不得不呼:刀下留人!或应是:刀下留魂!因为人是早已经去了。但香魂主芙蓉,代代传我女儿馨。

当时代的一页翻过去,后面的人看我们,也是一副不自由状。不要以为自己就比晴雯司棋们强多少,那时候的人们也要嘲笑我们为些微小利益而举行的隆重抗争,并不比大观园内女奴们的抗争高尚多少吧。但我们要庄严地告诉他们:小的们,若没有前辈的点滴之争,哪有你们今天的大块自由?

我还以为,向青年学生们介绍名著,要负责。所谓"不奴隶,毋宁死"这样的观点很不成熟,有损于名著的价值。青年学子首要接触的应该是正面的被历史验证的东西。此一家之言,拿到"红学"讨论的专家会上去放,比较合适。

呈友人:
晴雯受诬,岂能缄口?
抱病扶笔,状如补裘。
一文既成,双目如刺。
泪下不已,辨为千古。

昔吴宓教授在昆明街头看见有饭馆以"潇湘馆"命名,特令伙计找来老板,自己掏出钱来要他改名,说是"恐怕林妹妹不高兴"。爱《红》惜文化之心如此。今人何以如此荼毒?

曼菱于病目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4-14
所谓“王蒙现象”是说近年来被归于“王蒙”名下的一系列文本及它所引发的文化学术的公开的或不公开的反映,已经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文化现象。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