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到底是怎样北伐的?在正史中,真的是无功而返吗?

如题所述

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随着《三国演义》的逐渐流行开来,而在正史中的记载,数字都是不准确的。相对而言,诸葛亮的北伐记载比较清晰:“六出祁山”实际上是应该是五次主动进攻,而且其中只有两次是从祁山出兵。而“九伐中原”除了能确定不是九次之外,史书记载不尽相同。在此简单疏理一下姜维的对魏战争过程,如有不到,还请指教。
 


第一次:公元234年,姜维随诸葛亮出兵,至五丈原,与司马懿军相持不下,诸葛亮于军中病死,于是撤军,姜维负责断后事宜,面对司马懿追兵,姜维整顿军容,严阵以待,司马懿不敢再行追击,蜀汉大军平安撤回成都。这是姜维第一次随蜀军出征的明确记载,在此前,虽然姜维228年刚降蜀时就被封为仓曹掾、奉义将军,但后来诸葛亮数次北伐中一直没有姜维随军出战魏国的纪录。
 


第二次:公元238年,姜维跟随蒋琬出兵,攻打陇西地区。姜维率少量军队,一度击破郭淮。《三国志》记载:“延熙元年,随大将军蒋琬住汉中。琬既迁大司马,以维为司马,数率偏军西入。”“郭淮破走,算其长短,以为事首,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蒋琬以此表彰姜维,并推荐他领凉州刺史一职,可以推断出姜维此次作战是获胜的。

第三次:公元244年,曹爽率十数万大军,经骆谷进攻汉中,姜维随费祎出兵,与汉中守将王平、刘敏协助防守,曹爽久攻不克,只得撤退,费祎率军进军曹爽后路,拦截魏军,曹爽大败。
 


第四次:公元246年,魏国边境地带众多羌族首领叛乱,姜维率兵前往响应,出兵至为翅(今甘肃定西境内)时,郭淮率军来救,与夏侯霸会师,姜维及时撤退。随后魏军平灭了其中一部分羌族首领,但还有些叛乱尚未解决。在这次北伐行动中,应该是姜维第一次担任整支出征大军的首席指挥官(前三次分别为诸葛亮、蒋琬、费祎的部将)。

但是费祎总体来说是不赞成用兵北伐的,对姜维的出兵规模一直予以限制,《三国志》记载:“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征调兵力,不足万人。”也就是说,费祎能给姜维征调的兵力都是不到一万人的。

第五次:公元247年,姜维趁魏国境内羌族叛乱仍然未决之时,再次出兵陇西一带。姜维令廖化于陇西附近一带成重山筑城,自己率主力进军至沓中(今甘肃甘南境内)。郭淮设计分军迎击,派夏侯霸进军至沓中,攻击姜维,自己则率军进攻廖化。但姜维在夏侯霸的追击下,仍然成功回军救援廖化,随后正面击败郭淮、夏侯霸军,成功收纳了凉州胡王治无戴部众回蜀。这一年,姜维又获升迁,官拜卫将军,与费祎共录尚书事。
 


第六次:公元249年,姜维出兵攻打雍州各地,先派遣牙门将句安、李歆在麴山(今甘肃定西至天水一带)筑两座城,自己率领主力,联合羌、胡,出兵攻打周边多个郡县。魏军郭淮派陈泰率分队出击,以徐质、邓艾为陈泰副将,围攻麴山城池。城中军队缺少粮食、水源,姜维率军经牛头山(今甘肃陇南境内)来救援。陈泰在牛头山据守不战,又派信使报告郭淮,建议郭淮绕至姜维后方,郭淮依计而行,率军向洮水行军。

姜维怕被夹攻,率军撤走,句安、李歆孤立无援,投降魏国。郭淮意图立刻向西攻打羌人,邓艾则提议反对,认为姜维撤军距离不远,需要防备姜维回师袭击,郭淮听从,派邓艾屯兵驻守于白水(今甘肃白龙江)北岸。

姜维回师,派廖化率分队在白水南岸扎营,牵制邓艾,而亲自率军进攻白水北岸离邓艾驻防点有六十里远的洮城。邓艾识破姜维计谋,连夜赶回洮城驻守,姜维进军后见洮城有所防备,立即撤军。
 


