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五常告诫现代人的意义是什么

儒家五常告诫现代人的意义是什么

一、仁者寿
  中国的文字是智慧的符号。“仁”字怎么写?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意思是想到自己,就想到他人,是心中有他人。 “仁”的基本含义就是孔子所说的“爱人”,所谓“仁者爱人”。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不忍之心”,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对于同类生命的基本的同情和关怀。缺少对生命和人性的同情与关怀,就叫做“麻木不仁”。“仁”是为人的根本,是人的精神家园,提倡“仁”的道德,就是要以人为本,必须认同人与人在生命价值上是平等的。因此人与人之间应该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友好相待,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态度互相帮助。
  《弟子规》中说“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但“仁爱精神”不仅止于对自己同类的爱,还包括到对自然界一切生灵和万物的爱。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当今世界范围的自然生态平衡正面临普遍危机,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稀有动物。儒家提倡的“仁民而爱物”的精神,对于建设当代生态伦理道德也是富有启发意义的。
  儒家所谓“仁者无敌”、“仁者不忧”、“仁者安仁”等有关仁德修养的思想,强调了道德的自觉和自律,以及道德价值实现所带来的精神满足,这对于个人的道德自律和自我修养及个人身心健康也是很有帮助的。
  中国民间俗语讲:“做人好,活到老”。这与“仁者寿”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好人不一定一生平安,但“仁者心安”,好人一生心安。为人若能心灵宁静灵魂安详,对身心健康肯定大有裨益。
  二、义者富
  古人说:“义者,循理”。依恩义、道义、情义、正义去为人做事就是“义”。 “义者,所以合宜也”,合情合理去做事,不违背道德法律,就是义。
  恩义,就是要知恩报恩。人生最折福的是就是忘恩负义。情义,就是做人要讲亲情、友情、爱情。无情无义之人向来为世人所唾弃。古人说:“谁见金银成山传万代,千古只贵一片情”。道义,就是做人要行在道中。不做不合道义之事。比如要讲忠义,要救人危急,要舍财作福,广为布施。正义,就是要坚持原则,要大义凛然,坚持公平正义,不能见利忘义。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荀子说:“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但是儒家强调,追求利,追求个人的自由发展,应该有个底线,这就是义与不义,不能以不义的手段追求利。我们既承认追求利的合理愿望,又必须树立道德理性之“义”。如果没有基于“义”的道德、法律原则作为底线,人们对利的追求就会是不择手段的、杂乱无序的、不能持续发展的。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中国古人向来推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强调不义之财不可贪。
  古代中国的财神是范蠡,俗名陶朱公,他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人。范蠡辅佐越王勾践,他跟文种辅佐越王勾践,然后恢复越国。后来范蠡他就跟文种说,越王勾践可以共患难,但是不可以同富贵。范蠡很会看人,所以会看人很重要,不会看人可能一辈子都会受到很不好的影响。你看,文种不会看人,他看到眼前荣华富贵就要来了,怎么可以让我现在把它放下,不愿意!后来越王勾践就赐文种自杀。范蠡带着西施就离开,到了江南一带开始做生意,从小生意开始做起。做了没多久,发了大财,范蠡马上把这些财富统统捐出去;过没有多久,过了几年他又发财了,他又把钱统统捐给这些贫穷困苦的人,之后再从小生意做起。历史上记载“三聚财,三散财”。
  所以后世,我们中国人供财神就供范蠡,范蠡做了财神。过去我们供财神是供关公,实在没有道理。关公与发财不相干,虽然说是“义者富”,关公是义,那个义他做到了,但是“富”他并不明显。范蠡那个富就太明显了,他真的发大财,所以供财神就供范蠡,那就是实至名归,因为他确实是我们做人的好榜样。
  三、礼者贵
  《孝经》中说:“礼者,敬而已矣”。礼,表达的是一种自卑而尊人的恭敬心。有无对人、事、物的这份尊重的态度、这份恭敬心,对我们事业成功、人生幸福至关重要。古话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不讲礼,目中无人,为人办事会处处碰壁,“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贵人相助”往往都助有恭敬心的人。
  所以孔子告诫弟子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恭敬一切人事物。平时,我们要确立一个理念:我们生命际遇中的一切人,都是我们的贵人。甚至对我们无礼来伤害我们的人也是从另一个方面来成就我们的。为人要有这样的大心量,“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的修养不够”。
  中国古代所崇尚的“礼”是一系列程式化规则,既包括国家的典章制度,也包括宗教礼仪、社会习俗、礼仪规范。它重视的并不只是礼的外在形式,而是体现礼的道德功能和意义。这种功能和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明确不同社会身份和角色的人之间一些必要的区别,以避免出现嫌疑和尴尬的场面,从而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二是表达“恭敬”、“辞让”之心,让人们有一种适当的形式,互相谦让,互相表达恭敬与尊重。三是“礼之用,和为贵”,通过在政治、宗教、社交、家庭、娱乐等不同场合人们必须遵循的各种礼节、仪式,并配以音乐,来融洽不同身份、不同角色的成员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相处,促进社会和睦安定。
