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给我一小段写中国民俗建筑特点的段落?

最好是福州的,不是也可以,尽量吧!不要太多,简要介绍一下就行。

贵州明清古建筑:民俗特色浓郁
贵州明清时代的古建筑,种类繁多,特点突出,极具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灭亡,540多年间,贵州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明初“调北征南”,在贵州大举屯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山屯古建筑群”即是“屯堡文化”的活标本。来自江南地区的屯兵,带来汉族地区的生产方式和传统文化,使各类建筑在贵州高原迅速诞生。“高筑墙”在贵州影响很大,镇远、平越(今福泉)、真安(今正安)、赤水等城池,由土墙改为石墙,并借助城外河流以固守。其后又在各交通要道修筑屯堡、营盘、关隘,碉楼,形成完整的军事建筑体系。有的建筑,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龙屯,虽然始建较早,但最终完善则在明代。永乐十一年(1413年)贵州建省后,内地客商深入贵州,对促进物质、文化交流乃至民族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各族人民开山凿石,修桥铺路,开辟渡口码头,仅收入《中国文物地图集•贵州分册》的明清石板桥、石梁桥、木梁桥、石拱桥、铁索桥、树根桥、竹竿桥、溜索桥等各式桥梁就有500多座,驿道、粮道、盐道、纤道、栈道等70多条,码头、渡口60多处。摄贵州宣慰使司宣慰使奢香,在朝廷和民众的支持下,开辟“龙场九驿”,修建“水西十桥”,颇得朝野称赞,被封为“顺德夫人”。
为满足移居贵州的广大汉族军民的需要,各地大修佛寺、道观、庙宇、祠堂等祭祀建筑,仅从康熙五年(1666年)至十年(1671年),雨后春笋般在平远(今织金)城内建有武庙、文庙、斗姥阁、隆兴寺、东山寺、财神庙、城隍庙、马王庙、黑神庙、炎帝庙、地藏寺等10余座庙宇。迄今保存完好或尚存遗址的这类明清建筑还有800多处,其中青龙洞、伍龙寺、飞云崖、阳明洞和阳明祠,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伍龙寺大雄宝殿有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大梁维修题记。在贵州修建佛寺道观,因受山形地势限制和世俗文化影响,多因山就势、因地制宜,修成灵活多变、未必“中轴对称”的干栏式吊脚楼,且各种教派同居于一山,儒释道商齐聚于一堂,形成和睦共处、相安无事的格局,诚为贵州民族关系的缩影。
明清时代还有一些庙宇如黑神庙、苗王庙,几乎为贵州所独有。黑神庙祭祀唐代忠臣南霁云,苗王庙祭祀传说人物无名氏。相传“苗王”是苗岭山区苗族村民的入黔始祖,台江、榕江等地建庙祭祀“苗王”,缅怀祖先开发苗岭的历史功绩。
“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度,改用“流官”治理,对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特别是文化客观上起了积极作用。“流官”在其辖区内办义学,修书院,设学宫,建考棚,推行科举制度,顺应发展潮流。为求“人文蔚起”、“科甲挺秀”,许多配套建筑如文庙、文昌阁、魁星楼、甲秀楼、文笔塔等等,应运而生。这些与文化教育息息相关的建筑或遗址,如今还有200多处。安顺文庙、贵阳文昌阁和甲秀楼,保护完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紫云文笔塔、都匀文峰塔、仁怀鹿鸣塔、秦溪凌云塔、西秀山白塔等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贵州许多汉族居民是明清时代社会安定时期从事经商迁居贵州的。因此,贵州城乡各地的会馆建筑特别多。迄今保留有万寿宫、仁寿宫、万天宫等江西会馆40多座,禹王宫、三楚宫、寿佛寺、湖广会馆、两湖会馆等湖南会馆30多座,川主宫、川主庙等四川会馆10多座,天后宫、娘娘庙等福建会馆10多座,其中石阡万寿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织金古建筑群、思唐古建筑群、东山古建筑群、旧州古建筑群、寨英古建筑群,分别含有万寿宫、川主庙、禹王宫、寿佛寺、天后宫等会馆建筑。江西会馆为数最多,不仅因为在贵州当兵、经商的江西军民人数特别多,还因明清时代在贵州做官的江西人氏分外多。
明清古建筑中,衙署建筑尚存70多处,其中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土同知”等土司衙署占绝大多数。与此相应的是,民居建筑中,土司庄园举目皆是,其中尤以乌蒙山区的彝族土司庄园为最。奢香娘家后裔修建的大屯土司庄园,于1988年跻身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http://tieba.baidu.com/f?kz=562850020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4-10
呵呵,略显长了些,自己选有用的吧。

