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电影桥观后感400字.

如题所述

我这里有一个网友写的影评,你看看有没有能够参考一下的。

有人说过:“战争是军人发挥聪明才智的大舞台”,看来这句话一点也不假。在电影里,党卫军上校霍夫曼曾经问大桥守备团的上校团长:“请允许我问您,战争开始的时候您是什么军衔”?答:“上校”。霍夫曼:“战争开始的时候我只是名少尉”!看来,霍夫曼的确是很好的利用了战争这个舞台与机遇,而正是因为他有了出色的表演,因此从一名少尉很快就升迁到了党卫军上校,离党卫军将军也只一步之遥。而国防军的团长大人,因是贵族出身(名字里有个冯,在德国是贵族的象征),可以想像他是相对刻板守旧,因此尽管战争已经到了尾声了他还在上校的位置上原地踏步。

电影《桥》中也不乏幽默感。当爆破手扎瓦多尼要班宾诺同他一起参加小分队时说道:“我带你去参加真正的爆破”,而班宾诺回答他:“没有我,你也活不下去”由于班宾诺承担着扎瓦多尼司务长的角色,管着扎瓦多尼爱喝的酒,所以,他们的对话给人一种诙谐幽默的感觉。此外,当爆破小分队被以科斯为首的党卫军抓获时,面临着被审讯被枪杀的危险,爆破手扎瓦多尼还幽默的对科斯说他们一行是去“收玉米”的,科斯随即接了一句:“听说今年的玉米长势不错啊”!这种幽默能令人在紧张的气氛之中有一种相对轻松的感觉,这在国产电影中的确是很难看得见的。

影片中将党卫军上校霍夫曼的心狠手辣也是表现得淋漓尽致。科斯因为枪杀了以阮利克为首的党卫军内勤人员以打入小分队而心里不安,认为代价太大了,霍夫曼则对他说:“这事由我全权负责,再说上级要求我们不惜任何代价,但并没有说代价有多大”。他还将全国领袖希姆莱的话搬出来作为他这样做的依据:“特殊时间的内勤应该把它保存在坟墓里”。

当老虎押着科斯进入了霍夫曼的办公室时,霍夫曼还“义正词严”的质问科斯:你是对领袖发过誓的!可是科斯给他的回答是:放弃吧,死了也是没有用的。最终霍夫曼也在老虎的枪口威逼之下向全体德军士兵下达了集合的命令。看来,死心塌地的党卫军骨干分子在生与死的抉择之时,也是会选择屈服!毕竟生存的欲望比求死更加吸引人!

《桥》中所要炸的目标是一座桥,是一座花费了建桥者无数心血所建起来的杰作。但是,要炸此桥并非易事,只有得到设计、修建此桥的工程师的配合和协助才能完成此任务。小分队在找到工程师后,就要求其协助他们去炸桥。但是工程师对于自己建起来的桥视如自己的孩子一般,根本不考虑予以配合。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工程师已经明白小分队的人都是好人,他们的行动是为了抗击德国侵略者,解救自己国家同胞的行为。因此当爆破手扎瓦多尼安放好炸药并牺牲在他的面前时,他毅然决然的按下了起爆的按钮。他伴随着他的心血——桥一起消失在南斯拉夫的崇山峻岭之中!当看到工程师引爆炸药的那一瞬间,给人一种震憾,更令观众对平时迂腐不堪的南斯拉夫知识分子的代表——工程师的表现肃然起敬!

由于大桥被炸,德军的机械化部队没有能及时过桥,或许之后就会遭到游击队的进攻而遇到灭顶之灾。但是此时影片中的德军将军在自叹了一句:“我们失败了”之后,又对着被炸桥梁的残骸发出了令人惋惜的感叹:“可惜,真是一座好桥。”

同样,小分队的老虎在顺利的完成了炸桥任务后,虽然小分队成员牺牲了好几个,但是也算是圆满的完成了任务。老虎没有为战友的牺牲而过多的感叹,而是看着被自己亲手炸毁的桥梁,发出了与德国将军一样由衷的感叹:“可惜啊,真是一座好桥。”从敌我双方都对此桥赞赏有加,可见此桥的确真的是座好桥!随即,电影在轻快的电影主题曲《游击队员之歌》中结束。

一部电影的好坏,如果从投资人的角度去看,应该追求的是票房价值。但是对于我这样的观众来说,能过目不忘,甚至能感觉精彩,多年后仍然能记忆犹新,那无疑也算得上是一部好片子了!特别是如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等,更可以称得上是战争片中的经典了。当年我在看阿尔巴尼亚电影《第八个是铜像》时,愣是没有看懂。一问其他人,也都是云里雾里的看得稀里糊涂!也不知道是该电影学问太深还是我们艺术细胞太少之缘故。反正我就觉得以上两部南斯拉夫电影真的很对我的口胃:故事精彩而流畅、情节动人心魄又紧张刺激、场面真实逼真令人过目难忘!现在我们国产的战争片也为数不少,但是真正能与《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相媲美的,至今我还没有发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9-10
电影很容易看懂,虽然情节扑朔迷离,甚至一度非常紧张,也没有超脱英雄主义的范畴。巴塔饰演的老虎是这群英雄的核心,他的沉着冷静使他战胜了一次次生死考验,最终完成了任务。但影片决不是歌颂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这个团队是由抗击侵略的南斯拉夫人民自发形成的,他们来源广泛,却因为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重要的是,他们成了“朋友”。

朋友,在电影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老虎与萨瓦多尼的朋友关系来自于以前的并肩战斗,相互信任,从而结下的深厚友谊。萨瓦多尼与班比诺的朋友关系是在后者对前者一心一意的服侍与尊重中得以确立,并成为影片最感人的片段。曼奈与迪希,曾经一起战斗,但相互之间存在着一些猜疑,曼奈牺牲前与迪希的冰释前嫌令观众扼腕兴嗟,叹息友谊只是短暂的瞬间。在影片中,“朋友”是对革命战友的亲切称谓,感动观众的同时,也在感动着剧中人。片中工程师一直以他建造如此美丽的大桥为荣,他有些孤傲,对国家利益的蔑视显得不近人情,但是他还是亲手炸掉了大桥,并将生命定格在了爆炸的一瞬。是什么感动了他,让他做出如此反常但是正确的决定?答案还是“朋友”。萨瓦多尼亲手炸死班比诺使得后者不被敌人俘虏,与工程师炸掉自己的大桥求得本民族的胜利,如出一辙。歌里唱到“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七个人的团队最后仅剩下四个人,朋友都已经远去,剩下的只是伴随着断桥的空谷余音。

面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南斯拉夫人民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有一成的人口在二战中去世。而这个地区说着多种语言的各民族却焕发了空前的凝聚力,并在战后成立了一个团结的国家。在电影中,对付德国人的南斯拉夫游击队员,不是单纯的塞尔维亚人,而是泛意义上的南斯拉夫人,在本片突出表现为克罗地亚人,甚至意大利人也是这个游击小组中重要的成员。国际主义,以超脱民族的形式存在,而法西斯是南斯拉夫的敌人,也是世界和平的敌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