第七次:公元250年,姜维出兵攻打西平(今青海西宁),没有攻陷西平城池,但俘虏了敌将郭修,撤还回蜀。第八次:公元253年,姜维响应诸葛恪北伐,率数万大军,从石营(今甘肃陇南境内)进军,攻打南安,在南安城下设围。陈泰率军救援,行军至洛门(今甘肃天水境内)时,姜维军粮草耗尽,不等进一步交战,主动撤兵退还。

此前一年春天,费祎被郭修刺杀身亡,姜维以卫将军职领大将军事。直到这时,姜维才算是拥有了相当于当年诸葛亮的最高军事统帅权,于是他立刻开始征调重兵,借魏国疲于应对吴国攻势时进军北伐。
 


第九次:公元254年,魏国狄道(今甘肃定西境内)守将李简率众投降,姜维出兵陇西接应,进围襄武(今甘肃定西境内)。魏将徐质带兵迎战,蜀军前锋将领张嶷战死,但魏军伤亡是蜀军的两倍。姜维大军后至,斩杀徐质,大破魏军。姜维率军降服周边地区,然后班师,将河间、狄道、临洮三县居民全部迁移入蜀国。

第十次:公元255年,姜维率夏侯霸等众将再向狄道出兵,魏国雍州刺史王经守狄道,陈泰援军进至陈仓(今陕西宝鸡境内)。王经率军出狄道城,先锋渡洮水至附近的故关,迎战姜维,初战不利,王经遂率全军渡河再战。而陈泰接报告后,恐王经战败,下令部分前锋军迅速前去救援,并亲率主力军随后前进。

然而此时前线王经主力与蜀军已经于洮西交战,王经大败,部队死亡数万人,还有一部分人逃散,只留下万余人逃回狄道城。姜维乘势包围狄道。邓艾认为已经无力救援于狄道城被困的王经,建议弃其不顾。陈泰坚持率偏军前往救援。姜维已于陇西山道设下埋伏,陈泰有所预料,走南面远路绕开伏兵,迅速进至狄道附近,在山上大张旗鼓,表明魏军援兵已到。姜维不知虚实,谨慎选择撤退。
 


第十一次:公元256年,姜维大军仍在魏国境内驻留。夏季,姜维与驻守汉中的镇西大将军胡济约定,胡济从汉中率军出发,两军在上邽(今甘肃天水境内)会合。姜维率先攻打祁山,欲收割当地麦田获得补给,但侦查到邓艾防备严密,于是姜维在董亭(今甘肃天水境内)时就改变动向,攻打南安。

但邓艾又做出准确判断,先行抢占董亭附近武城山,据山险而守。两军起初相持不下,姜维尝试强行进攻,未能攻克。于是当夜姜维率军渡渭水向东前进,沿山路攻打上邽,欲与胡济在此处会师,夹击邓艾军。然而胡济军没有按时赶到。姜维军在附近的段谷被邓艾军追上,蜀军孤军作战,士兵既疲乏,又缺粮食,遭受重创,士兵多有逃散,损失至少以数千计。这次可以说是姜维北伐以来打的最大的败仗。

第十二次:公元257年,姜维趁诸葛诞在淮南叛乱之时,再率数万人,从骆谷进军,攻克沈岭(今陕西西安境内),兵力推进至渭河畔。当地部队粮食多,但兵力少,司马望、邓艾在当地长城敛军据守。两军相持整整半年之久,后至258年,诸葛诞兵败,姜维引兵退还。
 


第十三次:公元262年,姜维于秋冬时节,再度率兵,围攻洮阳(今甘肃定西境内),邓艾率兵防守,姜维军败退,回军至南方的沓中。总的来说,十三次战斗中,姜维作为主帅的一共十次,真正执掌蜀国兵权的一共六次。有大胜,也吃过亏,不过总的来说,不考虑国力财政问题,单独从战斗角度考虑,姜维的作战能力还是非常强的,说是无功而返,是有失偏颇的,只能说三国鼎立阶段,三国已经站稳的脚跟,更多的不是看局部战争的胜利,而要看经济、政治、军事等全方面的发展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