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听力不好是戴助听器好还是人工耳蜗好?

如题所述

轻度和中度的听力损失者最适合佩戴助听器;而当听力损失过重甚至没有听力的时候,植入人工耳蜗将是目前为止最有效的解决办法。但是“听力损失过重”的范围是非常模糊的。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的选择之间仍然存在很大的重合区域——重度和极重度听力损失。当听力损失达到重度及以上之后,使用助听器还是人工耳蜗在行业内是存在争议的:往往助听器的从业人员认为助听器最多可以覆盖重达120dB HL的听力损失,而人工耳蜗的从业人员认为平均听力损失超过重度以上就可以直接植入人工耳蜗了。而,从专业和负责的角度来看,最终使用助听器还是人工耳蜗不能单纯以纯音听力、ABR阈值等听敏度测试的结果来决定,还应该用言语测试、听觉语言能力评估、儿童言语进展评估等测试和评估方法进行辅助交叉判断,力求做出对听损用户最好的决定。
对重度感音性听力损失(平均61dB HL至80dB HL)的儿童来说,佩戴助听器三至六个月后无效或效果甚微可以考虑植入人工耳蜗;极重度感音性听力损失的儿童可以直接考虑植入人工耳蜗;而对成年语后听损来讲,不论是重度还是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都是在助听器效果极差的情况下推荐植入人工耳蜗。对于重度及以上听力损失、需要植入人工耳蜗进行干预的听损者而言,听力学家认可了双模聆听的优势。一侧助听器、一侧人工耳蜗或双耳同时使用人工耳蜗,在聆听效果和体验上都有提升,其中双模式聆听(一侧助听器、一侧人工耳蜗)的效果更突出。双模式的优势在于:人工耳蜗可以提供非常详细的高频信息,而助听器则可以提供更多更有效的低频信息,大脑通过整合两者就可以获得更完整的言语,从而提升噪音下的言语识别能力以及对频率和音调的感知能力(安静环境下言语识别能力没有明显提升)。现代人工耳蜗对高频声音信息的还原度是非常高的,但是对低频声音信息的处理能力一直不出色,也就是说,人工耳蜗对基频的还原程度可能更低,主要在于人工耳蜗的电刺激映射模式,限制了其在低频部分的处理效果。而使用助听器比使用耳蜗对低频信息的接受能力更高,甚至,只要有一些低频的残余听力,提供能听到的声音,裸耳在接受低频声音方面也表现得比人工耳蜗更出色。所以,使用助听器来接受语音的基频,同时使用人工耳蜗来接收语音的谐波,最终由大脑语言中枢整合为相对完整的言语信号,不论对儿童还是成年人来讲,都将是提高聆听能力的有效途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07
助听器与人工耳蜗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可以称作助听设备,都是通过特殊的电子线路,将外界的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再转化为人体可接受的声音信号。不同之处在于,助听器是一种放大器,可以将外界信号充分放大后,传入听力障碍者的耳道内,通过中耳,再传入内耳听觉感受器,从而使听力障碍者能够听到这种“放大”了的声音。助听器适合于轻度至重度听力损失的患者。但由于助听器的种类、品质的不同,对声音信号的放大效果也不同,即对声音信号的“保真性”不同。听力障碍者听起来的感受会有差别。人工耳蜗适合于极重度的听力障碍者,即应用助听器不能起到任何帮助的人。人工耳蜗分为外部装置和植入体内的装置两部分。外部装置分为言语处理器,方向性麦克风和传送装置,植入装置包括电极系列和接受刺激装置。植入体内的装置可以绕过受损的耳蜗,直接刺激听神经,使患者重获听力。无论是配戴助听器还是植入人工耳蜗,都要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期。尤其是人工耳蜗,与健全人体耳蜗结构的精细度相差很大,所以感受到的声音与自然的声音会有一些差异。要经过很长时间,语后聋者要经过几个月的康复训练,而语前聋者(小儿)则要经过2-3年的语言康复,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第2个回答  2019-07-20
这要看孩子的实际听力情况,根据检查报告先试戴助听器,如果有效果就佩戴助听器,如果没有帮助就要考虑做耳蜗了,不过即使做耳蜗,现在大部分孩子也是一边耳蜗,一边助听器来配合使用的,具体的还是要看孩子的情况。
第3个回答  2019-05-21
如果是还有听力不是因为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还是建议先治疗可以中药治疗一下,毕竟孩子还小
第4个回答  2019-04-09
这要看具体的听力情况的,如果助听器可以补偿,建议选配助听器进行干预,如果助听器补偿无效或是效果不佳建议做人工耳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