张谷英大屋座落在岳阳县东南的青山环抱中,有600多年历史,现存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房屋1372间,聚族而居600多户,2600人,20世纪80年代末被发现后,立即引起了海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和游客的极大兴趣,被称为“天下第一村”。2002年6月,被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张谷英大屋之所以能戴上“天下第一村”的“桂冠”,并不因为它的豪华和漂亮,而因为它是中国民俗建筑的经典体现。我国村落的选址和布局与民俗有着密切的联系,南方民俗建筑理想的空间模式是“四水归堂”、“座北朝南”、“枕山、环水、面屏。”张谷英大屋背依龙形山,在山溪两岸自东向西南铺陈,由当大门等十二栋连通的建筑,组成一片绵延不断达二华里的古建筑群。每栋建筑平面图布局相同,均为纵横两组“四进(厅)三井”构成品字形。村落四面有山环绕,负阴抱阳呈围合之势,而房屋又围成一个个天井,使房前后左右也成环抱之势,形成对外封闭,而内则按长幼划分家支用房,符合所谓“聚之有气,藏之有能”的民俗观。 我国古代战争频繁,强盗出没,人们企求安全。张谷英大屋外围有三座山峰,像三片大花瓣围合成一朵莲花,将张谷英大屋簇拥其中。山峰层峦叠嶂,形成一道道天然屏障,使整个大屋前有护守,后有倚靠。外人进入其内必须越过大山坳,其闭合式地形,满足了人们心理上对安全的需要。 巷道是张谷英大屋的经脉,显示了当地的民俗特色。张谷英大屋由62条幽深的巷道回廊连接着,曲折迂回,四通八达,户户相连。几乎不用出大门便可走遍村里的每一户人家。另外,巷道又成为若干条防火隔离带,如发生火灾,人在80公分宽的巷道靠双手支撑可直接攀上屋顶揭开瓦片,即截断火源,以免火灾蔓延。 长廊也是民俗建筑很讲究的。张谷英大屋临溪建有一条青石长廊,叫“渭溪街”,宽有丈余,长约千米,以木为主,靠西边设有供休息之用可坐可倚的吊脚横栏,长廊内铺青石道。这里不仅是古代商贾云集的街市,而且是东到平江,西通岳阳的驿道。这条廊式古道与大屋左边的胃溪河构成了张谷英大屋独具特色的民俗景观。 张谷英大屋的雕刻艺术,同样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当地民俗特色。首先是雕刻品的类型多。这里有石雕、木雕、陶雕和砖雕。其次是雕刻品的内容多。雕画内容丰富多彩,突出了大屋村民追求美的愿望。再次是雕刻的艺术手法多和雕刻品的价值高。张谷英大屋留下来的各种雕画,是明清时代的民间艺术品,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心理,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重要的民俗研究价值。 以现代眼光来看,从张谷英大屋优良的盆地封闭小气候,终年碧翠,生机盎然的生态环境,便利的排渍、灌溉条件等,很符合我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民俗建筑理念。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5
马鞍墙是福州市古建筑的一大特色,其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不仅体现于造型、艺术风格上。而且体现在马鞍墙的装饰纹样所预示的祈求夙愿等深层文化上。探讨它的内涵,对研究古建筑、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