  礼对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促进人对人的恭敬与尊重,协调人际关系和睦,倡导言谈举止的文明礼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定形式的礼,无论对于一个组织还是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对社会而言,礼是社会道德文明程度的直观表征;对个人而言,礼则是其素质和教养程度的外在标志。我们继承和发扬优秀的精华,赋予符合现代文明的新内容,从而创造出当今时代所需要的礼仪文化,使“礼仪之邦”的中国放射出现代文明的光芒。
  四、智者通
  “智”的含义是什么?据汉朝班固所著的《白虎通义•情性节》解释:“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知著也”。意思是有智慧的人,是善于察觉的人,对周围的所见所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被假象所迷惑,在细小的环节中能悟出大的道理。可以说“智者”是通达宇宙人生真相,明白做人做事道理的人。
  古人说:“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慈悲没有敌人”意思是真正有仁爱之心的人心中没有对立。所谓“心中有佛,见人是佛”。“智慧不起烦恼”,这个智慧不是小聪明,而是转化困境、磨难、了脱生死的善巧方便。这个“智慧”是能断烦恼,了生死的。人生的烦恼主要来自“我执”:为自己想得太多,为别人想得太少;爱自己太多,爱别人太少;想得到的东西太多,想给与他人的太少。因此得失心、计较心、分别心很重,一旦行有不得,求有不得,便会生发种种烦恼,并衍生怨恨心。人要不烦恼,就一定要有智慧,学会“放下”。放下什么?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放下就得自在了。所以孔子说:“知者不惑”,有智慧的人人生通达。
  智慧从何而来?从学习中来,从实践中来,从历事练心的感悟中来。掌握知识并善于思考的人可能成为“智者”。崇尚知识与智慧,必然重视学习与教育。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可以说是提倡全民教育的先驱,体现了对学生德、智、体、美、情的全面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典范,他们的教育理念本身即体现了一种道德的而非功利的精神。古代儒家留下的许多有关教育和学习的格言和教诲,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教学相长”、“不耻下问”、“举一反三”、“温故知新”、“知人论世”、“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等等,都是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在当今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佛教中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智慧人人本有,“清净心生智慧”。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六祖慧能大师闻《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大悟而感叹:“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打个比方,自性就像厨房里的灯泡,原本光明透亮,只因自身习气象油烟一样天天熏染,在灯泡外层结了厚厚的油污,障碍了光照的通达。而自性本身是圆满光亮的。所以,要让我们自性的智慧彰显出来,就要去除习气,檫掉油污,让我们的心恢复清净的本然面貌。那么如何求得清净心呢?儒家倡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道家倡导清心寡欲,清净无为,所谓“无为而无不为”。佛家提倡修戒定慧,“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这都体现了儒道佛三家的修学智慧。
  五、信者达
  信字的构成是左“人”右“言”。意思是做人要言而有信。《弟子规》中也说:“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儒家把诚信作为人的基本道德。《大学》以“正心诚意”作为“修身”的前提。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与人交往要“言而有信”,治理国家要“敬事而信”。君子应当言行一致,诚实笃信。“言忠信,行笃敬”才能行于天下。孔子说:“信则人任焉”,只有当你被证明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时,才会把事托付给你。“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话,都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品质。
  与“信”相反的便是表里不一,背信弃义,虚伪欺诈,不守信用,不负责任。如果一个人经常失信,他就会失去朋友,在社会上很难立足。如果一个社会缺失了诚信,人与人之间相互尔虞我诈,这个社会将是个可怕的社会。诚信的缺失和信用危机,会成为制约人格完善和社会健康发展的严重隐患。继承发扬守信的传统价值观,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迫切。
  “信”还有一层意思是信仰、信念、信心。信仰是巨大的精神力量,人活着不能没有信仰。古人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对自己、对他人、对经典、对未来都要有信心。基督教中有“信者得救”的说法。佛教中也说“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都强调了信心、信仰的重要性。
  “达”,是成就的意思。诚信的人,有信仰的人,对未来有信心的人能为成就家业、事业、道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在大力弘扬主流价值观,加强道德建设的今天,“仁、义、礼、智、信”的价值理念值得大力弘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06
仁者寿,义者富,礼者贵,智者通,信者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