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篇》认为,在战略运筹过程中,由“量”可以推导出

如题所述

《孙子兵法·军形篇》认为,在战略运筹过程中,由“量”可以推导出数。相关原文如下:

作者:春秋-孙武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译文:

兵法上有五项原则: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度产生于土地的广狭,土地幅员广阔与否决定物资的多少,军赋的多寡决定兵员的数量,兵员的数量决定部队的战斗力,部队的战斗力决定胜负的优劣。

所以胜利之师如同以镒对铢,是以强大的军事实力攻击弱小的敌人;而败军之师如同以铢对镒,是以弱小的军事实力对抗强大的敌方。高明的指挥员领兵作战,就像在万丈悬崖决开山涧的积水一样,这就是军事实力中的“形”。

作战指挥(第四篇至第六篇)

1、第四篇《军形篇》

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2、第五篇《孙子兵法·兵势篇》

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3、第六篇《虚实篇》

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17

《形篇》认为,在战略运筹过程中,由“量”可以推导出( 数)


孙子兵法·形篇

 (一)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有余〕,攻则(有余)〔不足〕。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二)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 〔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三)(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者,形也。

【注释】

① 形: 指战争时客观存在的战略状态。

② 为不可胜: 创造不可被战胜的条件。

③ 待敌之可胜: 等待敌方可以被战胜的时机。

④ 必:必定、确实。

⑤ 可知: 可预知。

⑥ 不可为: 不能一定做到。

⑦ 守:采取守势。

⑧ 攻:采取攻势。

⑨ 守则不足: 采取守势是由于力量不足。

⑩ 九地: 极深的地下。

自保而全胜: 保存自己并完整地取胜。

见:预见。

不过: 没有超过。

秋毫:秋天鸟兽新生的毫毛,极轻细。

多力: 力大。

易胜者: 易于被战胜者。

智名: 智慧的名声。

勇功: 勇武的功业。

忒:差错。

措:措施、方法。

已败者: 已注定失败者。

不失敌之败: 抓住敌人已败的机会。 不失,不错过,即抓住。

胜兵: 能打胜仗的部队。

先胜: 指战前已具备了取胜的条件。

道:战争之道,君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将卒为国尽忠等。

保法: 保障法制、法令的贯彻。

正:主宰。 췍 兵法: 用兵胜败之法。

度:丈量,此指土地大小。

量:容量, 指粮食多少。

数: 兵数。

称: 称量、 对比。

胜: 胜利。

地生度: 有土地就可丈量它的面积。

度生量: 土地面积决定粮食的产量。

量生数: 粮食产量决定士兵数量。 古代兵农合一。

数生称: 士兵数量可比较双方力量。

称生胜: 双方力量对比决定胜负。

若:好像。

以镒称铢:以重举轻,即不费力。 镒,重量单位,一镒有二十两或二十四两之说;铢,二十四铢为一两。

胜者: 指力量对比占优势而能取胜的一方。

决:打开决口,引申为开掘、挖开。

千仞: 形容极高。 仞,一仞八尺。

溪:山涧。

【译文】

译文:孙子说:从前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首先创造出不可被战胜的条件,然后去等待敌人可被我战胜的条件的出现。不可被战胜的条件,其创造在于我方自身;而可以为我所战胜的条件或可乘之隙的是否出现,那就在敌人方面了。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够创造出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而不能迫使敌人一定会为我所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但不能单凭自己的主观努力就会实现。创造不可被战胜的条件,是我方在防御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一旦敌方出现可以被战胜的条件,那么我方就需采取攻势动作了。采取防御,是由于敌人的力量比我强大;而采取攻势,则是由于敌人的力量较我弱小。善于防御的人,能深密隐蔽兵形,犹如藏在极深的地下,敌莫知所在;善于进攻的人,能高度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犹如动作于九霄云外,敌莫知所御。所以,这样既能保存自己而又能取得完全胜利。

译文:预见胜利不超过常人的见识,就算不上高明中最高明的;经过激烈的战斗而夺取胜利,并博得天下人的称赞,也不能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这就好比能举秋毫之重算不上多力,能见日月之光算不上眼明,能闻雷霆之声算不上耳聪一样。古时所说善于用兵打仗的人,都是在敌人已经处于可能为我战胜的情况下取得胜利的。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他们打了胜仗,没有令人惊奇之处,也没有料敌制胜的名声和勇武威猛的战功。他们获取战争胜利而不出任何差错;其所以不出差错,是由于他们所采取的制胜措施都是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之上,是战胜那早已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放过敌人可能被击败的机会。所以,胜利的军队,总是首先创造必胜的条件而后才去寻求与敌交战;失败的军队则往往是先贸然与敌交战,然后再在交战过程中去争取侥幸的胜利。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必须修明政治而为不可胜之道,并同时确保法制通行无阻,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战争命运的主宰者。

译文:计地出卒之法有如下五个环节:一是对土地幅员进行丈度的“度”;二是对物产资源进行估量的“量”;三是对兵员众寡进行计算的“数”;四是对双方军力进行对比的“称”;五是对双方胜负情状进行评估的“胜”。由于敌我双方拥有土地幅员大小的不同,就产生对双方物产资源多少进行估量的“量”的不同;而由于这种“量”的不同,就产生对双方兵员众寡进行算计的“数”的不同;由于这种“数”的不同,就产生对双方军力强弱进行对比的“称”的不同;由于这种“称”的不同,就产生判定胜券谁属的“胜”的不同了。胜利的军队较之失败的军队,就好比以“镒”称“铢”那样处于绝对优势,而失败的军队较之胜利的军队,则像用“铢”称“镒”那样处于绝对劣势。通过称量对比的胜方,它指挥部队作战,就像把山涧积水从万丈悬崖上决开一样,这就是军事上的所谓“形”.


如有帮助请及时采纳哦⊙∀⊙! 谢谢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